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一种成长叫“搬出父母家”

2018-04-16郭艺

畅谈 2018年3期
关键词:聚餐共生爸妈

郭艺

“爸妈,我都25岁了,想搬出去住。”

“外面能有家里舒服吗?”“看不上我们老两口了?”“是不是要跟谁同居?!”

在种种掷地有声的质疑声和争吵声中,我再一次偃旗息鼓,悻悻闭嘴。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爸妈不相信我。他们怀疑我搬出去的动机,也不认为从小没离开家的我能独自把生活料理好。

他们不能理解:当房租日渐上涨,物价也越来越高,住家里不但省房租还有人给做饭,为什么偏要搬出去?

因为上天赠送的所有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1

和爸妈住,意味着所有行踪都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进伉隐私和自由像高原空气一样稀薄。

出门前要报备,不允许晚回家,一旦超过九点,微信、短信、电话就会轮番催促:“该回了”“到哪了”……此时就是再不情愿,也要启程回家了,到家还要反复解释,直到他们相信没有“另一个人”为止。

某天,我爸拿着一张掉在地上的饭馆小票,问我前天晚上8点和谁去吃了两碗兰州拉面以及三个羊肉串,在恼火之余,我终于明白和爸妈同住的自己,几乎不能过上年轻人自由的社交和恋爱生活。

更不要说鸡毛蒜皮的琐事掀起的滔天巨浪。

当我妈不厌其烦地把我摆在书桌上的东西收到抽屉里,并因我每周浪费钱买鲜花的行为怄气时,我彻底懂得一个家庭里只能有一位主人。

小到窗户应该开多大,大到幾点要关灯睡觉,主人的话语权是最大的。当我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处事方式和价值观,其实就是向家长/主人发起挑战。

“不回家吃晚饭”是最大的不孝。这意味我要放弃加班、听讲座、聚餐、逛街等种种工作、社交活动,一来二去,足以爆发惊天动地的争吵。

最终我做出了妥协,每天晚上吃两顿饭,一顿吃给自己的胃,另一顿抚慰爸妈的心。

僵持的局面看似得到了缓解。一个月后,当两代人的相处矛盾以肉眼可见的形式化成10斤肥膘长在了身上,我终于意识到,解决矛盾最好单刀直入,不要掩耳盗铃。

2

和爸妈同住会造成边界感的未分化,无论子女多大,在爸妈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

以爱之名,爸妈依旧将25岁的我牢牢控制在自己的视野中,并用他们的价值体系来庇护、关爱以及约束我:必须回家吃晚饭、聚餐别喝酒、不能在外过夜、不能和异性旅游……

当我稍作抗拒,他们愤怒且伤心:“这是关心你,为你好!这孩子怎么不知好歹!”

他们只是想要我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有一份轻松稳定的工作,早点找到中意的男朋友,规避人生道路上的一切风险,安闲且毫无压力地度过一生。这几乎是父母最朴素的心愿。

我真切地感受到爸妈的爱,但并不觉得有多幸福。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早期的婴儿和母亲处于共生状态,母亲因婴儿依赖自己感到欢喜,并从中获得巨大的价值感。

当孩子长大,逐渐断奶、学会谋生,共生关系会被逐渐切断。

离开家庭是打破共生关系的最后一步。这意味着孩子和父母完成分离,开始各自的独立生活。

很多爸妈和孩子在最后一步踌躇不前,这种“病态共生”的亲子关系,是对彼此生命的绞杀。

已经是成年人的我,希望拥有一份自己可以主宰的生活。小到吃穿住行、消费安排,大到工作生活、恋爱结婚,我能够独立思考,不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摆布,谨慎做出遵从内心的选择,并对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

都说理解万岁,但当两代人已经形成相互迥异的行为习惯、生活理念、价值观以及做事方式,我的选择和爸妈的期望在彼此看来都匪夷所思。

此时一味地追求理解和认可,可能才是矛盾最大的根源。与其互相让步、妥协,忍受着彼此爱的暴力继续生活在一起,不如保持清晰的界限感,彼此尊重甚于彼此亲密。

爸妈,我很爱你们,只是不想和你们一起住了。

3

分开住,只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非情感的终结。

成年的孩子想拥有自己的生活,爸妈却很难接受“孩子不再依赖我”的心态转换。衰老的爸妈,竭力想跟上孩子和时代奔跑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不快或阵痛。他们的唠叨、斥责甚至是怒骂背后,是对越飞越高的孩子的牵挂,也是面对自身衰老的恐慌与无助。

我感恩他们陪伴我长大,也愿意尽己所能将最多的爱与陪伴留给爸妈,但是搬出去住,更是作为成年人的我,探索和父母新关系模式的起点。

独立不是决裂,独居在外并不等于要切断和原生家庭的情感纽带。当生活琐碎的烟火气、进退维谷的棘手问题扑面而来,我才知道真实的生活究竟什么样子。当我开始认真对待这些未曾注意的生活细节,便更加理解爸妈的辛苦与不易。

于是每周末回爸妈家时,我不再没事趴床上玩手机,而是帮着洗洗床单被褥;我不再一觉睡到自然醒,而是早起替他们去挑选最新鲜的蔬菜。我学会了用手机支付水电费,免去爸妈去跑银行的繁琐……

我终于理解存钱不易,因为日常琐碎的开销实在太多;我也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夜晚聚餐尽兴而归,也懂得处处留心直到安全进门;偶尔放纵自己吃一顿爸妈眼中视为毒品的炸鸡,也会为自己熬一碗银耳雪梨汤。

这是我想要的真实的生活,一种责任和自由并存的体验,一个更认真独立的自己。

在纪伯伦《论孩子》诗歌中,他对天下的父母写道: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

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和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样,

因为生命不会话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氘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最亲爱的爸妈,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庇护我长大,如今,请让我去探求自己的灵魂,并回馈你们更成熟的爱与更好的陪伴。(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猜你喜欢

聚餐共生爸妈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聚餐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小熊当当和爸妈爸妈玩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我爱爸妈
过年聚餐 要健康不要“大肚”
听爸妈的话
老友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