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光眼患者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注药的疗效观察

2018-04-10廖明怡甘润陈亮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雷珠虹膜小梁

廖明怡 甘润 陈亮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又称为出血性青光眼,是指因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视网膜缺氧、缺血,使虹膜、小梁表面产生新生血管,导致周边虹膜发生永久性粘连或小梁网发生堵塞,从而引起房水流动异常、眼压升高的一种青光眼,是一种较难治疗的眼科疾病[1-2]。该病具有对视力功能破坏力强、致盲率高、治疗难度大的特点。患者主诉为眼痛、眼压升高、有虹膜新生血管、充血、角膜水肿,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给患者生理、心理均带来极大的痛苦。临床上多采用药物、睫状体冷凝术进行治疗,但因新生血管未消退、复发导致手术成功率低,治疗效果不明显。本文就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予以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36例(36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参照组各18例(18眼)。联合组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5~72岁,平均(58.4±6.2)岁;眼压平均(45.5±7.3)mmHg。参照组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7~70岁,平均(57.8±6.4)岁;眼压平均(45.9±7.0)mmHg。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须符合WHO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诊断标准;(2)经组织学检查、Goldmann房角镜结合临床症状明确诊断;(3)交代相关情况、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肝肾功能障碍者;(2)合并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者;(3)药物过敏者;(4)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眼局部给予降眼压类药物。

联合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术前进行内眼手术准备,采用30G针头对前房进行穿刺,排出少量房水调整眼压后,在距角巩缘3.5mm处穿过巩膜刺入玻璃体腔缓慢注入0.05ml雷珠单抗,注射完成后于结膜囊处涂抹氧氟沙星眼膏,局部点抗生素眼液,避免感染,对眼部进行包扎。在注射雷珠单抗后,待虹膜新生血管基本萎缩、消退再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先进行结膜下局部麻醉,对术眼结膜囊采用碘伏和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角膜缘为基底,作结膜瓣并分离结膜下组织,在巩膜瓣下放置浓度为0.04%的丝裂霉素棉片,放置3~4min后,用生理盐水对其反复冲洗。将1mm×2mm小梁组织及周边虹膜进行切除,将巩膜瓣顶角进行1~2针缝合固定,再于两侧缝合1~2针调整缝线,对球结膜进行缝合。术后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结膜囊处涂抹抗生素眼膏,对眼部进行包扎。

参照组予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单独治疗,麻醉及操作方法同联合组。

1.3 观察指标

注药后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时间、眼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前后(术前、术后1天、7天、1月、3月)眼压及视力。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联合组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时间及眼压情况

联合组18例(18眼)患者在注射药物后,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时间为4~11d,平均(6.2±2.6)d;注药前后眼压分别为(45.5±7.3)mmHg、(44.3±6.5)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比较

治疗后,联合组术后1天、7天、1月、3月的眼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幅度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3 并发症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比较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渐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病人数也持续增多,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该病病因众多,主要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眼缺缺血综合征以及其他疾病相关[3]。该病发病机制为视网膜缺血、缺氧导致视网膜组织产生大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该因子使视网膜血管迁移、异常增生,使虹膜、小梁表面产生新生血管,堵塞房角,房水无法正常循环引起眼压升高,损伤患者视功能,使患者感觉剧烈眼痛,甚至丧失视力。该疾病治疗主要以控制原发疾病、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消退虹膜新生血管、开放房角为主。本项研究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予以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得到了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雷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抗VEGF重组单克隆抗体片段,可以靶向抑制VEGF-A,并与其异构体结合,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从而减少新生血管的产生。不过,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单纯注射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效果不佳[4]。本研究采用的改良方法是先通过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降低新生血管活动性及渗透性,消退虹膜新生血管,抑制原发的视网膜血管病变,且能够减少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术后前房出血、结膜下纤维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5]。经研究得出,联合组患者在注射药物后,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时间平均为(6.2±2.6)d;联合组术后眼压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改善情况优于参照组(P<0.05)。综上所述,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予以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能较快速萎缩、消退虹膜新生血管,控制眼压,从而改善患者视功能,并发症少,疗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刘修铎,徐惠娣,孙钰,等.超全视网膜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J].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140-142.

[2] 梁婧,张黎,佘兮.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有视功能新生血管性青光眼[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9):1740-1742.

[3] 潘智,黄光初.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因及治疗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6):154-156.

[4] 梁勇, 赵明威, 潘中婷, 等.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策略的初步探讨 [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 03 ): 231-235.

[5] 孔令普,赵宏,陈梦平,张岩.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5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6(02):87-92.

猜你喜欢

雷珠虹膜小梁
双眼虹膜劈裂症一例
基于轮廓匹配和多项式拟合的虹膜分割算法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护理干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效果分析
不同剂量雷珠单抗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评价
黄斑变性雷珠单抗治疗后短期眼压升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种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车辆启动系统
补 缺
“刷眼”如何开启孩子回家之门
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