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藏戏面具研究

2018-04-04索朗占堆

魅力中国 2018年49期
关键词:藏戏面具研究

索朗占堆

摘要:西藏面具最早起源于吐蕃时期的苯教文化,藏戏面具是在西藏面具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套完整的藏戏面具几乎直接展现了一个完整的西藏传统社会。其造型奇异、色彩浓烈、形象丰富,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藏戏;面具;研究

藏戏的面具艺术源远流长,是藏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民族重要文化遗产,亦是藏戏演出时的重要道具,不同面具的演员代表不同的角色。研究藏戏艺术,不能不研究藏戏的面具艺术。

藏戏脱胎于古老的民间祭祀舞蹈、民间歌谣、传说故事以及后起的宗教神舞,是藏族戏剧艺术中最重要的体裁类型,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由歌舞、说唱、音乐、舞蹈、杂技等构成的综合性戏剧艺术,有着完整的表演体系和丰富的剧目种类。近年来,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原生态传承”受到了严重影响。目前,各个藏戏剧种、流派中能够完整地演唱的人相继离世,会演唱以及表演者均年事已高,诸种情况使藏戏很难在现代社会仍然保持活力并持续发展,保护藏戏显得尤为紧迫。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藏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虽国家不断采取措施保护藏戏,大力支援藏戏,但仍然存在对藏戏的扶持和投入力度不够的问题,我们有必要继续加大藏戏艺术各剧种和流派抢救工程的强度,那么对作为藏戏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戏面具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藏族文化吸收汲取了多种文化,既是多元文化的汇集,却又自成体系。在广阔的青藏高原,最盛行不衰的是各种崇拜、祭祀的仪式,而各种仪式都要借助歌舞。每一次祭祀都会激发广大群众对艺术的热情,使原有的文化活动更为人们欣欣乐道,从而导致了说唱、音乐、表演、藏戏等艺术门类不断涌现。藏戏便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雄浑高亢的唱腔,粗犷矫健的舞姿,别具风格的演出方式,使藏戏成为雪域高原上的一朵奇葩,经久不衰。藏戏面具是西藏古老的面具艺术,从主要表现虚幻荒诞的“神”的世界,迈入了主要表现世俗的“人”的世界,人类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获得更直接更深层次的表现。它囊括汲取了西藏原始祭祀面具、民间表演艺术面具以及宗教跳神等面具的优秀成份,形成了自己独特风韵、瑰丽精致、異彩纷呈的一大体系。

西藏面具最早起源于吐蕃时期的苯教文化,即民间原始祭祀和图腾崇拜,最先在图腾拟兽舞蹈中产生了动物面具。“图腾崇拜是旧石器时代中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形成之初的产物,距今至少有两三万年的历史了[1]”。“白熊部落要戴着熊猫的连皮头骨,披上熊猫皮;黑熊部落则戴黑熊头和披黑熊皮,各自跳起模仿熊猫或熊生活习俗的舞蹈……这类被顶在舞蹈者头上的动物头骨,就是最早的面具[2]”。六世纪朗日伦赞时期,苯教“木制鹿头带双角,纸糊牦牛面捏羊[3]”被吸进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之中,由此产生了戴人面的白山羊皮面具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举行的庆祝大会上,“最大的法王。解闷娱乐,全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犀牛,或狮或虔,鼓舞漫舞,依次献计[4]”也体现了拟兽舞蹈及其面具早已产生。八世纪墀松德赞时期,藏族民间歌舞、宗教艺术以及百艺杂技表演发展到高峰,戴人物面具的表演艺术发展繁荣起来。桑耶寺落成典礼时,臣民进行“阿卓”、“鲁”、“鲜”等娱乐活动。“阿卓”鼓舞就有领舞师戴着白山羊皮面具进行表演。据史料记载,西藏跳神“多吉噶羌姆”戴面具而舞的形式,早在初期桑耶寺羌姆中就被采用了。“在将苯教的某些神鬼吸收到‘羌姆中的同时,亦将当地苯教‘戴面具而舞的形式和这种面具舞蹈中的某些动物吸收运用到了‘羌姆之中[5]”。据史料记载,昆·宫却杰布正当“希求新译密法之时,卓垅地方召开大法会,故前往观之。他看了各种表演,其中看到许多咒师头戴二十八种自在母之面具,各自手中拿一道具,有一长辫天女边击鼓边跳舞,场面及声势之大使整个大街被阻塞[6]”。他回家之后告诉其兄长,其兄长感叹到:“啊,密咒以呓语外传者始矣![7]”。这表明,西藏寺院的羌姆舞蹈面具,早期是被严格封闭在寺院内部表演的,后来才进行开放式表演,逐步传入民间,进而发展演变到人民群众也表演面具舞蹈。直至汤东杰布时,他为募捐集资营造铁索桥,以古老简陋的白面具戏为基础进行表演,吸收了民间歌舞、原始祭祀艺术、图腾舞蹈,包括这种宗教舞蹈羌姆面具艺术,形成了丰富精致、多姿多彩的蓝面具戏,为藏戏面具的形成发展、自成体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藏戏面具延续了民间古朴自然、常演常新的创作形态,其制作材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制作手法上具有极大的自由性,总体风格上继承并发扬了原始祭祀和民间艺术面具所用材质所反映出来的古色古香天然之美。藏戏面具在艺术表现上汲取了宗教面具夸张怪异、变幻多端、荒诞不羁的造型,瑰丽繁华、浓墨重彩、富丽堂皇的装饰,深邃隐秘、意味深长的内涵,使藏戏面具获得突破性发展。藏戏面具的每一步发展演变,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藏戏面具的蝶变,形成了其独有的艺术风格,色彩鲜明,百态千姿,虚实结合,形神俱现,精致优美而又质朴依旧不失民族特色。一套完整的藏戏面具几乎直接展现了一个完整的西藏传统社会。藏戏面具之丰富、精彩,本身就足以构成独特的面具艺术,当它融入藏戏,为藏戏平添了一抹绚丽神秘的色彩。其奇异的造型,浓烈的色彩,丰富的形象,让人感官一新。藏戏面具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面具的不断发展,为藏戏的表演带来了新的创作内容,同时对宗教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藏戏面具的不断发展,面具已不再局限于藏戏的表演上,而更多的成为艺术爱好者们的收藏品。现如今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支持藏戏面具创新发展的同时,更要保护藏戏面具的传统艺术。只有把“根”保护好,藏戏面具艺术的发展才会更加辉煌灿烂。

藏戏面具在西藏面具中具有代表性,一套完整的藏戏面具可以说直接展现了一个完整的西藏传统社会。 面具是一个贯穿古今的文化现象,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形态、深邃的内涵在原始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独有的魅力融合于现代民俗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邓廷良.《源于图腾舞蹈的面具艺术初探》,四川音乐舞蹈研究所艺苑求索,1990年第1期

[2]邓廷良.《源于图腾舞蹈的面具艺术初探》,四川音乐舞蹈研究所艺苑求索,1990年第1期

[3]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周润年译注. 《贤者喜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4]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 《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5]参见高历霆《藏传佛教寺院舞蹈“羌姆”探源》,西藏艺术研究,1988年03期

[6]阿旺贡嘎索南著,陈庆英、周润年译. 《萨迦世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7]参加洛桑多吉. 《试论藏戏脸谱—“巴”》,西藏研究,1988年01期

猜你喜欢

藏戏面具研究
古老藏戏新生机
雪民间藏戏艺术团:传颂雪域文化的魅力
旦增益西的藏戏梦
漫画二则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