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与初探
——以“仁者爱人”专题为例

2018-04-07莫赛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仁者仁爱整本书

◎莫赛

一、源起

自从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第一次在古诗文阅读板块下增加了“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经典的理解、感悟和评价”的考查后,北京卷语文高考将经典阅读篇目的阅读列入了考查范围。2017年,《北京卷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将《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纳入当年的考试范围。2018年,又新增加了一部《论语》。而与此同时,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最终修订版落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一个学习任务群被正式提出来,也成了我们一线教师教学的直接指导思想。由此观之,以《考试说明》倒逼教学,以《课程标准》引领教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已是势在必行,且有待于逐步深入。而《论语》作为一本非连续性的语录体书目,学生的理解很容趋向碎片化、肤浅化,这就更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将书中所熔铸的文化精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理解和品读,来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质量,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二、整体把握

《论语》在人教版必修一的“名著导读”模块有初步的介绍和引导,但是略显粗略和宏观,所以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在语言文字理解上应该更细,在文化内涵探究上应该更深入一些,以教师精心挑选的语录为出发点多维度突破。首先“仁”的概念是理解孔子儒家思想的根本问题,所以要不可回避地对“仁”的内涵进行还原和厘正,使学生对“仁”的源头有明晰的认识,“仁”的流变有整体的把握,“仁”的内涵有充分的了解,“仁”的现代意义有辩证的观点。在此之后,可以将《论语》整部书按照专题进行整合,比如说“孝”“君子”“为人”“学习”“教育”“中庸”“交友”“义利”等等,在每一个专题中,教师挑选经典的若干则,并挖掘几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梯度层次,以一两个核心问题来贯穿,使学生对这一话题有一个基本且清晰的认识,在每一个专题最后,可以有效地拓展延伸,让儒家经典思想与现代社会接轨,探讨其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发展地辩证地来看待儒家思想,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三、教学探索——以“仁者爱人”专题为例

学习目标:1.理解并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2.感悟“仁爱”思想的文化价值和现实生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教学难点:1.感悟“仁爱”思想的文化价值和现实生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于丹曾经在《论语心得》中说过:“在我心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呢?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就一起走进《论语》,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

(二)辨经义,理解仁爱观的内涵: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是诸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结合所给的材料,来谈一谈仁爱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学生发言:孝、悌。追问具体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发言:“忠、恕”。追问具体内涵是和表现是什么?

追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矛盾吗?

明确解惑:“加,凌也。”“加”是强加,强迫,凌驾的意思,与“施”的意思一样,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不体谅。而立人达人不是强加,己欲立就是爱己的表现,以爱己之心来爱人,最重要的还需要做到“正己”,认识自己,克制自己,调正自己,方能恰如其分地推己及人,惠及他人,博爱大众。关键在“而”,意为“从而”,是一种自然的承接,暗含着尊重他人,符合他人意愿的前提,是一种是对个人小我情感的超越。

学生发言:“谨、信”。追问具体的内涵是什么?

追问:仁还有没有更高境界?

(三)辨行止,认识仁爱观的层级:

过渡语:通过同学们的总结,我们看到了孔子对于“仁爱”思想的不同角度的阐释,那么,孔子是如何践行他的人生理想的呢?

通过上节课的翻译和讨论,同学们对于孔子的行为有多种看法,老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整理。

肯定:

1.孔子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是“忠”的体现;体现了对于盲人的尊重、关爱,是“仁”的彰显。

2.孔子关注人的安危胜过对财产的重视,做到了“仁”。孔子“重义轻财”,体现了“仁”。

3.孔子钓鱼不赶尽,射鸟不趁危,是一种“有智慧”的“仁爱”。孔子打猎的标准符合“礼”,为他人留下资源,是一种仁爱。

质疑:

1.需要帮助的人也有自己的尊严,一味地帮助就意味着区别对待。己所欲之,可施于人?

2.把马仅看成是财物而不是生命,是真正的仁吗?为什么对马和对鸟有区别?

3.不用许多鱼钩来钓鱼还是钓了,对动物没有做到仁慈;动物相较于人更是弱小的生命,对动物都不能仁,何谈兼爱天下苍生?

小结:从以上总结,我们可看到同学们对儒家的“仁爱”思想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存在疑惑。按常理来讲,孔子肯定不会言行不一,自己做的事情和主张的学说不一致的。我们不能按自己理解的“仁爱”去评价孔子是否做到了“仁”,而是需要从孔子的行为中去探求来真正理解儒家所主张的“仁爱观”是怎样的。儒家的仁爱是不是无条件、无限制、绝对平等的爱?

小组合作,探求儒家仁爱观的特点。

1.在儒家思想里,人性本善,仁贵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面对同类中的弱势群体,孔子主张由本性中的仁爱之心传达至礼的层面,心动而礼动,这更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尊重和体谅。(这种帮助是一种发自我人性深处的善良,是止乎礼的一种合体,一定不掺杂着凌越于他人尊严之上的强迫。)

2.孔子对于自然界万物的悲悯情怀也可见一斑,这种爱也不是绝对的广博的爱,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满足人类生存的前提下,尽最大限度地展现人类的慈善悲悯情怀,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其实处理好了个人与他人,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这是一种“有智慧”的“仁爱”。

综上所述,孔子的仁爱观是在尊重规律,满足生存的前提下有层级的,以人为本,先及人再及物。而在待人之德中也是有层级的,以孝悌为根本,以忠恕的原则一以贯之,由谨、信等诸多美德组成,最高境界是“泛爱众”。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些具体的表现出现冲突之时,则以“能否惠利于大多数百姓”为根本评判标准。

这是对中国社会结构,群己关系的深刻体认。在儒家仁爱观里,爱有亲疏,情有等差,仁爱思想便是根植于血缘亲情之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四)联实际,感悟仁爱观的价值:

“仁”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远到历史上无数追求践行仁者情怀的学者文人,近到当下社会我们国家中各种“人本”思想的国策,大到那些“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名人壮举,小到日常生活中“为老弱病残”让座的举手之劳,无不体现着满满的仁者情怀。

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有着深远的意义,对处在现代高速发展社会中的我们,也极具现实意义。在你眼中“仁爱观”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结语: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仁者”的“爱人”情怀。捧读经典,一位具有人文关怀和君子之风的孔子似乎正和我们促膝谈心。走近孔子,你会发现,你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个具有智慧和勇气的长者,浑身散发着“仁者”的温度,温暖着我们的历史,温暖着我们的时代,更温暖着在他的精神濡养下成长的每一个人。

四、价值与意义

《论语》作为中国经典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值得我们终其一生来体味研究的,对于学生是一次对初中认识的突破,对于老师也是一次自我提升。笔者初探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四个维度的语文学科素养,在原文理解、思维碰撞、古文今说等多个环节指向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提升与发展、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在于培养学生整体性连贯性把握所读书目,培养个体批判性思维,在传播经典的过程中提升审美和人格情操,让经典根植于个体生命中,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力量。

猜你喜欢

仁者仁爱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仁者爱人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仁者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仁者爱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