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师范院校中文学生“读写”能力提升探究

2018-04-17周剑清

学苑创造·C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读写读写能力师范院校

【摘要】本文论述影响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写”能力下滑的原因是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应用、快节奏的“读屏”以及学校功利化的评价等因素。提出通过课程设置的变化与融入互联网的教学方式等措施,提高数字化时代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师范院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读写能力 数字化媒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C-0132-03

“读写”能力作为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業最基础、最核心的能力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写”能力明显呈现下滑趋势。这种现状,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也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师范汉语言专业教育者的重视。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写”能力下滑的根源及影响

第一,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互联网、电视和移动三大媒体的融合,为电子阅读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便捷的方式。“读屏”成为当今社会,特别是青年一代不可逆转的阅读习惯,“读屏”时代已经到来。“读屏”的碎片化信息呈现方式和表层化、快餐式阅读习惯,对纸本印刷读物的体验式、理解式阅读形成了严重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阅读”学习,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理解式阅读,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解的深刻性、透彻性。“读屏”时代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写”能力培养目标产生了很大冲突。特别是网络呈现的内容泛娱乐化现象严重,大多缺乏鲜活的思想、严肃的探讨,大大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正如美国学者尼可拉斯·卡尔的那个著名质疑:“Google让我们变傻了吗?”因为“我不再像从前一样思考了,尤其是在阅读的时候”。这是当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写”能力普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在纸本印刷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导,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目标多通过课外学生的“读写”实践实现。随着“读屏”一起长大的学生,他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读写”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随着青年一代对微信、微博、QQ等交互式媒体平台的热衷,学生对经典文体的“写作”兴趣和对传统纸媒报刊发表的关注大大下降。在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冲击下,他们很多时候把“知道”当作“知识”,把网络“信息”当作经典“文化”。这也是当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写”能力普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怀特海指出:“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和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他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而令人讨厌的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点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之境。”只有真正的知识与文化才是滋养他们成长的营养。

第三,对学生学业的功利性评价也是当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写”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业的功利性评价主要表现在两个放面:一是学生学业评价内核的变化。学业的多元评价原本是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但是,当多元评价的标准中偏离了专业的核心,则会降低专业内核的因素,抑制学生的专业发展。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思想政治课程模块、汉语言核心课程模块、选修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尽管学分的设置是固定的,但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他们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实用性的课程侧重,而忽视了那些相对难度大的、兴趣度不高的却对未来专业发展有重要关联的课程。当然,这也与许多学生学非所用有关。二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轻知识重分数。从追求知识的积淀变成过多的只求考试的过关。今天的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尽管在用语与内容的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是核心目标都是一样的,即培养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从事汉语言教学和研究的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其结果必然导向唯知识教化和唯技能主义:唯知识教化是应付考试的,唯技能主义是应付就业的。学生的这种应付态度,最终是导致他们养成对专业课程教学追求浅表的知识功利化和教师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的模式化与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究其根源是中学应试教育的延续与重现。

这种现状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存在严重影响:一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会因“读写”能力的欠缺,表现出独立讲析课文能力和作文教学能力的严重不足。可以说,语文教师读写能力的高低决定其未来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课程质量的好坏。中小学生正处于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这将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二是作为其他领域专业人才,也会因“读写”能力的欠缺,表现出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下降,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后劲和发展空间。在当下数字化时代,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写”能力培养和提升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二、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写”能力提升的核心途径

(一)明确目标,夯实课程。在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上明确“读写”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明确“读写”能力在专业培养中的核心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制定具体的“读写”能力培养目标,明确规范“读写”能力培养目标四年一体化的培养路径;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落实“读写”能力目标的核心和实践路径。同时,课程体系建构中加大“读写”课程比例,实现“读写”目标的延续性和教学内容的全程化。在“读写”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成长。“读写”课程不只是教育学生学会“读写”,正如写作教学它不只是教学生会写文章,它还是教学生做人做事做文章的综合教育平台。

(二)突出本位,实践为首。“读写”教学的本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要突出课堂教学的“读写”能力培养本位,改革“教师演讲式”的大学课堂教学方法。大学教育是理论为重还是实践主导?不同的专业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读写”课程一定是百分之一百的实践课。只有学生自身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获得全面的认知,从而帮助他们在写作中有更深层次的观点。“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两个环节都不是教师能够代替的。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多大的层面上放手,学生“读写”能力就有多少提升的空间。另外,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方面改革,落实课堂教学的“读写”目标。重构“读写”目标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喜欢这些课程,把课程的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考核机制也需要重新构建。“读写”课程不可能通过一份试卷就能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更多的应该是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获得成绩,一次终结性的评价是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读写能力的。

(三)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构建课内外融合的课堂。在教学中,要打破课堂教学的一维空间,构建第一第二课堂贯通、课内课外联动机制,全方位聚焦“读写”目标: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阅读书目》《文学经典背诵篇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写作实践大纲与实施方案》,对学生阅读、写作实践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具体指导学生课外“读写”实践;专业教研室与院团委、学生会联动,共同策划、组织各种“读写”活动,提升学生课外“读写”活动的专业品质;团学活动聚焦学生“读写能力提升”,院團委、学生会聚力打造学生课外“读写”活动品牌,如“古典诗文背诵大赛”“文学名著读书报告会”“文学作品创作节”等,以活动带动学生“读写”积极性;学院设立“读写”项目奖学金,如“创作奖学金”等,激励学生产出高水平“读写”成果。试想,学生在这种读经典、背经典、写生活的氛围中浸润四年,他们获得的肯定不仅仅只是“读写”能力,还有因为这种氛围涵养而来的坚守毅力、道德操守与美德气质。这对于未来的中学语文老师而言,是一份十分深厚的底蕴。

(四)过程与结果、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读写”课程的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结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让课堂成为既是教师“传道”的场所,也是学生“习得”的空间。“读写”能力提升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只要把学习的静态过程与写作的动态过程相结合,把每一次的课程学习的过程都当作一次的考核时刻。这样就会让漫长无趣的课堂变成自我教育与竞争的过程,知识在获取的过程中才能转变为能力。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了活力的课堂。课程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所有教育追求的目标,大学课堂也不例外。关于大学教育的目标要求,怀特海曾指出:“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学生才有可能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大学的目标才得以实现。

三、融合“互联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读写”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正如网络阅读,一方面是由于网络阅读更直观形象、更通俗易懂,读起来省时省力;但另一方面,视像文化的普泛化、娱乐化和格式化于不知不觉中销蚀着受众阅读印刷物的精致和耐心,使受众习惯于浮光掠影地被动选择和机械接受,满足于浅层的表象观察;耽于耳目之娱,而疏于深层思考;形成思维惰性,造成感觉钝化、弱化甚至丧失。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读频”时代正走向深处,我们不能因为其存在问题就抛弃不用。相反,大学生是最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实现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第一,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读写”教学的新模式,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让他们在日常运用互联网的同时融入“读写”的内容,进行更广泛的“读写”训练,从而达到他们的“读写”能力的提升。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互联网“阅读”学习平台、建立“写作”网站等。还可以通过手机建立微信公众号,鼓励学生在上面发表文章。也可以在不同时期制定特定的写作议题,给学生“命题作文”。论坛、贴吧之类的网络写作形式也是很好的训练方式,通过“班级贴吧”“在线论坛”可以让学生的写作实现“作文即作品”“文成即发表”“写作即交流”的目标。通过网络的实效性与共享性丰富教学互动方式,推荐学生关注转载各类好文章的公众号,积累写作素材,拓展阅读视野等,真正让“读写”训练与互联网结合一体。

第二,探索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与“文学社团”的创新活动模式。传统的“文学社团”通过征集作品集结成册。但是,现在师范院校中文学生的“文学社团”还可以通过公众号、贴吧、聊天平台等方式,及时发表各种作品,管理者通过筛选优秀的作品集结成册。这样既满足了“文学社团”出版刊物的需求,也可以最广泛地与社团爱好者进行亲密的接触,实时收割他们的得意之作,最大限度地刺激他们的创作欲望。

第三,探索数字化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写”能力的评价标准,构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写”能力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前提。在基础教育领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考什么就教什么。这其实极其通俗地说明了教学评价对教学内容的影响。为了落实“读写”能力工程,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对学生的“读写”内容“即见即评”,达到对学生评价的及时性。如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形式,老师在线管理,学生在线发表,让学生的作品“完成即发表”,规定学生的每一篇文章至少有四名学生和一名老师给予及时的在线评价。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满足感,也可促使评价的学生对相关方面的话题进行了解,还能更好地让师生间的交流变得流畅。二是纳入学生的课业评价。教师在期末对学生的考核中,把“读写”内容纳入其中,作为考查学生课业成绩的一部分。在这种压力下,学生往往对“读写”训练十分重视,从而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杰,林木辉,郭辉.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师范技能实训环境构建研究[J].福建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2]吴欣.语文写作教学与汉语言师范生的语言能力培养[J].语文建设,2016(14)

[3]唐爱华,张雪涛.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4]唐代兴.突破实践困境重构师资培养目标视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当代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6)

[5]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6]常凌种.电子媒介时代阅读困境的批判性解读[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数字化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读写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2017JGZ108)的前期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剑清(1970一),男,湖南江永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与考试。

(责编 王一)

猜你喜欢

读写读写能力师范院校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Letter time 书 信 时 光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国际扫盲日
中学语文教学注重课内外读写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古诗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有效的“读写”习惯培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初探
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