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时代价值

2018-04-17关秀献

学苑创造·C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中华价值观

【摘要】本文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时代价值,提出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加坚定道路自信,为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养大学生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思想品质,从而为凝聚中国力量添砖加瓦;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和发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论,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C-0046-0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为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丰富的思想源泉,对形成大学生的道德习惯和实践道德伦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合理道德内核,探索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时代价值。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夯实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基础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影响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因素。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中国梦的实现途径都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四个讲清楚”,其中的一个“讲清楚”,就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顺利取得成功,实现中国梦,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成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所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一)实现中国梦,大学生需要增强道路自信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培育大学生道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个“独特”不但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也说明了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与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紧密相关。梳理中国历史可以发现,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并不是走侵略或依附别的大国发展的道路,而是一直走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创造的灿烂文明,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的坚实基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民本执政理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社交法则;“小康社会,大同世界”的追求等,这些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道路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了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之源,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并将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二)实现中国梦,大学生需要有精神支撑、精神动力。中国精神是中国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国爱国情怀;“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的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等,构成了爱国主义的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的变革理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等,构成了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表现,在历史的沉淀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是中国精神的深厚历史渊源。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改革创新精神,为大学生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提供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实现中国梦,大学生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开放包容的品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提供方法途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以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爱社会主义的、拥护祖国统一的力量。“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聚合力量的重要思想源泉和精神家园。”如优秀传统文化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包含的处世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彰显的包容品质;“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而不同世界观。这些思想都为凝聚共识、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身后的思想源泉和价值理念,也为大学生增进社会凝聚力、凝聚中国力量提供深刻的启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凝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养成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思想品质,从而为凝聚中国力量添砖加瓦。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可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内化于心。大学生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为行。因为,行是知之基,知是行之始。内化于心,即要求大学生把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内在意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情感又是意志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了解得越多,才能理解得越深,理解得越深,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越浓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越浓烈,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一种坚强意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了解、产生情感,变成坚强意志,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比如,表达富强思想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反映民主追求的“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讲述友善相处之道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昭示濃厚爱国情感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留取丹心照汗青”。诸如此类,都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源、精神之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分不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加强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情、意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可以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外化于行。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其中之一的要求是大学生了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这种内涵,既有理论上的意义分析,还有实践上的具体操作说明。即要求大学生既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意义分析,还要掌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操作说明,或者说途径。否则,仅仅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有浓烈感情,甚至变成一种意志,还是无法践行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正如学艺的学徒,仅仅掌握理论的内容,是学不到精湛的技艺的,还要有师傅的言传身教。而这些,同样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除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分析、逻辑的推理,还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操作说明,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的方法,这些方法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展现给我们。如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典型人物,他们通过言与行诠释着抽象的价值观。《论语》中,孔子对“仁”“孝”“政”“崇德”等的讲述中,并不是理论逻辑推演,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之下,对具体“词语”的解剖。针对不同弟子在不同场合下关于“仁”“孝”“政”“崇德”的发问,他总是结合具体人物事例谈了自己的看法。正是在这种随意性谈说中,友善、诚信等价值观凸显出来。今天,我们借助传统经典的诠释,历史上典型人物的形象展示,让大学生领略古人的言传身教,进而认识和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并自觉地实践之。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丰富和发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论

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不容忽视存在有如下问题:自私自利、诚信缺失、理想信念淡薄、因一点小事而怀恨在心,等等。如何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对于大学生怀恨之心,我们可以以“爱”去“恨”,培养其仁爱之心、公德之心。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仁爱有四个层面或者说四个差等,体现在“爱己、爱亲、爱民、爱物”。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即仁德的人自尊自爱。仁爱,首先是要爱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何谈仁爱之心,何谈爱他人,爱万物,爱自己?爱己,就是爱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的声誉。懂得爱自己的声誉,才注意维护、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爱己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是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所以,仁爱的第二层次是“爱亲”。“爱亲”,就是爱自己的亲人,爱父母,爱兄弟姐妹。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层次。《论语》里所说的“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是仁德根本啊。所以,孝悌乃“仁”之本。既然“孝悌”是仁的根本,那么尊亲孝亲则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的根本。仁爱的第三层次是“爱民”,也就是爱老百姓。孔子提出“泛爱众而亲仁”,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孟将爱由爱亲推及爱民,这是将仁爱精神提到更高一个层次。仁爱的最后一个层次就是“爱物”,从爱人推向爱自然万物,最终达到使爱贯穿于整个世界,那么就是一个祥和的大“家”,世界也就处在和谐的状态中。所以,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时,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仁爱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关心爱护他人,能换位思考,达到人际的和谐,从而使“恨”在大学生从能爱人推向爱自然万物的过程中慢慢化解消失。

(二)对于大学生中的自私自利问题,我们可以以“公”去“私”,以“义”去“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为“公”的思想,鄙视只顾一己之利的行为。《诗经》中有“夙夜在公”,《尚书》中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西汉时期的《治安策》中有“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些阐述都强调了“公”的思想。“公”是指公共利益,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私”是指私利,即凡事只为自己,不为公。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倡导“重义轻利、义以为上”的价值理念。如在《论语·里仁》中,孔子提出“君子之大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比也”,主张君子要唯义是从,为人处世应“以义为重”,强调“见利思义”;荀子《荀子·荣辱》中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主张以义利区分荣辱,认为把合乎正义的行为放在利益的前面是光荣的,把私利放在正义的前面是可耻的;汉代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说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中华文化传统强调,当“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先义后利”“义以为先”“见利思义”。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先公后私、明辨义利的思想端正大学生价值取向,让大学生明白、处理好公利与私利的关系、道德与物质的关系。当学生明白把公利放在首位,是每个公民追求个人合法权益的准绳时;明白道德对物质利益关系具有调节功能,强调人们要讲道德及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时;当大学生把崇公、为公设立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时,就能做到以“公”去“私”,以“义”去“利”。

(三)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薄问题,我们可以用“三纲八目”为大学生补“钙”。“三纲八目”出自《大学》,其中的“三纲”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方面揭示了个人在品德、思想、人伦方面修养达到的最高目标。“八目”出现在《大学》这段话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文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八目”。其中“治国、平天下”是属于理想信念,属于价值目标问题;“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论。大学生要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人生抱负,就必须通过认识、研究万物获得知识,获得知识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才能端正自己的心,端正自己的心才能养成修养自身的品性,品性修养后方能管理好家庭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太平。

“三纲八目”把个人人格目标、人生理念信念追求和达成目标的方法论有机统一起来,也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天下统一起来。强调个人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道德修养是基础前提,治国、平天下是目标,体现了立足于自身、服务于社会、致力于国家、放眼于天下的道德价值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过程中,应该很好地借鉴“三纲八目”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和方法论相结合的道德养成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追求远大的社会理想和个人脚踏实地相统一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2]倪素香.论优秀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研究”(2014MSZ014);2016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基于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创新路径研究”(2016LSZ011)

【作者简介】关秀献(1972一),女,广西蒙山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法学理论。

(责编 黎原)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中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简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