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家训,警示今人

2018-04-06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包拯朱子司马光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仍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是传统文化瑰宝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

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对后代的策鞭。

下面这些古代的经典家训,仍对今人有警示和教育作用——

孔子“训子鲤”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回去学习诗文。

第二日,孔鲤又碰到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孔子问:“学礼了么?”孔鲤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于是孔鲤回去习礼了。

这个故事叫作“过庭训”,后来人们便将父亲教育儿子称为“过庭训”。

朱柏庐《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所做《朱子家训》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家训,流传甚广。《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司马光《家范》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为人母亲不担心她不慈祥,担心的是过于溺爱而不知道教导孩子。对于母亲,司马光认为:慈母之所以败子,关键在于爱而不教,只是过分地宠爱和溺爱。它小则使儿女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稼穑之艰,不晓生计之难;大则使儿女们任性孤行,不顾纲纪,无法无天,以至于干出不忠不孝、丧尽天良的事,到头来身入囹圄,身首异地,成为社会的罪人。

司马光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他认为,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就研究立身处世和处理复杂的身边矛盾而言,《家范》确实比《资治通鉴》更重要,更实用。

包拯家训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昭示后世。包拯在家训中说道,子孙后代做官者中,若有贪污的人,都不能回老家,也不允许死后葬在祖坟上。

包拯的家训不仅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足为世人典范。

猜你喜欢

包拯朱子司马光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司马光砸缸之谜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包拯智擒偷锅贼
司马光砸缸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司马光“警枕”夜读
铁面无私
——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