APP下载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模式种养技术与前景探讨

2018-04-18徐建欣徐志军杨洁李端奇江汉青

中国稻米 2018年2期
关键词:禽类种养共生

徐建欣 徐志军 杨洁 李端奇 江汉青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广东湛江524013;第一作者:xujianxin0713@qq.com;*通讯作者:yangjie418529@163.com)

近年来,为提高农田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稻田种养结合等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在我国迅速兴起,并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辽宁等多个省份进行了成功实践[1]。当前,我国已经在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发展了“稻-鱼”、“稻-鳖”、“稻-小龙虾”、“稻-蟹”、“稻-鸭”等多种共作、轮作和连作模式[2],从而满足了不同生态条件下生产的需要。

目前,在我国水稻与单一禽类或水产品进行共作的种养模式已经比较成熟[3-6]。这类模式利用禽类或水产食性杂及运动量大的生活习性,通过禽类或水产的取食和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治虫、驱虫、肥田的效果[7-9]。同时,稻田也为禽类和水产提供活动、休息、避暑场所和丰富的食物。由此生产出的稻米、禽类、水产品绿色安全,生态效益显著。但单一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在稻田病虫草害的防控、生态经济效益方面还难以兼顾[10]。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绿色环保生产的要求,稻田生态种养面临着从单一禽类或水产品种向多物种混养、多级食物链构架的更加复杂的系统转变,从而更加有效的利用系统食物和空间生态位[11-12],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对各生态位充分利用的稻田种养模式进行探索。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指在同一块稻田中,在进行水稻生产的同时,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发展中华鳖、鱼、鸭的养殖,从而实现对空间生态位的充分利用,既能有效的防控稻田病虫草害,又可以使稻田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稻田种养结合研究团队多年来在广东省湛江市构建的“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进行解析,介绍这种模式的技术流程并探讨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 稻田生态系统构建

稻田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如鳖)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如虫、草)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稻田复合生态系统是稻田各个生态位上不同种群的有机结合,在时间上利用水稻生长时期和禽类、水产生长周期的合理搭配,在空间上物种间互不影响、各占其位,既保证了水稻生长不受干扰,又为禽类与水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图1)。稻田生态系统绿色生态循环生产的关键在于构建完整的食物链,因此还需要在稻田中种养一些不影响水稻生长的天然饵料。在“稻-鳖-鱼-鸭”复合模式下,田螺和底层小鱼的投放为中华鳖提供食物补充,浮萍的投放为鸭和鱼类生长增加了食物供应,从而更好地维护系统的平衡和有效的降低饲料投入成本(图2)。

2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模式种养技术

2.1 共生田准备

2.1.1 共生田选择

选择水源条件好、水体干净,无化工、养殖污染,排灌方便,土质良好、土地平整的水稻田为宜,单块养殖区控制在1~2 hm2。

图1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图

图2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下的主要食物供应链

2.1.2 共生田改造

环形沟:沿稻田四周开设上边3.5 m、下边2.5 m、深1.0~1.5 m的倒梯形养殖沟,作为鳖、鱼、鸭生活与休息的场所,在稻田地势高的位置设置进水口,在地势低处设置出水口,进出水口均用钢丝网隔离。防逃设施:在田地四周用砖块或石棉瓦建造地基0.5 m、高出地面0.5 m的围墙,并建好进水闸口和排水闸口防逃设施。筑埂:利用开设养殖沟挖出的土方在稻田四周垒设高0.3 m、下边0.8 m、上边0.5 m的梯形小田埂,便于工作人员投放饵料及检查田间情况,亦便于分别控制稻田与养殖沟内的水位。鸭舍:在稻田中间位置垒设高0.5 m、下边3 m、上边2 m的梯形大田埂,修建鸭舍,供共生鸭育雏以及半成鸭的遮阳避雨。

2.1.3 共生田消毒

改造完成后对整个稻田进行消毒处理,施用生石灰1 400~1 600 kg/hm2,杀灭共养田内有害病源菌。每年年底利用空闲时间对稻田进行全面消毒1次。

2.1.4 水草移植及小鱼、田螺投放

在环形沟内移植适量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沉水水草,移植密度不宜过大,同时投放适量的小鱼和田螺。水面移植适量浮萍,覆盖面积不宜超过水面的1/3。

2.2 水稻种植

2.2.1 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抗病的当地主栽品种为宜。特别要注意抗倒性,以抗倒性好、分蘖力强、熟期适中的品种为佳。

2.2.2 播期选择

早稻应在清明前后育秧,4月底移栽。待早稻收获后,于7月初播种晚稻,7月下旬移栽,移栽后15~20 d内将田内水位保持2~3 cm,利用高温迫使共生鳖转入养殖沟生活,保证稻秧刚移栽时少受共生鳖爬行的影响,之后加深全田水位至15~20 cm。

2.2.3 种植密度

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大垄间隔40 cm、小垄间隔20 cm,株距16 cm,1丛2株,保证农田基本苗数在20万株/hm2。

2.3 共生对象(鳖、鱼、鸭)的饲养

2.3.1 共生鳖的饲养

早稻移栽后15~20 d,按照密度1 500~3 000只/hm2投放中华鳖,放养规格为平均体质量500 g,注意雌雄分开饲养,避免共生鳖性成熟后,雄鳖因求偶打斗而造成受伤感染,从而影响销售品质。

2.3.3 共生鱼的饲养

放养品种为草鱼、鳙鱼,放养密度为750~1 500尾/hm2,放养规格为平均体长7~13 cm;第1批鱼苗在2月初投放,第2批鱼苗在6-7月,也就是第1批成鱼收获后投放。

2.3.4 共生鸭的饲养

放养品种为瘤头鸭或麻鸭,放养密度为200~300只/hm2。第1批鸭苗于3月底育雏,待鸭苗长至25~30日龄、早稻移栽后放入大田;第2批鸭苗于7月初育雏,待鸭苗长至25~30日龄、晚稻移栽后放入大田饲养。

2.4 大田管理

2.4.1 日常管理

对稻田进行定时检查,检查稻田水质、共生对象进食情况,根据水质适时换水,保证每隔1周左右换环形沟内1/3的水量,及时清除残渣剩饵、动物尸体和环沟内的漂浮物,检查防逃设施、鸭舍,及时维修。

水稻移栽2周后,加深全田水位至15~20 cm,至水稻收获前15~20 d将田内水排干搁田,促进水稻籽粒灌浆及加速成熟。与此同时,养殖沟内保持0.9~1.3 m的高水位并控制水质,使田内的共生鳖由于干热转入养殖沟内生活。

2.4.2 饲料投喂

放入幼鳖后每天投喂2次饲料,每日9∶00-11∶00和17∶00-18∶00各投喂1次,饲料量为鳖体质量的0.5%~1.0%,同时应结合当天温度情况适当增减饵料饲喂量,以投放的饲料在1.5 h内吃完为宜。饲料由小鱼、小虾、玉米粉、麦麸、动物内脏等配制而成。共生鱼投放相同饲料。

鸭苗1~30日龄采取自由采食的方式充分供给全价饲料,31~60日龄每天每只补喂饲料30~50 g,61~90日龄每天每只补喂饲料80~100 g。

表1 不同稻田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比较(元/hm2)

2.4.3 病虫害防控

由于“稻-鳖-鱼-鸭”共生模式的水稻种植密度较小,稻瘟病以及纹枯病发生很轻,加之共生鳖、鱼、鸭能大量摄食田间稻蝽、稻螟、稻飞虱,因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特别防治。

养殖沟内或田间一旦发现死鳖或死鱼要及时清理,平时养殖沟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在高温季节,针对性地添加高效低毒的中草药,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共生鳖与共生鱼发生疾病。鳖的主要危害性病害为白斑病、红脖子病和甲壳穿孔病,要及时用药预防。

定期泼洒15~20 mg/L的生石灰或2 mg/L的漂白粉,注意生石灰和漂白粉交替使用,每月消毒1次,5-6月和8-9月雨水多、突变天气情况多,适当增加消毒次数,保证水质的透明度在0.2~0.3 m,溶氧量在4 mg/L以上,化学需氧量在10~20 mg/L,氨氮不超过5 mg/L。

2.4.4 适时收获

第1批共生鸭与第1批共生鱼于6月中下旬收获;早稻于6月底或7月初收获,水稻成熟时,使用收割机快速收割。

第2批共生鸭于10月初收获;晚稻于10月底至11月初收割,方式与早稻相同;第2批共生鱼与共生鳖于11-12月根据市场需求捕获上市。

3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模式效益

3.1 经济效益

从表1可见,“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高达187 339.0元/hm2,显著高于其他种养(植)模式。在广东地区进行“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一般可以进行两季水稻栽培,而在我国大部地区的推广的“稻-鸭”、“稻-鱼”、“稻-鳖”生态种养模式多只种植一季水稻,因此,“稻-鳖-鱼-鸭”模式水稻产值比“稻-鸭”、“稻-鱼”、“稻-鳖”模式分别增加15 451.5、15 601.5、10 623.0元/hm2,比常规双季稻模式少8 995.5元/hm2。从成本上来看,常规双季稻种植模式水稻的生产成本最高,仅化肥和农药成本就高达10 494.8元/hm2,“稻-鳖-鱼-鸭”共生模式水稻为双季,因此水稻生产成本要略高于常规双季稻模式以外的种养模式。综合分析表明,水稻收益表现为“稻-鳖-鱼-鸭”模式>双季稻>“稻-鳖”>“稻-鸭”>“稻-鱼”。

从表1可见,“稻-鳖-鱼-鸭”模式下的水产品(禽类)产值要显著高于其他3种种养模式,并且“稻-鳖-鱼-鸭”、“稻-鸭”和“稻-鳖”模式在生产水产品(或禽类)的同时,还会带来附加收益,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稻-鳖-鱼-鸭”模式与“稻-鳖”模式相比,产值增加75.25%,这一结果得益于对稻田的充分利用。而从成本上来看,“稻-鳖-鱼-鸭”模式>“稻-鳖”模式>“稻-鸭”模式>“稻-鱼”模式,稻鳖种养的特殊性决定了“稻-鳖-鱼-鸭”模式和“稻-鳖”模式的高成本、高收益的特性。综合分析表明,水产品(禽类)养殖效益表现为“稻-鳖-鱼-鸭”模式>“稻-鳖”模式>“稻-鱼”模式>“稻-鸭”模式。

3.2 生态效益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模式,利用鳖、鱼、鸭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优质的肥源,水稻的种植为鳖、鱼、鸭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整个种养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压力。

3.3 社会效益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深度融合发展的多物种混养、多级食物链构架的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实现一地多收,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效益产出,增加了农民收入。这种种养模式既有利于稻田生态安全,又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稻米和水产品(禽类),对改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 讨论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将原有单一的稻田种养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空间,通过构建多层级、更加复杂的稻田生态,实现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这种模式下水稻为鳖、鱼、鸭提供活动、休息的场所,并利用根系吸收水体内过剩的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鳖、鱼、鸭捕食农田害虫使水稻全生育期不用喷施任何农药,同时它们的粪便又可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料;鱼可取食鳖、鸭残饵及粪便,保证农田环境质量,鱼、鸭可取食稻田杂草,鳖在稻田内爬行也会抑制稻田杂草的生长,从而实现稻、鳖、鱼、鸭互利共生、相互依存。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新模式,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避免了传统生态种养模式下“夏田冬塘”对资源的浪费,在广东、广西等双季稻地区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对规模化和物种多样化种养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种养基地,可以探索出一条稻田养殖生态安全、粮食稳产增产的新途径,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提供优质水产(禽类)的同时,促进对农田生态的保护,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田利用率。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作为一种具有科学合理性的新型技术模式,在推广应用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种养规模。与单一的稻田种养模式在较小规模下就能实现相比,“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需要较大的规模来实现生态的高效循环,一般来说,一个种养基地规模以3 hm2左右较为合适。第二,投资成本。“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与其他种养模式相比,在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大致相当,但鳖苗的价格要显著高于鱼苗、鸭苗等,生产中所需饲料投入也较高,具备高投入、高收益的特点,风险相对较高。第三,种养技术。“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盈利的前提是较好的种养技术的水平。这需要经营者解决好复合生态种养的各个环节,如中华鳖、鸭、鱼的疾病预防,水稻收割前使鳖、鱼下沟等,使水稻生长和水产、禽类饲养相协调。第四,市场开发。这种模式下生产的稻米、水产、禽类、蛋类都是绿色、无公害的,具备很好的价值增值空间。经营者应当注意宣传、寻找理想的销售渠道,并且对产品进行适当开发,提升附加值。

[1] 李应森,王武.稻田生态种养殖新技术研究[A]//第二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武汉:中国鱼类学会,2010.

[2] 李娜娜.中国主要稻田种养模式生态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 甄若宏,王强盛,沈晓昆,等.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展望[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4,20(4):64-67.

[4] 吴雪,谢坚,陈欣,等.稻鱼系统中不同沟型边际弥补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5):995-999.

[5] 周爱珠,刘才高,徐刚勇,等.稻、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探讨[J].中国稻米,2014,20(3):73-74.

[6] 陈灿,黄璜,郑华斌,等.稻田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5,21(2):17-19.

[7] 甄若宏,王强盛,张卫建,等.稻鸭共作对稻田主要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效应[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30(2):60-64.

[8] 俞水类,吴庆斋.稻田养鱼对水稻病虫草害控制效应的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1989,5(3):113-116.

[9] 强润,洪猛,王家彬,等.几种种养模式对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的影响[J].农业灾害研究,2016,6(5):7-9.

[10] 周江伟,黄璜,刘贵斌,等.免耕稻鳖鱼螺生态种养模式发展前景探讨[J].作物研究,2016,30(6):661-665.

[11] Wahab M A,Kunda M,Azim M E,et al.Evaluation of freshwater prawn-small fish culture concurrently with rice in Bangladesh[J].Aquacult Res,2008,39(14):1 524-1 532.

[12] Ahmed N,Allison E H,Muir J F.Rice fields to prawn farms:a blue revolution in southwest Bangladesh[J].Aquacult Int,2010,18(4):555-574.

猜你喜欢

禽类种养共生
影响禽类养殖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禽类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解除美国禽类产品进口限制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