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李大钊的《青春》

2018-04-14王蒙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白首李大钊信仰

重读李大钊之《青春》,热泪盈眶。

先知先觉的中国知识分子,高举青春的大旗,颂少年之中国,歌青春之伟力,办《新青年》杂志,为古老中国再造重生,吹响了理想的冲锋号。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也期待着当初少年精神、青春精神的回归、重现与发展。

李大钊此文,从自然界的春天讲到了人的生命的青春,并且把青春解释阐发为理想、使命、责任……这也是天人合一观念之时代化、革命化、神圣化。难道,它不让今天的我们为之精神一振吗?

大千本无一有。更立不定,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谓也……故能以宇宙之生涯为自我之生涯,以宇宙之青春为自我之青春……此之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也。此之氣魄,即慷慨悲壮、拔山盖世之气魄也……吾人于此,宜如宗教信士之信仰上帝者信人类有无尽之青春……虽在耄耋之年,而吾人苟奋自我之欲能,又何不可返于无尽青春之域,而奏起死回生之功也?

英雄志士、智者勇者讲的生死骨肉、回天再造,慷慨悲壮、振聋发聩。这是人生观,这是如同宗教般的终极信仰,这是生命的意义与分量,而且,这种精神与气魄的青春性不再受生理年龄限制,耄耋之年可以返于青春,甚至还可以“起死回生”。个人如此,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民族何尝不是这样?老而弥少,长而弥坚,成熟而弥更新,淡定而弥开拓。

这里,有中华自古以来的青春精神、少年意气、志士热血、仁人衷心,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自励,也有梁启超引用的西谚“世有三岁之翁,亦有百岁之童”之哲理。李大钊那样的革命者,从一开始就是既弘扬传统文化,又汲取世界先进思想,进行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代精英。

白首中华者,青春中华本以胚孕之实也。青春中华者,白首中华托以再生之华也。白首中华者,渐即废落之中华也。青春中华者,方复开敷之中华也。有渐即废落之中华,所以有方复开敷之中华。有前之废落以供今之开敷,斯有后之开敷以续今之废落,即废落,即开敷,即开敷。即废落。终竞如是废落,终竞如是开敷。宇宙有无尽之青春,斯宇宙有不落之华……青年乎,勿徒发愿,愿春常在华常好也,愿华常得青春,青春常在于华也。宜有即华不得青春,青春不在于华,亦必奋其回春再造之努力,使废落者复为开敷,开敷者终不废落,使华不能不得青春,青春不能不在于华之决心也。

李大钊讲了青春与自首的辩证关系。

此文原载于1916年9月1日《新青年》2卷1号。当时,一些悲观主义者与觊觎我中华民族的域外虎狼,鼓吹中华“老大帝国”说,暗示我国已濒于垂暮衰年、百病缠身。然而,李大钊告诉人们,所谓老大,也是打从当年的青春风华发展变化而成的,而且仍然有返老还童、恢复青春的光明前景。关键在于,国人有什么精神状态,什么世界观、人生观,什么信仰、追求……

文中说,耄耋可逆生长为青春,华彩春花,不但可以在自然界之青春即春季开放,也可以在之后重放、续放、新放,还可以变“废落”为长放不衰。他既承认开放与废落都是宇宙、人类、民族、自我需要经历的,又强调责任担当,青春常在。

重读李大钊的《青春》,我不禁思考:在这个给了中国更多机会的时代,面对新的使命,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怎样行动呢?

(本文节选自王蒙《重读李大钊的<青春>》,有删改)

(责任编校/杨丽华)

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和深度。不知不觉中,读书使我的生命变宽、变深。它让我知道何为酸甜苦辣,何为为人处世。读书,怎不是一种乐趣?我问自己,人为什么要读书?

猜你喜欢

白首李大钊信仰
冀军校
信仰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浣溪沙·秋游
漫画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重阳有感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