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高效取决于有效的文本解读

2018-04-07张应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文眼指甲孔乙己

◎张应华

一、联系背景,有效解读文本

对任何文学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文本和文本产生的背景。这个背景,有作家的成长因素及创作意图,有作家的家庭熏陶及学校教育,还有作家所处时代的社会大背景等。

在教《阿长与<山海经>》时,我深究过一个问题。文章结尾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我想,“仁厚黑暗的地母”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仁厚黑暗的”呢?(见《语文报.教师版》2007.3.20)

《教师教学用书》说,“地母”指的就是地神。地神是黑暗而仁厚的,阿长长眠于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魂灵得以永远安息。这体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也寄托着作者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地母,滋养万物,哺育生灵,慷慨为人类贡献一切,默默无言,用“仁厚”形容不为过。那么“黑暗”呢?难道“地母”是“黑暗”的吗?

偶然的机缘,我了解到“黑暗”一词源于古代流行于神农架地区的民歌《黑暗传》。内容大致为:人类有一位老祖名为黑暗,没有眼睛、耳朵、面孔,看不见也摸不着。那时天地混沌一片,没有日月星辰等,那是盘古开天地之前的世界。从内容分析,地神也就是混沌神吧!再思考,其实我们来到人世间之前是在母亲的子宫里,那里就是黑暗的,这不正像人类之前的混沌世界吗?当我们在世上走了一遭,长眠于地下,那里也是黑暗的。生命源于黑暗(子宫),又归于黑暗(大地)。因此,用“黑暗”来形容地母也是展示了生命的轮回,人类的开始之初及完结之后。

只有自己先读透,才能去引导学生。故结合文本及作者等有关的背景有助于对文本的有效解读。

二、把握细节,有效解读文本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帮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细节,有效解读文本。

《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是细节;《范进中举》中范进遭胡屠户打嘴巴是细节;《孔乙己》有一双非常特殊的“手”也是细节……

我曾有幸在一次省级研讨会上聆听一位语文专家解读孔乙己的“手”:

从外形看,孔乙己的手留有长长的指甲,那是为了标明人物的身份。“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俗语说:穷人没指甲,富人没头发。孔乙己的手留着长长的指甲,至少可以证明两点:他平时不干体力活,他不愿做穷人。这是他的思想性格:以读书人自居,自命清高,不屑与“短衣帮”为伍。

从功能看,孔乙己的手抄过书,偷过东西,罩过碟子,还代替脚走过路。然而他又脏又破的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是他的手不能“补”,不能“洗”吗?是他的手没有这种功能吗?当然不是。替人抄书,那是读书人的体面活。洗、补衣服哪里是读书人该干的事呢?偷东西被打折了腿,就只能用手走去喝酒了。这也是他的性格: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从灵巧度看,孔乙己的手“写得一笔好字”,高兴时,能有节奏地敲着柜台,在“短衣帮”和掌柜面前可以很潇洒地“排”出九文大钱。而到了穷途末路时,“他满手是泥”,付酒钱时的动作也不再潇洒,而是迟钝不堪的“摸”。这一巧一拙,说明什么?说明他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大约的确是死了”!

这样解读文本,课上一定是津津有味,课后绝对是入脑入心,课堂又怎能不高效呢?

三、抓住“文眼”,有效解读文本

《记承天诗夜游》中的“闲”是文眼。怎样解读——

粗浅一点看,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闲”得慌!与友“步于中庭”,赏“竹柏之影”,有“闲”心!抒发感慨“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凸显“闲”趣。读课文,无处不见一个“闲”字,“闲”来无事,“闲”中寻趣,“闲”中品味,“闲”中有雅情雅趣。

深刻一些,“闲”中有真谛。想尘世俗人为名为利,既劳形又伤心。利害得失充塞于心,哪有片刻清闲?唯有内心真闲,才能居寺院,夜出游,也才能“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闲”中更有禅意。苏东坡的诗文讲究天人、禅境、心灵的融合。“月”的清幽空灵,竹柏的掩映遮蔽,还有“承天寺”的钟磬音,让“闲人”顿生空灵洒脱之禅意。《记承天寺夜游》如深山密林中蜿蜒而来的溪流,纯是一自然仙境,没丝毫尘世烟火气,闲读之,即读“禅”也!

抓住了文眼,文本解读更有效。

有人说:“文学是狡黠的情人,话不说透,让你猜测,她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由于读者时代、经历、个性等差异,对文本的解读便是多元的。也惟有多元,才能让师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也唯有有效解读,才能让阅读课堂精彩高效。

猜你喜欢

文眼指甲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指甲钳的收藏
给指甲贴一个机会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
剪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