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协同构建探究

2018-04-03管淑波王子鸣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协同实训育人

管淑波 王子鸣

(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我国一些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还存在认识偏差,创新创业的理念还相对保守,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相差较远,不能较好地满足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地方高校开展创业实训教育出发,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协同育人优势,构建创新创业实训教育有效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创业教育理念不清。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此种现象是目前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可小觑的问题,法国高等教育部长贝克莱斯也指出:“创业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些学校或某些专业,而应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成为所有大学生的选择。”当前,急切需要准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部分高校教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必要的理解,对其内涵的掌握有偏差,简单化、功利化的倾向明显。

(二)创业教育对象不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两个弊端:一种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创业,把创新创业教育“狭化”为职业教育;另一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把创新创业教育“泛化”为素质教育。[1]与此同时,“全覆盖”创业教学与“个性化”创业教学教学相脱离;“通识”创业教育与“专业”创业教育相分离;“在校生”创业教育与“离校生”创业教育相分开,诸如此类问题几乎成为多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无法破解的难题。

(三)创业教育没有体系化层次化。现阶段,某些地方高校存在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单一,过程简化,面向全体,不分层次类别,随之出现教学目标含混不清,内容偏平化,教学的对象、媒介、手段等偏差的问题。创业课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是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互相融合的课程,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创业课要有丰富内容和足够课时,二者任何一项缺失都必将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不能认知创业的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以及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等等,造成学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不系统、全面、扎实。

(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缺乏实训。在双创的背景下,国内很多高校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国内某些地方高校依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创业教育课程缺乏整体定位和思考,没有以基本价值为标尺,不能体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未能发挥创业课程加强和改进创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2]只是把该课程附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中,某些地方高校创业课还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普及创业理念、传达创业政策为目标,没有开发以创业理论教学为主导,计算机创业模拟平台和沙盘实训为载体的实训课程为主体的实训教学,致使大学生创业课的实践性、操作性弱化。

(五)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欠缺,保障机制不健全。纵观当下在“双创”的教育背景下,国内各地方院校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开展创业教育,但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业教育较少,创业教育本是社会、学校多部门协同、支撑、配合下开展。同时,有的地方院校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搭建的平台建设也较少,创业教育毫无依托,缺乏相应的配套的资源、保障措施和环境支持。

二、协同构建创业教育实训体系的特点

近十几年,协同论被广泛应用并获得发展,其创始人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将“协同论”定义为:“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其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的相似性。”[3]它是实现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协同育人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育者合理配置和利用各方面优质资源,全方位合作与协同,有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教育活动。协同育人是符合教育自身规律的,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客观要求[4]。创业教育实训体系以协同育人为核心,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实践性。创业教育实训是以在校大学生和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为主,是以实践教育为理论基础,在各个阶段都强调通过亲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感受创业的方式来学习,目标是在实践中唤醒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创业激情、参与创业实践,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

(二)渐进性。创业教育实训是一种渐进式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阶段的逐步升级,参与的人数会越来越少,而活动的学术性越来越低,实践性越来越强;随着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愿也会逐步提高,但创业风险、创业难度在逐步降低。[5]

(三)融合性。融合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简单相加的过程,而是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使之有效整合。创业实训摈弃传统的独战模式和单向思维,选取具有不同特质的要素通过相互接触、交流沟通、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从而释放出最大能量。这种融合有利于互通有无,打破隔阂,符合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有助于学生个体提升。[6]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体系协同构建路径

(一)科学设计,创新理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各地方高校要使创新渗透到常态化的创业教育之中,引导学生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发展、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关系。要求学生了解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通过开展常态化的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启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提升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让自己成为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二)扎实推进,分类实施,启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双引擎。2017年11月23日,全国双创学院院长联合发布的大学双创教育“天津共识”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学生是否创立学生开办了企业,而在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创新创业理念、方法与工具的系统性学习,将其应用于产品、服务与社会创新等领域的实践中,成为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的卓越人才。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地方高校要全面启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倡导全员创新,探索符合现代大学制度,以学生创新发展为核心理念,借力产教融合,打造众创空间,培植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土壤,将创新元素全方位根植于课程、项目、平台,逐步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并结合地方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要求学校要在人才培养、素质教育中贯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个体的创业需求,实施分类教学;办创新创业课程和讲堂,根据学生发展和学生创业需求,实施分类创业教学。面向有浓厚创业兴趣的学生,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建立创业成果孵化基地,促进创新创业成果升级转化。

(三)结合专业,强化实训,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各地方高校应结合专业强化实训,多模块构建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入和强化创新创业元素,构筑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通识教育课程。表现在理论教学模块,开展“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将创业知识纳入专业教育。在实践技能培养模块,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各地方院校要加大“创业之星”“商业精英模拟操作”和沙盘实训室的开放力度,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磨炼意志,体验初创企业的经营,探索企业如何成长和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通过模拟实训,筑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坚实基础。

(四)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健全创新创业保障机制。根据目前有些地方院校创新创业载体不够,创新创业保障机制欠缺的实际,要整合资源,重视点面结合,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管理。各地方院校应整合学校教务、科研、就业、学生工作、学生社团等系统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普遍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在线上创建大学生大众创空间,创友创客汇;线下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园、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指导。同时,重视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深化政、校、产、企合作,协同共建校内外创新教育基地和实践育人平台。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课程体系、将自主创业和创新型专利等折算为创新学分,确保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开展,进而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常飒飒国际创业教育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辨析——以“Enterprise”与“Entrepreneurship”语义、语用分析为中心[J].外国教育研究,2015(6).

[2]赵桓.探究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体系[J].企业导报,2012(23).

[3][西德]H.哈肯.协同学导论[D].西安:西北大学,1981.

[4]朱绍友,等.对高校协同育人及其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7).

[5]周荣,莫海兵.高校创业教育实训模式研究[J].育人天地,2015(5).

[6]袁小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6).

猜你喜欢

协同实训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