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对设计专业成果产业化的影响

2018-04-12倪晨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6期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

倪晨

摘 要:创新生态系统在制度层面、市场层面给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有利条件,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有着核心技术不足、低端产品为主、激励机制不当、成果保护不力等问题。建议从基本理念层面、政府和社会层面、具体操作层面、教育研究层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创业型高校;教学成果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6-0233-01

1 我国创新生态系统分析

创新驱动发展在近几年已成为中国的核心国家战略。中国于2015年发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计划,旨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草根创业。这一愿景也非常符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即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创新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变。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員会等相关部门的成立,也标志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因此对中国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深入解读将对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成果进一步转化有着积极意义。

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地方政府和官方科研机构占据重要地位。国务院对科研体系的组织架构和研究政策的制定拥有最终决定权。以往,中国的学术研究和行业研究处于脱节状态。针对各类高校学生创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主要支持科技创新项目、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并在商业模式上有特色和创意的项目。国家还提供创业信息咨询和企业咨询等多样化的延伸服务,对学生创业项目的成长进行全面培育。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开始与企业合作开展研究项目,并纷纷成立自己的科技企业。创业者依托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实现与地方资源的对接。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关注创业的前瞻性项目越来越多。一些大型企业设立了孵化器,用于研发新的产品和服务。

但是我国整体的创新生态系统依然相对脆弱,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虽然中国已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但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中国企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仍为数不多,万众创新刚处于起步阶段。大批中小企业的创新以一般性产品创新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同时激励创新的环境仍需大力完善。不同的监管部门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来做技术规划,资金管理和分配,以及规划。最重要的是中国科技队伍的数量虽然已居世界之首,但同样存在“大而不强”。从高等教育方面看,大部分各类院校的灌输式、应试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式人才。适应市场需求、科技新进步的培训机构、专业设置、培训方式等与德国,美国等先进国家比有较大差距。最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惩处力度仍有不足,使得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大量发生,被查处的侵权行为不到十分之一,且处罚力度不强。这就使科技人员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2 高校创新创业现状

结合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优缺点,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的产业化道路并不好走,中国虽然拥有大规模的国内消费群体,他们渴望获得新型技术。但是从使用、吸引人才方面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尚未形成。按照科技研发活动中有关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享机制等方面的现行制度,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的受益比例偏低。这是高校近几年的各类专利、创新创业项目数量虽然显著增加,但是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未直接联系起来。产业化是利润导向型的工作,伴随着紧迫感与压力,与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区别。如何调和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将高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高校在这方面有很多类似成功的案例,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他们有的是借助硅谷的成熟创新机制,有的是借助华尔街强大的金融资本。这些成为了本次课题研究国内民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参考与对比对象。知识产业化是高校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但是近年来关于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已经曝露出太多的问题,高校中的技术成果转化问题需要迫切的进行分析与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需要以更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纳全球创新资源,鼓励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提高包括创新在内的开放水平。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已超过7100万,研发人员达535万,其中高校研发人员接近140万。将这座世界数量第一的科技人力资源宝库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是创新驱动战略在中国的实施不断取得成果的关键要素。

3 设计专业教学成果产业化的解决途径

所以将高校教学成果更好的发挥出来,与地方经济产生关联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在基本理念层面,应明确一部分高校(如民办高校)的定位是创业型高校,而不是单纯的鼓动学生在校创业,即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立足于创新教育而不是立足于知识学习或能力培训。高等院校需加快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完善。在基础教育环节,要强化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只有对创新思维进行系统学习,才能为未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和创造必要条件。

在政府和社会层面,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配合及支持还不到位。市场机制推动的创业培训因为涉及商业利益,很少进入大学。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对大学创业教育的介入程度亟待提高。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在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吸引方面,需要通过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科研人员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企业单位之间更高效便捷的双向流动。要实行更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吸引制度。

在具体操作层面,应努力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开展体系化的创业教育探索和系列创业课程探索,对不同层次的创业课程应有知识深度及广度上的差异,同时通过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完善科研工作绩效激励力度、改革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有效构建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

在教育研究层面,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内高校来说还是新生事物,要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要推动创业大赛、创业试验,推动创新创业的一体化进程,从而推动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成果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更大地激发高校人才在创新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是国内高校设计专业教学成果产业化的总体趋势还是不断向好。在相关资源的支持下,我们目前拥有一个健康、具有前瞻性和激励性的创新生态系统。鉴于这一良好势头,只需要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培养模式、组织、商业模式等的全面创新,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必将有所改善。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对高校的创新机制进行重新认识。首先,应该打破专业间的学科壁垒,提高创新协作的水平,建立长期协同研发机制;其次,知识产业化可以加大学校对社会的贡献,但是产业化的过程应该在教学与科研的系统外进行,由产业化方面的专家来完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14号)[z].2012-08-01.

[2]徐井宏,缪纯.聚合——国外创新创业平台案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创新生态系统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及启示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述评
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内涵及其评估分析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