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文章的连珠体基因及文体探源理路

2018-04-03鸿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连珠扬雄韩非子

贾 学 鸿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连珠体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文体,刘勰的《文心雕龙》把它列入杂文系列,与对问体、七体并称。关于连珠体的源头,古代学者众说纷纭。对此,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作了详细的梳理和辨析:梁代任昉的《文章缘起》认为连珠体肇自西汉扬雄,唐初欧阳询、令狐德棻等人编修的《艺文类聚》主张此体起于汉章帝之世班固等文人,明代陈懋仁根据《北史·李先传》记载,认为可追溯到《韩非子》的《储说》,清末孙德谦《六朝丽指》称连珠体始于《邓析子》[1]258-260。陈其猷为,《韩非子》作注时解道:“内、外《储说》六篇,汉魏人称为连珠体,亦即连珠体之始祖。”[2]560《韩非子》是先秦诸子的殿军,把连珠体的源头追溯到《韩非子》的《储说》,是近代以来学界的普遍看法。其实,《韩非子》以外先秦诸子著作所收录的文章中,也可以找到连珠体的胚胎和雏形,《庄子》就是一个例证。

一、《庄子》与连珠体关系的分析理路

探讨《庄子》与连珠体的关系,就是把二者加以对照,找出它们的文体间性。那么,这种操作方式是否合乎学理呢?

《文心雕龙·杂文》写道:“夫文小易周,思闲可赡。足使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1]256文章还称陆机的《演连珠》“理新文敏”。可见刘勰对连珠体的关注在于其“义明”“理新”,就是说,连珠体的主要功能不是叙事和抒情,而在于明理,属于说理体式。而《庄子》一书在文学史著作中被归入先秦说理文系列,探讨连珠体与《庄子》的关系,是对同一类文体加以比较,具有合理性。

说理性的连珠体属于散文,却又讲押韵,属于韵文,《庄子》文章用韵者居多。由此而来,二者同属于用韵的散文,在声韵方面具有可比性。

把《庄子》的文章与连珠体加以对比,就单篇文章而言,是《庄子》文章的部分章节与一首或几首连珠体作品相比照。这种做法是否合乎学理?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人们把《韩非子·储说》视为连珠体的最初源头,并不是指《储说》每篇文章都有连珠体的雏形,而是选取《储说》各个板块开头的段落,即所谓的经言。而经言后边大量的历史故事,即标示为“说”的部分,与连珠体式关联不大。既然人们把《韩非子·储说》的经言部分提取出来,视之为连珠体的最初源头,那么,选择《庄子》相关段落与连珠体进行比照,也应合乎学理的操作方式。

汉代的连珠体文章,肇始于扬雄而成熟于班固。西晋傅玄《叙连珠》写道:“班固喻美辞壮,文章弘丽,最得其体。”[3]1035汉代的连珠类文章中,班固的作品属于正体。因此,本文主要选取他的连珠体作品与《庄子》相比照,对于其他人的这类作品,必要时作为参照。

二、连珠体的句式结构规则

沈约在《注制旨连珠表》中说:“连珠者,盖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也。”[3]1039即句子偶句组合、长短适中、音韵和谐,是连珠体的突出特征。班固的《拟连珠》现存五首,其中三首为四句组合,另外两首是两句、八句,均采用偶数句成篇的体式。且看第一首:

臣闻公输爱其斧,故能妙其巧;明主贵其士,故能成其洽。[3]1036

这篇作品共四句,每两句为一组。两组句子结构形式相同,形成前后对应的关系,反映出骈俪化倾向。《庄子》文章的许多段落,也可以分割出类似的短章,如《胠箧》篇有如下语句: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

对此宣颖评论道:“彼夷则此自实”“彼死则此自不起。言事有相成也,语意最圆。”[4]76宣颖的评论颇为精妙,道出了这组句式在结构模式上的特点。它也是每两句为一组,两组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与班固的《拟连珠》相似。

连珠体采用偶数句成篇,每两句为一组的结构模式,是由扬雄奠定的。他的《连珠》完整流传下来两篇,其中首篇如下:

臣闻明君取士,贵拔众之所遗;忠臣荐善,不废格之所排。是以岩穴无隐,而侧陋彰显也。[5]416

第六句中连词原为“而”,严可均注改为“之”[5]416,所言极是。“不废格之所排”与“贵拔众之所遗”结构相对,就是不废弃标准所排斥的对象。格,指标准。扬雄这篇《连珠》共六句,分三组,每两句为一组。《庄子》文章也可以见到类似的六句组合段落。《天运》篇有这样一段论述: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6]522

此段共六句,两句为一组,每组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单元。把它与前边援引的扬雄《连珠》相对比,二者的体式大体一致。前引扬雄《连珠》共六句,其中六言的五句,四言的一句。开头以“臣闻”领起,是连珠体定型之后的样式。把“臣闻”二字排除在外,扬雄这篇《连珠》就是四六四六六六句式,即两句四字句,四个六字句。前引班固的《拟连珠》共四句,如果首句的“臣闻”不计在内,就是四个五言句。上述《胠箧》的四句话,如果不计开头的发语词“夫”字,就是五五四五句式,即三个五言句,一个四言句。所引《天运》六句,“夫”字排除,就是四言、五言、六言句各两句。《庄子》文章的上述段落,采用的是六六四五四五句式,也是五言左右的句子。从句子长度方面进行考察,与连珠体相吻合,长短适中。

连珠体是韵文,押尾韵。前述扬雄的《连珠》,依照王力《古汉语字典》(以下用韵都以此为据),第二、四句的“遗”“排”,同在微部韵。第五、六句的“隐”“显”,分属文部、元部,文元旁转、微文对转,因此遗、排、显、隐合韵。连珠体还有一韵到底的,如班固的这首《拟连珠》:

臣闻马伏皂而不用,则驽与良而为群;士齐僚而不职,则愚与贤而不分。[4]613

第二、四句的“群”“分”,押文部韵,属于一韵到底类型。

前引《庄子·胠箧》四句,第一句的“虚”,第四句的“起”,属于之鱼合韵,可视为一韵到底,是首句与尾句协韵。

《庄子·外物》篇有如下段落: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6]944

第二句尾字“筌”,第六句尾字“言”,均属于元部韵,二者相协。单从这两句来看,六句似乎是一韵到底,但只有两句押韵。第三句尾字“兔”与第四句尾字“蹄”,属于鱼、支合韵,这又是中间插入变韵。

再看《庄子·田子方》的这段话:

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6]716

这四句如果排除作为语气词的“夫”“矣”“也”,前三句依次是四言、六言、五言,合乎连珠体的句子长度。第四句八言,这种八言以上的句子,在汉代以后的连珠体作品中有时也可以见到。西晋陆机所作的《演连珠》五十首,其中就有八言的句子,如:“是以天殊其数,虽同方不能分其戚;理塞其通,则并质不能共其休。”[7]1650四句中有两句是八言。由此看来,上文所引《庄子·田子方》篇的四句,与连珠体的句子长度基本相合。第二句的“然”字与第四句的“焉”字相叶,均属元部韵,押韵方式也合乎连珠体的规则。

以上是从句式组合单元、句子长度、用韵方式三个方面,考察《庄子》文章相关段落与单篇连珠体作品的一致性,这是文章体式方面的三项刚性规定。既然《庄子》文章许多段落合乎连珠体的这些刚性规定,那么,把《庄子》文章视为连珠体得以生成的源头之一,应该可以成立。

三、因果律制约下的起兴、譬喻

连珠体属于说理文体,但是,它不是常见的、普通的说理文,而是一种特殊的说理文,属于袖珍型、紧缩型。它要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把道理说得透彻,同时又要遵循偶数句成篇、两句为基本组合单元的文章体式,还要押韵。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用卓有成效的表达方式,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傅玄的《叙连珠》,对这种文体的特点作了概括:

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微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可悦,故谓之连珠也。[3]1035

傅玄从功能、效果、方法和结构上对连珠体作了概括。所谓“辞丽”,指连珠体的偶数句成篇和两句为基本组合单元的结构模式。丽,通俪,骈俪之义。至于“不指说事情”,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论述的问题,而是通过比喻把主旨含蓄地表达出来。朱熹曾对《诗经》的起兴这样界定:“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8]2兴,就是借另一事物作引子,因此把它置于各章的开头。连珠体都是单章成篇,通常也是先言他物,如班固的《拟连珠》第三首:

臣闻听决价而资玉者,无楚和之名;因近习而取士者,无伯玉之功;故玙璠之为宝,非驵侩之术也;伊吕之佐,非左右之旧。[3]1036

作品的主旨是强调君主应该举贤授能,谈的是对人的合理利用。然而,作品却以玉的鉴别开头,引出取士用人的话题,是典型的起兴笔法。《庄子·外物》篇也有类似的段落:

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

宣颖称结尾两句是“推类寄慨”[4]186,也就是说,最后的结论是由前边所述相类事象推衍出来的。先言神龟因为有智慧而遇害,然后得出“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的结论。这个段落共六句,每两句为一节。其中第一句的尾字“君”和第六句的“困”,同属文部韵,第四句的“患”属元部韵,三字是文、元合韵。这个采用起兴笔法的段落,与汉代的连珠体已经很相近。

连珠体作品中的起兴、譬喻,往往构成因果关系,是在因果律的制约下运用这种表现手法。以班固的《拟连珠》为例,其中所用的连词有“故”“则”,表示的均是因果关系。前边所引扬雄的《连珠》,所用连词为“是以”,表示的还是因果关系。《庄子》文章中与连珠体相似的段落,同样是因果关系的复句居多,前边列举的几个段落均是如此。再看《庚桑楚》篇如下段落:

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

林云铭称:“藏身深眇句,是一篇之纲。”[9]“藏身深眇”也是这个段落的宗旨。开头提到的“函车之兽”“吞舟之鱼”,目的是引出“全形之人”深藏不露的宗旨,中间的论述又以鸟和兽做比喻。刘凤苞对此有如下评论:“上二喻反对藏身,此二喻正陪藏身。”[10]549“此二喻”,指的是“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这个段落兼用正比和反比,是连环比喻,其中所用的连词“则”“故”,表示的都是因果关系。前四句每两句为一个单元,各表示一种因果关系。后四句又充当下面立论的原因,呈现出嵌套式因果关系。这个段落运用连环比喻,同时也押尾韵。“山”“患”同属元部,“水”“之”是之、微合韵,“深”“身”是侵、真合韵。无论是从文本体式还是比兴手法方面考察,均与汉代的连珠体相近。

综上所述,《庄子》文章的许多片断,在文章体式、表现手法、用韵等方面,都存在与连珠体相似之处。因此,把《庄子》文章作为连珠体的源头之一看待,对于连珠体的探源很有裨益。

四、连珠体探源的多源理路

连珠体与其他许多文体的历史生成,均有众多的决定因素,并且往往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有鉴于此,对连珠体的追本溯源,应该遵循的理路,一是正视它的多源性,二是关注它的渐进性。

关于文体生成的多源性,清人章学诚《校讎通义》中的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恢廓声势,苏张纵横之体也。排比谐隐,韩非《储说》之属也。征材聚事,《吕览》类辑之义也。[11]1046

章氏把赋类作品的诸种属性,与先秦的文学、子学文献分门别类地建立起对应关系。这种梳理未必很准确,但是,他秉持文体生成多源性的理念,则是颇为可取的。

关于连珠体的源头,也有的学者在《韩非子·储说》之外进行搜索,对此,范文澜已经提及:

孙德谦《六朝丽指》,谓连珠之体始于《邓析子》,远在春秋时代。《无厚篇》云:“夫负重者患涂远,据贵者忧民离。负重涂远者,身疲而无功;在上离民者,虽劳而不治。故智者量涂而后负,明君视民而出政。”又云:“猎罴虎者不外圂,钓鲸鲵者不于明池。何则?圂非罴虎之窟也,池非鲸鲵之泉也。楚之不溯流,陈之不东麾,长卢之不仕,吕子之蒙耻。”按《邓析子》出战国时人假托,今之存者,又节次不相属,掇拾重编而成。(《四库提要》语)孙氏所举两条,玩其文辞,不特非春秋战国时人所能作,即扬雄《连珠》,亦视此为质木,安可据以为连珠之体春秋时已有之哉![1]259-260

孙德廉把《邓析子》的成书说成在春秋时期,固然失之过早。然而,他把其中的两个段落与连珠体相勾连,却是颇有见地,这两个段落确实与连珠体很相近。把《邓析子》视为伪书,在学界似乎已成定论。钱穆称:“《邓析书》乃战国晚世桓团辩者之徒所伪托。……则今传《邓析子》,复非战国晚世之真也。”[12]23《邓析子》是否属于伪书?当下还不好妄下结论。以往许多被视为伪书的著作,随着出土文物的面世,便摘下伪书的帽子,《晏子春秋》《文子》《慎子》等一批子书都是如此。不管《邓析子》是否属于伪书,上述所引其中段落对于考察连珠体的缘起,还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其实,如果以传世文献为依托,把《邓析子》上述段落的写定时段加以确认,对于连珠体的探源亦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不过,这已经不是本篇论文所能承担的。总之,秉持文体生成多源的理念,不排斥任何有助于对连珠体进行探源的材料,这是本领域研究能够取得进展的必要保证和前提条件。

把连珠体的源头追溯到《韩非子·储说》,这是学界的普遍共识。《庄子》文章包含连珠体的基因,这从前边的论述可以得到证实。如果进一步扩大搜索范围,还可以从其他先秦文献中发现连珠体的雏形。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的重要分支,子思、孟子的文章就存在与连珠体类似的段落。《中庸》出自子思之手,即孔子之孙孔伋所作,其中写道: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朱熹对上述文字作了解释:

此四条,皆以发明由其不贰不息,以致盛大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而后大,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13]40

把这四个条目视为连珠体的雏形,可以说得过去。它的起兴、譬喻笔法以及比较有规则的句式,正是连珠体的构成要素。其中第三则的“草木生之”与尾句“宝藏兴焉”押韵,“生”和“兴”,是耕、蒸合韵。第四则的“及其不测”“货财殖焉”,“测”与“殖”,均属职部韵。由此可见,如果对上述四段文字从文章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就可发现其与连珠体的相似之处。

孟子是子思的弟子,他的一系列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在句式和表达方式上,也与连珠体相通,如《孟子·尽心上》的这段话: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朱熹集注:“此章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学之者必以其渐,乃能至也。”[13]422上述段落独立成章,都出自孟子之口。把它划分为两段,相当于两首连珠体作品。原因如下:第一,两段或是四句,或是八句,合乎连珠体偶数句成篇、两句一节的文章体式。第二,两段都采用起兴、譬喻的表现方式,每一段都是因果关系的结构模式,其中第一段用“故”字显示因果逻辑。第三,孟子不刻意追求声韵的和谐,但其中有用韵的句子。首段第一、二句的“鲁”“下”,均属鱼部韵。第二段的“澜”“焉”,均属元部韵,“明”“行”,都是阳声韵;末尾两句的“道”“达”协声。

以上所引《孟子·尽心上》的段落,诸多要素与后代的连珠体相一致。该篇还提到君子的三乐[13]419,而扬雄传世的《连珠》,其中一篇开头就称“臣闻天下有三乐,有三忧焉”[5]416,脱胎于《孟子·尽心上》的痕迹极其明显。

上述事实表明,连珠体像其他文体一样,它的生成是多源的,而不是单独一个源头。文体的生成犹如集腋成裘,是对此前多类文献进行整合吸收的结果。这个进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最终经由文章家之手完成。

对于连珠体的源头,已经可以追溯到《中庸》《孟子》《庄子》,当然,如果继续往前追溯,还可以从《老子》那里找到连珠体的原始基因。《孟子》《庄子》之后,《韩非子·储说》也是连珠体生成的源头之一。进入汉代,刘安的《淮南子》、刘向的《说苑》与连珠体的关联最为密切,可以说是连珠体的近源。这种文体得以生成的各种源头,形成连续的历史链条。

《淮南子》与连珠体关联最为密切的是《说山训》《说林训》,《淮南子·要略》把这两篇文章归为同一类,并且对它们作出概括:“假譬取象,异类殊形,以领理人之意。”[14]705如前所述,傅玄《叙连珠》称连珠体“不指说事情”,而是假喻达旨,使贤者微悟[3]1035。二者对比,它们对指称对象属性所作的概括有一致之处,二者都是依托譬喻对人加以启示,而不是明言直说。《说山训》《说林训》多是颇富哲理的名言警句,由众多短章构成,确实与连珠体很相似。如《说山训》中有:

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伯牙鼓琴,驷马仰秣;介子歌龙蛇,而文君垂泣。故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14]522

这个段落八句,偶数句成章,每两句为一节。句子长度在四到七言之间,长短适中。文中连续运用历史典故,与《韩非子·储说》有相通之处。前六句与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用“故”字标明。这个段落的首句“瑟”与第四句“秣”押尾韵,是质、月合韵。“玉在山而草木润”,“山”与“润”是元、真合韵。“渊生珠而岸不枯”,“珠”与“枯”为侯、鱼合韵。《淮南子》的《说山训》《说林训》这类段落颇多,它们与连珠体的关联极其密切。

扬雄是连珠体的创始者,刘向与扬雄同处西汉后期,而年辈稍长于扬雄。刘向所编的《说苑》是一部说类文章的合集,其中的《谈丛》有许多与连珠体相似的段落,如:

蛟龙虽神,不能以白日去其伦;飘风虽疾,不能以阴雨扬其尘。[15]385

这段话共四句,每两句为一节。“神”“尘”,真部韵;“伦”,文部韵。属于句尾用韵,真、文旁转。这个段落可称为微型连珠体作品。《说苑·谈丛》篇这类段落并不是个别的,而是大量存在。这种情况反映出刘向、扬雄所处时段的写作风尚,连珠这种文章体式已经悄然兴起,是一种新的文体模式。

说体是从战国到西汉盛行的一种文类,屈守元在《说苑校证·序言》中写道:“把《说苑》看成是带有一定古代小说集性质的书,这是符合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实际的。”[15]序:3-4屈守元的看法可谓真知灼见,说类文章确实是中国小说的源头。然而,说类文章对文体的生成功能,又不仅仅局限于古代小说。如前所述,《韩非子·储说》、《淮南子》的《说山训》《说林训》、《说苑·谈丛》,都可称为连珠体的生成母体。可见,说类文章的文体生成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它不仅派生出以叙事为主的古代小说,还孕育了名言警句型而且合韵的微型说理文——连珠体。在对连珠体生成的多源特征追根溯源的过程中,又发现说类文章派生多种文体的现象,这在古代文学其他文类中是否同样存在,还有待深入探讨。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陈其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欧阳询,等.艺文类聚[M].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宣颖.南华经解[M].曹础基,校点.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5]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

[6]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

[7]萧统.文选[M].李善,注.长沙:岳麓书社,2002.

[8]朱熹.诗经集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9]林云铭.庄子因:卷5[M].光绪庚辰重刊白云精舍本.

[10]刘凤苞.南华雪心编[M].方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章学诚.文史通义[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徐德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4]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15]刘向.说苑[M].向宗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猜你喜欢

连珠扬雄韩非子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韩非子:察古今之变 倡刑名之学
能干的大象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韩非子的“解老”与法治大一统
“九星连珠”=世界末日?
“连珠”文体及其与《韩非子·储说》的关系
“连珠”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