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质

2018-04-12孙必鹏

东岳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民族道路

蔡 瑛,孙必鹏

(山东社会科学院 智库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2)

文化自信,从普遍意义上说,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基于对自身文化传统、文化禀赋、精神世界、核心价值自觉认同基础上所形成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它是这个国家、民族、政党的立身之本、强身之基。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第3页,第5页,第7页,第6页。而对于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神圣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说,文化自信又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与此相适应,文化自信被赋予特殊的内涵和实质。

一、文化自信是更本质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从多个重要角度,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刻阐发,形成内涵丰富、指向鲜明的文化自信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具有直接的根本性指导作用。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第3页,第5页,第7页,第6页。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第3页,第5页,第7页,第6页。“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第3页,第5页,第7页,第6页。从增强民族内生力和凝聚力的角度,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第3页,第5页,第7页,第6页。“从增强民族内生“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注]③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第12页,第13页。从中国道路的正确选择和胜利拓展的角度,习近平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自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注]《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6-27页。

尤其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的角度,习近平赋予文化自信以更加深邃的特殊功能和价值意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维度,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17页,第44页。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论述表明,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本质的自信,是推进当代中国发展更深远的力量。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目的是文化自强。实现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征途上,文化自信所以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和特殊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所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自信,是以实现文化自强为价值指向的自信,这种高度自觉和奋力自强的文化自信,突出表现为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自信、是中国道路蓬勃生机的自信、是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自信。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特殊本质,也是在新时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的特有内涵。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自信

文化的内核是精神和价值;文化自信,从本质上说是精神世界的自信、价值选择的自信。在当代中国,在中华民族现代发展进程中,这样一种文化自信,突出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上。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②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推进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进步的新的文化使命,建构起自己特有的精神世界和核心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和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最集中精神体现和最重要推动力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要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自信。

第一,中国共产党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牢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之“根”。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外侮内患的民族存亡危机中诞生的,因而从党一成立起,就面临着一个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历史大课题。尽管在探索和回答这一重大课题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曲折,但是历史总是在不断证明着一个真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注]习近平:《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 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正是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党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找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源头,使党始终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这块厚土,与人民保持着血肉难分的密切联系。正是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因素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品质,转化为改造中国、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汇聚成排除万难、气势磅礴的精神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信之“根”。正是这种建立在厚重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深深扎牢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之“根”。

第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的革命精神,牢牢夯实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之“基”。中国共产党人是在血与火的磨练中不断成长、走向壮大的,理想高远、信念坚定、不怕牺牲、勇于奉献,这些特有的精神品格,是党能够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不懈奋斗、玉汝于成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这一个个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活特征的革命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由于这些革命精神集中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规律与方向,因而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充满自信和自强的重要精神基础,也是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在这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中,仍然需要大力弘扬我们党在长期伟大斗争中锻造的伟大革命精神,一以贯之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下去。正是站在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制高点上,我们对坚定文化自信有了更加本质性的认识。

第三,中国共产党倾力打造并率先奉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久久构建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之“魂”。中国共产党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以科学理论为根本指导的先进政党,是以先进文化为精神标识和精神追求的先进政党。党的这种精神品格和文化追求,集中表现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社会主义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一种先进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世界之“魂”,在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灵魂文化”,我们才可能走在时代前列、领世界文化之风骚,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最有理由自信。这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根本含义。中国共产党倾力打造并长期践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包括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又包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的公共价值和公共道德。总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着当代思想文化发展趋向,引领着当代中国文化前进方向,是文化自信之“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构建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中国道路蓬勃生机的自信

道路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而道路选择的深层因素则是价值观念、是意识形态。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任何一种道路的选择和拓展,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依赖”;这种“文化依赖”,既包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作用,也包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道路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当今世界所以存在着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发展道路,从实质性原因来分析,就是因为不同道路选择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取向乃至不同的民族文化心态。

中国共产党所以在改革开放中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党在长期探索和不同道路的比较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和拓展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因素。这些积淀着中华民族厚重的精神追求和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引领着、支撑着、保证着中国道路满怀自信地不断开拓前进。因此说,在当代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从实质上说就是坚定中国道路的自信,就是中国道路充满蓬勃生机与活力的自信。

中国道路所以自信,所以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最基础的在于,这条道路体现着、深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而高远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习近平深刻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使命,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注]②《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厚重的中华文化传统,是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的深层文化基因;充满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自信的深层内涵。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对解决当代中国问题乃至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的价值理念、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民族文化品格,正是由于我们党结合时代潮流和现实国情对这些文化传统和文化瑰宝进行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而转化为中国道路正确选择的深层文化基因和不断拓展的强大文化动力。对此,习近平指出:“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正是这些“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②这种文化自信,正是今天中国道路自信内在具有的文化基因。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的文化自信元素进行了总结性的梳理和概述:“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注]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思想方法,为今天中国道路的选择和拓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文化元素,不仅决定了中国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决定了中国道路不断拓展的现实可能性。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雄辩说明,具有厚重文化基因和鲜明文化品格的中国道路,是一条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发展之路,是可以造福中华儿女的幸福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之路。

中国道路所以自信,所以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最根本的在于,这条道路体现着、深蕴着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道路选择正确与否,归根到底决定于执政党价值选择正确与否。这种价值选择集中体现在,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仅仅考虑到一党自身的利益,还是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着眼于能否给人民带来最实际、最长远的利益。这既是一种政治价值导向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理念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先进政党,这一“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这一初心和使命,决定着、主导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能否造福人民、给人民带来稳定的和长远的利益作为道路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照搬“本本”、照搬“苏联模式”,追求超阶段发展,严重忽视了社会生产力状况和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从而使某些理论、路线、政策严重脱离了实际、脱离了人民,以至于在很长时间内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未能很好解决,由此导致关于社会主义理论期待和现实状况之间的强烈反差,乃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陷入了迷惘和困惑。价值理念的偏差导致了道路选择的偏差,道路选择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价值理念的偏差,这就是我们曾经走过的历史。正是在深入总结这一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价值理念问题,精辟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注]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第373页。科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反复强调:必须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放心不放心作为衡量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和根本标准。价值理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解放是最根本的解放。正是这样一种以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确立,使我们党领导人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排除万难不断前进,不断坚定了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自信。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深刻表明,决定中国道路选择和拓展的深层文化因素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的确立;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中国道路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的自信。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文化选择上精神升华,“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注]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这一重要思想,是中国道路所以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所以充满自信的文化的集中体现,深刻揭示了中国道路的核心价值意义。中国道路以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价值,以实现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弘扬人民主体力量、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根本动力,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目的,从而使这条道路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发展力。这正是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坚定价值取向和深层文化内涵。

四、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自信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既有着内在关联又具有不同指向的范畴。文化,从狭义来说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等;文明,从本质意义上说则是文化发展的制度形态和社会形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孕育文明,文明彰显文化,所谓“文明以止,人文也”。勤劳淳朴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积淀深厚的中华文化,推进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近一个世纪的革命、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中孕育了内涵丰富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中华文明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不断延续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获得新的强大生命力。正是从这个本质意义上说,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其实质是中华文明生命力的自信,是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自信。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具有强大的人文凝聚力和历史穿透力,这种文明特质渗透在和体现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注]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中华文明所以绵延五千年经久不衰,与时俱进,不断释放着时代的价值、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从根本意义上说,是因为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

第一,人文至上精神。与西方文明的一个根本区别是,中华文明以“人”为中心,西方文明则以“神”为中心;中华文明十分注重人与人关系的调适,而西方文明则更多地以如何处理人与神的关系为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起源很早。《易经》明确强调:“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传统文明将“天文”与“人文”放在对等的地位,突出强调了对人文的重视程度。如果我们把天理解为宇宙自然,那么这段话又包含着人与自然相通的哲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尊崇。《老子》强调:“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也说:“敬鬼神而远之。”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也有神学,但宗教和神学从来没有像欧洲那样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祀,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崇拜,崇拜和祭祀那些对自我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这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的文明。

第二,立德修身理念。人文至上精神的必然延伸,就是重视人自身的节操和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道德意识和人格意识不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内容,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突出亮点。这方面,中华文化经典有许多记载和阐述。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倡导“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最高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圣贤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刻苦修养才能达到的。这就是孟子所总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修身离不开自我反省,也离不开向他人学习。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儒家思想的这些古训发展为宋明理学,则成为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世界观和道德观。宋代张载的“四为”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注]《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87页。,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立德修身”精神的最高境界。

第三,家国一体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融为一体,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保家和卫国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国泰民安、国富民丰,寄托着中华儿女对国家繁荣的殷殷期望;精忠报国、以身许国,表达着中华儿女对国家利益的诺诺奉献;国尔忘家、位卑未敢忘忧国,渗透着中华儿女对国家安危的沉沉忧思……这样一种浓烈的家国情怀,源于崇尚群体利益的价值观。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群体的发展先于个体的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鲜明的民族品格。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个体是小我,群体是大我,群体的最高境界就是“公”。天下为公,历来是凝聚中华儿女不畏艰险、不懈奋斗的最高价值理想。具体到个人立德修身上,就是要做到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孔子关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的主张,就是这种价值观在个人立德修身上的生动体现。

第四,追求中和之境。古人从阴阳交替的朴素辩证法出发,提出了“中和之境”和“中庸之道”,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中的本意是中间、中央,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和的本意是声音和谐,和顺、和畅、和平、祥和、调和、融和、温和,是美的最高境界。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不啻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古人甚至主张:“天下莫尚于中和。”只有执中和之道,才能实现关系平衡、天下太平。

第五,崇尚整体思维。中华文明在认识事物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天、地、人”三要素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引生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易经》提出“三才之道”,形成对立统一的朴素世界观。整体思维在中华文明中有种种具体的表现。比如中医理论,就是把人的身体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是局部的病症,但着眼于全身进行辩证治疗。中国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也往往注重整体上的把握,比如画竹之前要“成竹在胸”。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分析的方法在西方兴起。分析的方法要求把事物分割成尽可能小的部分,分别加以观察。这种方法用于学科分工,曾经促进了科学的长足发展,但由于分工过细,以致相互割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时候也影响了人们对事物整体规律的认知。中国古代科学家以“阴阳五行观”作为认识论基础,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考察自然现象,从而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化学、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五个方面,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素质,也是中华文明所以能与时俱进的特有本质,是我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充满自信的根本依据。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推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而深远的任务,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注]《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这既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指向,又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实质。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民族道路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