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SA在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治疗的应用分析

2018-04-03康秋红王晓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下肢

康秋红,王晓梅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吉林 132011

一般情况下,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或血栓栓塞临床症状十分危急[1],若患者未及时接受治疗或者治疗方法不对,将会导致患者出现临床截肢或死亡的风险[2],通常情况下,常规静脉溶栓治疗药物的剂量较大,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并发症,临床疗效十分不理想,且外科手术一般手术风险较高,会对患者的血管组织造成极大的伤害,患者一般治疗的手术成功率较低。该文主要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进行治疗的40例患者,按其入院的单双数将其均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n=20),其中试验组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4例,患者年龄53~81 岁,平均年龄(69.32±7.1)岁,病程 1~5 年,平均病程(2.3±0.7)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 13例,女性患者 7例,患者年龄 52~79 岁,平均年龄(68.2±6.4)岁,病程2~4 年,平均病程(1.9±0.8)年。所选患者均具有显著的动脉缺血症状:患肢疼痛、感觉异常、脸色苍白、动脉搏动出现减弱或消失。其中所选患者中为22例左股动脉+膝下动脉血栓性闭塞出现病变患者,18例右股动脉+膝下动脉血栓性闭塞出现病变患者。所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所选患者在上述一般资料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用AXIOM Artis dTA血管造影剂,利用5fcook ys导管,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随后进行局部麻醉,对患者的键侧股动脉进行穿刺后,将5fcook y-s导管置于患者的腹内主动脉内进行造影,对患者的腹主动脉和髂股动脉的相关状况进行仔细的观察,接着将患侧髂动脉进行动脉造影,仔细观察患者的血栓长度、部位、侧肢循环的状况及患者血管的闭塞状况,将血栓利用导丝捣碎后,更换患者的6~8 g的大腔导管一直抵至血栓处,利用50 mL的注射器,利用负压缓慢的反复地进行抽吸,一直至导管处抽出后无血栓为止。对于患者的股动脉合并髂动脉利用球囊进行反复、拖拽,随后将大血栓碎成小血栓,抽吸时利用注射器和抽吸导管进行反复的抽吸,将导管更换至于血栓近心端,然后将20~50万U溶于50 mL生理盐水后,于15 min内注射完毕,注射3~4次,尿激酶总量需要控制于100~150 W U,在DSA观察下进行再次造影,观察患者的血栓溶解状况,大部分患者均须带导管回病房,将20 W U的尿激酶与100 mL生理盐水进行联合,利用微量滴注泵将滴注速度控制于10 mL/h,每日进行3~4次,尿激酶的用量应控制于80 W U之内。所选的患者均应继续使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一周。并且每周均须进行2次复查,若检查时患者仍然存在许多血栓时,需要重新进行碎栓和溶栓的过程。对患者的远端肢体末梢血供状况进行观察,同时导管需要保留的时间为2~3周,2周后患者的血栓溶解了之后仍然伴随有动脉狭窄,则须采取动脉扩张术,并评估患者是否需要置入支架。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后,患者的恢复状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中涉及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数资料行[n(%)]表示,采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行(±s)表示,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试验组患者行的DSA检查,20例患者中急性下肢血栓患者的下肢动脉充盈缺损部位以及闭塞段的位置、范围以及程度,均可以十分清晰地发现。试验组患者的术后立即复通的患者有12例(60.00%),有5例(25.00%)患者在术后48 h内通过微量泵控制小剂量的尿激酶的连续滴注后也出现了复通,剩余3例患者(15.00%)经过后续治疗后血栓才复通。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立即复通的患者有9例 (45.00%),有5例(25.00%)患者在术后48 h内通过微量泵控制小剂量的尿激酶的连续滴注后也出现了复通,剩余6例患者(30.00%)经过后续治疗后血栓才复通。

3 讨论

急性下肢缺血通常是由于患者动脉栓塞或由于患者血管内部形成血栓后,引发管腔突然的狭窄或者突然闭塞所导致的肢体急性血循环障碍[3]。通常急性肢体动脉闭塞发病十分急,且病情发展十分迅速,同时对患者也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日常的患者治疗中应该注重早诊断、早治疗[4],尽快把患者的血管开通,以便于恢复患者的血流,缩小患者的组织缺血时间。

在一般的医学调查中,对于急性下肢血栓患者的治疗彩采取常规的静脉溶栓药物治疗,但在相关医学报道中,发现常规的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时的使用剂量较大,且患者治疗中会出现许多的并发症[5],临床疗效并不显著,且患者在进行外科取栓手术时,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手术风险,且在手术过程中极易对患者的血管组织造成伤害,除此之外,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也较低,因此,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将是一种福音[6]。

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持续性的静脉滴注尿激酶注射与大剂量的冲击相联合,可以对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的血栓复通率具有大幅的提高作用,根据相关统计发现,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在48 h内的血栓复通率可达90%,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患者的出血的风险[7]。故在溶栓效果的保障之下,也应该降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的出血风险。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DSA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的出血风险。

在应用DSA介入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当其遇到新鲜的和较软的血栓时,采用的注射器抽吸时,可以显著缩小患者的血栓治疗时间,在通过导管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时,通常也极其引发出血症状,且最为常见的出血的部位有穿刺处,通常也会出现在患者的胃肠道、颅内和腹膜内[8]。故在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后,应该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凝血功能(PT、AT、ATPP、D-D)进行严密的观测。采用DSA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对患者血栓的定位更加准确,同时也可以对于溶栓术所引发的栓子脱落以及反流造成的异位栓塞现象进行预防,在利用导丝打开患者的闭塞段或者在患者的血栓内部进行通道的开辟时,应采用极轻柔的动作,避开动脉夹层的伤害、导丝折断、血栓脱落和破裂穿孔等现象的出现。

该文主要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随机选取的40例患者,行对比治疗的方法,对试验组患者在DSA条件下行导管栓术和溶栓术,对对照组患者行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示,在DSA条件下行导管栓术和溶栓术对急性下肢血栓患者可显著的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帮助患者的进一步恢复,临床定位更为精准,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