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人口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以四川省为例

2018-04-11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城镇化指标体系人口

周 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从2015年开始提出的经济改革方向,指的是“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以食为天,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尤其重要,这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是一致的。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核心,与城镇的区域联系非常密切。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城镇化的内涵远远大于土地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虽然农业现代化与人口城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互动式发展关系,但在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往往具有相当强的政府主导性[1],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具有更强的经济自组织性。因此,分析人口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所产生的作用具有更为显著的理论意义。

四川是农业大省,现代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对其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四川省又是成渝经济圈的核心,辖区内有成都平原城市圈、川南城市群等多个区域发展的主力军,城镇化发展迅速。因此,深入分析四川省人口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揭示其影响程度,对于从城镇化角度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及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包括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产出在效率和质量上的提高、农业活动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其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主要指农业投入要素的现代化,即土地的集中经营和适度规模化生产、农业生产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及员工素质的提升、农业科技和工业化装备的广泛引入。农业产出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和收益增加,农产品质量高、种类丰富。农业活动的生态可持续化发展主要强调人类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共生性[2]。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强调提高全要素使用效率,农业产出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强调提供的是优质有效供给而非低效供给,农业活动的生产可持续发展强调低能耗、绿色的发展理念。因此,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路径相一致。

2 人口城镇化

城镇化又称为城市化、都市化,是与工业化相伴随的人口、社会生产力向城镇的集聚过程[3],包括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集中体现在农业土地变为城镇用地的过程。人口城镇化,主要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市民化,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在农村的不断普及和扩散的过程[4]。

3 人口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制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根据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增长极理论,城镇往往成长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对作为农村发展核心的农业既发挥着集聚作用(又称“回程效应”),也发挥着扩散作用。从区域的空间发展来讲,城镇化中的各种网络建设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各种要素流动的渠道[5]。从产业发展来讲,城镇给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劳动力(主要是质量而非数量)、资本、科技等传统生产要素上的支持,也在规模化发展和市场方面提供引导和支撑。

3.1 人口城镇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力质量

农业现代化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口城镇化对农业劳动力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聚作用显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业背负的劳动力负担得以减轻,但流失的多是生产效率较高的人[6]。第二阶段,人口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扩散作用得以发挥。一方面,前期转移到城镇的部分“前农民”在经过了自身素质的提升后,因各种原因又回到农业产业大军中来。更重要的是,城镇在教育服务和信息化建设上的发展直接有利于农业就业人员就近接受再培训、再教育,由此形成一批素质较高又对农业熟悉的从业人员,促进农业劳动力的现代化,也进而促进管理上本土化与现代化的相结合。

3.2 人口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现代化各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创造出大量的剩余资金,成为农业的筹资来源,而城镇金融网络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扩散,也增加了资金获取的便利性、时效性,降低了获取成本。但另一方面,因为资金的逐利性,投资者往往不愿投资于农业企业。因此,在发展的前期阶段,农业企业从城镇获取的往往是债务资金,而当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对投资者产生了吸引力后,权益资金就可以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3.3 人口城镇化为农业科技化发展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

农业现代化需要现代化装备和农业科技的广泛引入。随着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取得相关的农业机械、化肥、水利设施、科技产品等工业化装备和产品,而城镇中逐步完善的交通、物流网络更是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时效性。另一方面,大城市往往是技术创新的发源地,而技术、信息、创新是在同级或次级城市之间随着人口和信息的流动呈现的“跳跃式扩散”,距离农村最近的小城镇往往承担着把技术创新向周边农村地区扩散的任务。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中,公共服务、技术服务设施和现代化信息网络的完善也使得农业科技的应用更为便捷,反馈更为及时。因此人口城镇化(尤其是小城镇)建设在农业创新方面作用显著。

3.4 人口城镇化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从户籍上看,人口城镇化使农村户籍的人口数量减少,大量土地的使用权集中到政府手中,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实际情况也显示,相当多的农业企业家会及时抓住机会获取大面积土地的使用权,推动企业向规模化发展。

3.5 人口城镇化为农产品提供市场引导和市场支撑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支撑。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居民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这就对农产品的品质和种类提出高要求,引导现代农业企业对市场定位更加明确和细化,并提供市场支撑。

综合来讲,人口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业各个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同时又为农业的优质有效供给提供市场引导和市场支撑。

4 实证分析

四川省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程度也具体表现在不同方面。

4.1 人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人口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人口城镇化内涵的分析构建一个综合指标体系[7],如表1所示。在这一指标体系中,人口特征体现人口城镇化的数量指标,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体现人口城镇化的内涵和质量。

表1 四川省人口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标体系

4.1.2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分析,参考王琴梅等[8]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的衡量,构建下列综合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在这个指标体系中,Y1、Y2、Y3综合代表农业的投入水平,Y4、Y5代表农业产出水平,Y6、Y7代表农村社会发展水平,Y8代表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水平。

表2 四川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实证分析均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原始变量为上述两个指标体系中的14个指标变量,原始数据为2000—2014年15年间四川省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首先,由于各个指标样本数据的单位各异,所以对于样本数据均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人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二者都是多指标的分析对象,农业现代化是因变量,故取其总体水平作为分析变量;人口城镇化是自变量,其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均作为单独的自变量。由此,拟合出一个多元回归方程以表示人口城镇化各方面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4.3 研究方法

运用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的标准化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绝大部分指标之间呈现较高的相关性,因此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以主成分的综合得分来度量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9]。

主成分分析法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利用降维思想,在损失少量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且每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是一种评价多指标综合水平的优选方法,适用于指标较多、各指标间相关系数较高的情况。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总方差解释

依据表3总方差解释显示,根据特征值大于1、方差贡献率大于5%和总方差贡献率不能小于85%的原则,本次分析只提取一个主成分,能解释87.063%的原始变量。随后计算出的第一主成分得分,即为综合得分,结果见表4。

表4 2000-2014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0—2014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呈现明显的持续上升趋势,其中2009、2011、2013和 2014年发展速度最为迅猛。2014年达到最高水平1.841 56。

4.4 四川省人口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在研究人口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时,农业现代化Y被视为因变量,人口城镇化X被视为自变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线性回归方程来表达。

Y=a+bX

其中,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Y用表4的综合得分进行度量,人口城镇化指标X由表1人口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中的个体指标X1~X6进行度量,具体由标准化数据进行度量。由此,回归方程就变为:

Y=a+b1X1+b2X2+b3X3+b4X4+b5X5+b6X6

由于X组数据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无法直接进行线性回归,所以采取逐步回归的方法。其结果见表5。

表5 回归系数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逐步回归过程中,最后只有3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且具有统计意义,分别为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X5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从回归结果来看,R2为0.994,方程的拟合度很高,说明拟合的回归方程能很好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所有计量经济学检验均通过。把各个系数带入方程,则得到:

Y=2.362E-17+0.726X2-0.055X3+0.288X5

从拟合后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3个有统计学意义的解释变量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的系数绝对值大小依次为:b2>b5>b3。

b2=0.726。表明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最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单位,会使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0.726单位。

b3=-0.055。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对农业现代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呈现反向关系。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属于“生活质量”这一准则指标,反映城镇居民的富足程度和生活方式,该系数越低说明居民生活质量越高。在拟合后的回归方程中,该系数每下降1单位,将会促使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0.055单位。

b5=0.288。表明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量每增加1单位,农业现代化水平将提高0.288单位。在人口城镇化的综合指标体系中,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属于“基础设施”准则指标,代表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这说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大影响。

综合来看,四川省人口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中,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镇基础设施的作用更明显些,而在传统认识中常作为城镇化发展水平标识的人口特征——人口城镇化率对现代农业的作用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若想发挥人口城镇化对现代农业的推动作用,核心在于人口城镇化的质量,而不在于单一的户籍转变带来的城镇人口数量变化。这与当前供给侧改革强调的重质量、重效率是吻合的。

5 小结与建议

对于现代农业来说,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主要是从市场支撑和资金来源方面发挥作用;城镇基础设施主要是提供要素流动的网络和渠道,加强农业生产各要素流动,降低要素的交易成本,这对于农业进行供给侧改革至关重要,但目前这方面的作用发挥还远远不够。因此,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加强人口城镇化对现代农业推动作用的几点建议。

对于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强化质量,注重内涵,强调网络渠道建设。加强区域网络渠道建设,包括交通网络、物联网、通讯网、资金网等,促进各种人、物、信息、资金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流动。

在交通和物流网络方面,四川省近十年逐步构建了各级城市间的通勤交通网络,对促进区域城市群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联系城乡的“最后一公里”交通也应尽快完善,进而达到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鉴于四川省内多地区独特的地理面貌,对于生活在交通不便、但贯通交通的成本又非常大的地区,仍需加大城镇化建设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使农民集中生活在便利之处。

在资金网络方面,由于传统农业的低报酬率,无法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应及时拓宽资金筹措的渠道,打造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资金网络,把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农业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借用现代金融的助力。

参考文献:

[1]苗 洁,吴海峰.国内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经验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1):89-97.

[2]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 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吴文倩.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探析[J].商业时代,2007(17):4-6.

[5]周 方.人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7):10-11.

[6]郑 鑫.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作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3(1):33-36.

[7]张勇民,梁世夫,郭超然.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0):87-94.

[8]王琴梅,杨军鸽.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效应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40-147.

[9]赵颖智.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度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13(3):72-78.

猜你喜欢

城镇化指标体系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