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广东著名诗人赵希璜生平考略

2018-04-03陈凯玲王艺翰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安阳县嘉庆安阳

陈凯玲,王艺翰

赵希璜,字珩父,又字渭川、子璞,广东惠州府长宁县人(今韶关新丰县)。官至安阳知县,有“仙吏”之目。在文学、经学、金石学和方志学方面都有精湛的研究和杰出的成就,著述颇丰,被称为清代“岭南四大才子”,与潘有为、冯敏昌、张锦芳齐名。著有《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研栰斋文集》、《五经文字通正》、《安阳县志》、《安阳金石录》、《淇泉摹古录》等。他的诗文,被选入《岭南群雅》、《岭表诗传》、《岭南诗传》、《国朝诗人征略》、《国朝岭海诗钞》、《湖海诗传》、《清诗汇》、《粤东诗海》、《清经世文编》等多部总集;又《国朝先正事略》、《清史稿》、《清史列传·文苑传》、《粤诗人汇传》、《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广东历史人物辞典》、《中国目录学家辞典》、《岭南画征略》、《惠州府志》、《长宁县志》、《安阳县志》等对其均有著录,足见其地位之重要。

然而今人却没有对赵希璜开展研究,其人其作遂湮没不彰。现就赵希璜的生卒时间、家世家族成员、科考及仕宦经历作一番考证与梳理,厘清文献记载的某些舛误,以为日后整理出版《赵希璜诗文集》提供参考。

一、生卒时间

赵希璜生于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七月二十五日。据《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简称《诗钞》)卷十三《七月廿五日》云:“丙寅七月廿五日,我之始诞逢良辰。”[1]661“丙寅”即乾隆十一年(1746)。其作品多处提及自己的岁数,如卷六《笔瓨歌并记》诗云:“岁壬寅,予春秋三十又七矣。”[1]616“壬寅”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又卷十五《送门人高云亭孝廉赴千叟宴》云:“云亭八十四,始作我门人。长我卅四龄,下笔千万言。”[1]674该诗作于嘉庆元年丙辰(1796),亦能推知其生年。

赵希璜出生地在江苏淮安,其父赵师质时任淮安通判。据《诗钞》卷五《淮安感旧》云:“生我乡同父母帮,乡音尚未改淮腔。”[1]608又卷十九《哭叔明》诗云:“淮阴生我地,先后丙寅人。”[1]696兄赵希濬与希璜同年生。《研栰斋文集》(简称《文集》)卷一有《皇清勅授儒林郎湖南州同借补常德府经历先兄叔明赵公墓志铭》:“兄以五月十六日丑时,长余两月。”兄弟二人异母而同岁,“见者每误以为孪生。”[2]23

赵希璜的卒年,《清人别集总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国文学大辞典》均付阙如。许隽超先生《清人生卒年补考》一文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嘉庆十年十月十五日江南河道总督徐瑞题本”所载:“今署淮安府高堰河务通判赵惺,亲父候选郎中赵希璜,迎养在署,于嘉庆拾年玖月贰拾叁日病故,例应丁忧。”[3]可知赵希璜卒于嘉庆十年(1805)九月二十三日,享年六十。有关记载十分清楚、可信,但该“题本”一般读者不易查阅。实际上,嘉庆《安阳县志》卷十五“清安阳县知县赵希璜墓”条,附录洪亮吉《候选郎中安阳县知县赵君墓表》(以下简称《墓表》),也明确交待了赵希璜的卒年:

维嘉庆十年,岁在乙丑九月二十三日,吾友原任安阳县知县候选内部郎中赵君希璜,以疾卒于伊子惺淮安府高堰通判官署。……君得年六十。[4]400

洪亮吉与赵希璜私交甚笃,所记卒年当属可信,可据以补充许先生的考证。而汪宗衍先生《岭南画人疑年录》误作“卒嘉庆十一年(1806),年六十一。”[5]300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亦从其误[6]543。赵希潢的生卒地都在淮安通判官署,亦可谓十分巧合。

二、家世及家族成员

赵氏为清代长宁望族,系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之后。据洪亮吉《候选郎中安阳县知县赵君墓表》所述,赵氏十二世祖从端宗迁潮州,宋亡后匿闽中马六山。明洪武时,十五世祖官金牌指挥使,拔守河源,为迁粤始祖。弘治时,析河源之长吉都置长宁县,遂世为长宁人[4]401。

赵希璜祖赵廷客,长宁县长吉屯人,笃于宗族,德义闻于乡里。以子师质贵,封赠儒林郎[7]586,诰授中宪大夫。曾祖赵生一,亦“封赠如其官”[4]401。

赵希璜父赵师质,字彬文,监生。壮年选授山东兖州府通判,历任江苏淮安通判、淮扬观察、四川顺庆府同知、江西袁州知府等职。其中,历官江苏淮安时间最长,前后达二十五年,颇有政绩,尤长于治理水患,曾受乾隆皇帝的垂问赏赐,当地有“赵公桥”纪念之。赵希璜从小侍父宦游,乃父政才多少对他有所影响。嘉庆五年庚申(1800),希璜任安阳县令时,亲自勘察天平闸旧址,详细记录了漳水流经该县的河道情况,纂成《漳河天平闸故渠图说》,对河渠水利问题颇有见解,为当地水利建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关于赵师质致仕时间。《(道光)长宁县志》卷七《人物志·贤良》说其:“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投牒致仕而归。”[7]587而《惠州府志》卷三十三《人物五·政绩下》“赵师质传”则称:“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 致仕归。”[8]656据希璜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所作《淮安感旧》诗自注中已有“先君”之谓,故当以《(道光)长宁县志》所载赵师质致仕时间更为可信。

赵希璜嫡母邝氏,生母戴氏。据《诗钞》卷十三《十月十二日为生母戴孺人讳日,设祭署中,感恸赋此以示幼舆》诗云:“丁亥十月十二日,我母弃我冥然终。”[1]665知其生母卒于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时希璜二十二岁。关于其母家情况,《诗钞》卷五《淮安感旧》其三:“萧寺茕茕泣老尼,酸辛剧向外孙悲。”句下自注云:“外祖母中年而寡,且无子。为族人逼嫁,遂落发为尼。”并称“母家一线惟存我”[1]608。

赵希璜在兄弟中排行第四,长兄、仲兄名未详,三哥赵希濬与希璜同庚,虽异母,但谊若同胞。希濬,字叔明,号哲溪,以贡生充《四库全书》馆誊录,议叙得湖南试用州同,借补常德府经历,历官益阳、桃源等县知县。亦工书善画,“得虞欧楷法,画学李成,能独出己意。”[2]23嘉庆二年丁巳(1797)十一月二十五日,卒于官,希璜作《哭叔明》诗悼之,《研栰斋文集》卷一有《皇清勅授儒林郎湖南州同借补常德府经历先兄叔明赵公墓志铭》,状其生平最详。希璜还有一弟称“幼舆”,曾在赵希璜任安阳知县时到访,恰逢生母戴氏死忌,兄弟设祭县署中,希璜诗有句云:“维时零丁我与弟, 无财乌能丧葬丰。”[1]665推此语,两人或为一母同胞。

赵希璜原配许氏,继配罗氏,有子九人,孙四人。其中长子赵惺,附贡生,任淮安府高堰河务通判。次子赵憬曾侍父宦游,惜早卒。其余子嗣生平未详。

三、科考及仕宦经历

赵希璜自幼随侍父侧攻读,五岁入塾,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4]401。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二十六岁的希璜举乡试,获考官李文藻的青睐,《诗钞》卷一 《辛卯报罢归途赋此》一诗自注云:“时被荐《诗》一房,为李先生南涧。”[1]588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号南涧,山东益都(今属淄博)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时任潮阳知县。赵希璜乡试报罢后,即入罗浮山读书,并于次年入李文藻幕,研习声韵之学。李视其为自己的得意门生,有“门才惟尔最翩翩”之誉[9]13。在潮阳县署时,希璜受嘱校订《古韵标准》,开启了他今后孜孜不倦的考据之路。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希璜应广东乡试,再度落第,而以副榜入国子监。《墓表》:“二十九以副贡入国学。”[4]401《诗钞》卷首李威序亦称希璜该年乡试下第,以副榜入国子监。而王昶《湖海诗传》卷三十三赵希璜名下所附“蒲褐山房诗话”,称希璜为“乾隆三十九年举人”[10]233,显然是错误的说法。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赵希璜应顺天乡试,考卷曾被翰林院编修余集推荐,但结果“得而复失”[1]593,第三次应举失败,《诗钞》卷二《丁酉报罢南归留别冯鱼山》其二的“万里遄归落第人,曾经三黜过来身。却怜倦眼西风里,短柄驴鞭满面尘”可证[1]593。

赵希璜虽然科场失意,但凭藉出众的才华,在京师的文化圈却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例如翁方纲曾在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为希璜题书斋“邻泉”,并赋诗极称赏之。

赵希璜中举,是在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的恩科榜。《诗钞》卷二十二《喜余二月珂(钥)至》其二“苦争腮未暴,入彀网初收”句下自注:“己亥,希璜举于乡,卷岀龙游余慵楼师房,复中副榜,师苦争之,始得售。”[1]721余作沛,字汝霖,号慵楼,浙江龙游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时官惠来知县。希璜在房师余作沛的极力争取下,得以中试,可谓“失而复得”。

次年,赵希璜赴京选官,但结果未能如愿。《诗钞》卷五《岁寒杂感》其一有“去年偕计来,长风破万里。今年垂翅归,芳洲采兰茝”之句[1]607,该诗作于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岁末,“垂翅归”颇有失意之慨。他在科考路上屡遭挫折,渐渐失去了博取功名的信心和勇气,离京时赠别同乡冯敏昌诗云:“那堪潦倒老京华,魂梦罗浮处士家。”又:“玉堂金马位君身,我逐浮名失我真。”[1]604流露出归隐之志。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主要是居家读书,时而漫游。期间冯敏昌曾经“屡书敦迫北行”,但希璜亦因亲丧守制而暂时搁置。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赵希璜始赴京候选官职。次年,由四库全书馆誊录,议叙知县,授陕西延川知县。在延川时,希璜重视文治教化,创建了登峰书院,《(道光)重修延川县志》卷二《学校》“登峰书院”条有云:“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知县赵希璜董率士民创建。”[11]40《诗钞》卷八有《登峰书院落成示同学诸子》诗,亦可为证。据《诗钞》卷八“丙午”年所作《留别延川》诗,以及次年“丁未”所作《延安早春》“劳劳半载寄乌延”句[1]631,可知希璜于乾隆五十一年冬便离开了延川,改官他职。

此后的五年,他先后在略阳、平利、永寿等地任知县。据《略阳县志》卷三《人才部上·知县》“赵希璜”条载:“乾隆五十三年任。”[12]211《续修平利县志》卷九 “赵希璜”条载:“乾隆五十四年署”[13]94。又《诗钞》卷十一《送娄东王半庵赴醴泉》有“忆作南豳令,时寻东道人”句下自注“庚戌年,署永寿县篆”云云[1]650,“庚戌”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时官永寿。次年,希璜得到陕西巡抚秦承恩的保荐,奉特旨送部引见。据《诗钞》卷十“[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年所作《留别洪稚存太史》诗有“秋水蒹葭八月天”之句[1]639,以及洪亮吉临别所赠诗题《送赵大令希璜之官夏邑,即题其〈三十二峰诗集〉后》[14],可知希璜于此年秋季调任河南。

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秋至嘉庆六年辛酉(1801)的十年间,赵希璜主要在河南为官。先是任夏邑知县,洪亮吉赠诗可证。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秋,改官安阳,据《文集》卷一《赵殇女巽英墓志铭》载:“次年壬子……。是年秋,调任安阳。”[2]35又《安阳县志》卷三《职官表·知县》“赵希璜”条载“乾隆五十七年(1792)任”,而后一任知县吴怡会则是“嘉庆六年(1801)任”[4]52。考希璜诗作,期间他还兼任济源知县。据《诗钞》卷十四“[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年所作《自题〈云车飞步图〉四首》诗,序云:“仆今年五十矣,由安阳调署济源。”[1]668可证他在该年改官济源。又同年秋,充乡试同考官,《诗钞》卷十四有《秋闱奉调作同考试官,仿俳谐体戏赋十章》,其与正考官蒋攸铦、副考官周锷唱和诸诗亦可为证。嘉庆元年丙辰(1796)春,赵希璜仍官安阳。该年正月,他曾在县署接待洪亮吉的来访,邀其观春灯社火,并招饮海棠吟屋,《诗钞》卷十五有《洪稚存学使同年差竣过邺,招赴海棠吟屋小饮,赋此赠行,即以志别》;次日,邀洪游天宁寺,设百戏饯别,《洪亮吉集·卷施阁诗》卷十七有《十四日未刻抵安阳,赵大令为招春灯社火,燕客海棠诗屋,至三鼓乃别。翊日更邀游天宁寺,设百戏饯别,醉中赋赠》、《晚发安阳抵磁州行馆,一路灯火甚盛,喜而有作》等诗以纪。

嘉庆六年辛酉(1801),赵希璜卸任安阳知县。《文集》卷一《与颜耘圃侍郞书》自称:“于六月十九日将安阳县印交替讫,已无官守责矣。”[2]36赵时年五十六岁,未达致仕之年,却突然辞官,究其原因,据《墓表》交待:“岁辛酉,颜侍郎检奉命巡抚河南,君密亲也。君时已以川楚例候铨部郎,遂遂例回避。……君去安阳日,筮出处,得水泽节之坎,遂决计引退。”[4]403由于姻亲颜检擢升河南巡抚,希璜亦候铨部郎,故按例回避,卸任安阳知县。卸任后的半年多,赵希璜与安阳当地友人、故僚、门生等经常举行诗文酒会,即如《诗钞》卷二十五有《招同陈百泉、田小坡别驾,吴问亭明经,钱竹西、吴适斋大令,朱翊嘉、陈鸿轩少尹,顾懋堂、张榖堂秀才,冯瑶圃、黄小渠上舍,儿子惺集柿旺村褉饮二十韵》,该诗作于嘉庆七年壬戌(1802)春,诗题中的“柿旺村”,即《墓表》中所称希璜墓所在地之“士旺村”。其后,他由长子赵惺迎养在淮安,嘉庆十年乙丑(1805)病卒。值得注意的是,赵希璜打破了一般人“归葬故里”的做法,而把安阳作为自己灵魂的安归之处,足以说明他对安阳的情结之深。

最后,附录洪亮吉《候选郎中安阳县知县赵君墓表》,因该文为《洪亮吉集》所失收,现据《中国方志丛书》本的《安阳县志》迻录于次:

候选郎中安阳县知县赵君墓表

维嘉庆十年,岁在乙丑,九月二十三日,吾友原任安阳县知县、候选内部郎中赵君希璜,以疾卒于伊子惺淮安府高堰通判官署,遗命以墓表属亮吉,而饬其子葬之于安阳。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其子惺等卜吉于安阳县士旺村之原,遂奉君柩窆焉。安阳之民,扶老携幼,送葬者至千人。呜乎!可云盛矣!

《汉书·循吏传》:大司农朱邑,先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吏民爱敬焉。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葬桐乡西郭外,民果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不绝。

夫人之服官也,威令所及,只莅任之日耳。去官,则毁誉已有定评,毫发不假也。况已死乎!故盗民者可无所不盗,至百姓之民,卒不能盗也。君之官安阳也,颇属威严,余闻而疑之。今君之卒,而克葬于治所。葬于治所,而民之俎豆之、爱戴之者,与莅官日无异。于是君之治行,益大白于身后。

按状:君讳希璜,字珩父,一字渭川。系出宋燕王德昭之后。至十二世祖,由广从端宗迁潮州。宋亡,匿闽中马六山。传三世至始明洪武时,官金牌指挥使,拔守河源,实为迁粤始祖。宏治时,析河源之长吉都置长宁县,遂世为长宁人。曾祖生一、祖廷客,皆以君父袁州府知府师质贵,封赠如其官。君知府君第四子也。嫡母邝、生母戴,皆赠恭人。

先是知府君官淮安通判日生君。君五岁入塾,十有五通十四经,即补博士弟子员。二十九以副贡生贡入国学。三十四举本籍乡试。又八年,以四库全书馆誊录议叙知县,分发陕西,历署延川、安定、略阳、平利、定康、永寿诸县事。在平利日,以缉获四川大宁县逸盗,送部引见,留部以知县即用,选授河南夏邑县知县,调任安阳,又署济源。君所至皆尽心于民,讲求利弊,暇即以文雅饰吏治,以是士民皆爱戴之。其在延川也,创建书院;在平利、安康也,勤缉教匪;在安阳也,值岁歉,加意抚恤,以是一境无流民。又以其暇,修创县志、整厉士习,是君之才亦稍见之于施设矣。

然余独以为不能尽君用者,实有数端焉。君之甫莅安阳也,值漳水漫溢,由洹入卫,势汹汹不可遏。君由三台履勘水势既详,请抚恤,又请严饬临漳诸县,堵筑决口。时方议以漳水济运,以是尼君说者百端,君急作《漳河旧渠图说》呈之上官,略云:按西门豹史起导漳水治渠,实为古今兴水利之祖。历代率循之者,无不享其利。后汉安帝元初二年,修豹所分支渠,及曹魏时,修天井堰,北齐修河清渠等是也。今希璜以勘灾亲履其地,地形高下、水势缓急,以及土壤疏密、用功难易,无不悉心体察。又据康熙中,彰德府同知李光型《天平闸说》,加以目验,用敢为执事陈之。访得天平闸旧址,在西高穴村滨河高阜间,属今安阳县地,非临漳也。其插石前后上下左右至今完具。闸设两门,各阔八尺五寸,自顶至底,高一丈五尺,长四丈七尺。河发水涨流可至闸门退则不及。土人云:“古于闸外开引渠一道,由渔洋渡口河身高处引水归闸,长二百六十丈。”今以水平测量,水头高闸门底二丈。其闸门内正渠经东百余丈转南,旧有子闸一座,基石尚存。复转东至东高穴村,正渠长六百余丈,两岸高三四丈,宽二三丈,至四五丈,内有支渠一道,系张湖顶泄水之处。自东高穴至邵家屯,正渠长三百余丈,两岸高三丈余,宽二丈余。内有支渠一道,在张显屯后,自邵家屯由郭家小洪河村至李家屯止。正渠长一千四百余丈,两岸高二三尺至七八尺,内有支渠六七道,经张家庄、刘家屯、后蔡村自李家庄、崔家庄至后静曲村,长八百余丈,此二庄有渠形无渠道,渠道已为民所耕种。自大青龙渠达青龙河入洹河,共长四十余里,现在疏通,自西高穴村至大青龙渠入洹河,共长七百余里,汇归卫河。大抵古人讲求水利,必先明其水土之性。漳河水性悍急,而自渔洋以下,滨河之土极疏,所以设有子闸,以护大闸。复设有小闸,以防冈水,其措置之周密如此!至设小闸,在山冈高阜之上,因水势之高如建瓴,开凿小渠,引入山冈石骨之内,托基始固,而引渠分流,势复纡缓,此尤其用意之精微,且有合于纳水用山之说也。上官以为迂阔不用。

岁辛酉,颜侍郎检奉命巡抚河南,君密亲也。君时已以川楚例候铨部郎,遂遂例回避。濒行,值教匪已蹂躏南阳,君以三事告之侍郎:

一曰边防宜阨要也。豫省最紧者,邓州、淅川、内乡、卢氏四州县,其余次紧之区,亦不过四五处。合一州一县之民,足以阨其要害。即慎选一州一县之官,足以得其要领。夫守令亲民,下情易达。今贼曰“官逼民反”,民则曰“兵甚于贼”。官既能逼民反,是官亦能使民不反。兵既更甚于贼,是兵不能制贼不反,是不如仍寓兵于农,慎选守令,坚壁清野,各守一州一县之足以制贼也。然献坚壁清野之说者,类皆迂阔不经,无裨实用。壁乃非壁,何可言坚?既无坚壁,何可清野?夫所谓壁者,即以一州一县之城池而论也。一州一县之城池,即豫东九十余州县之扼要也。此其一。

一曰江防宜严密也。夫十围五攻,志载之矣。今以少制众,所恃者江防、乡勇类皆游手之徒、乌合之众,缓急果足恃乎?以为宜筑甬道,令江防、乡勇于无事之时,运石通土。凡可偷渡之处,多筑甬道。既足以自卫,亦足以拒贼人窥伺。所谓守者自逸,而攻者自劳也。此其二。

一曰粮储宜预画也。夫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远输则百姓贫,贵卖则百姓财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五三十钟。今以万人之食,每月不过三千石。万人之饷,每月不过三万两。诚能于邓、淅、内、卢四州县,各储粮六千石,银三万两,以备不虞。贼至则坚壁守之,俾野无可掠,贼懈则悉万人敌之,使退无可据。不出旬月,势必解散。其余次紧州县,半其粮蓄,以待转运,斯无远输之烦,而收贱买之效矣。此其三。

若夫临机制胜,变化因心。纵反间者,善用亡命。养壮士者,不惜重赏,是固足下思之烂熟者也。云云。侍郎亦竟不能用。呜乎!夫世非才之难,而才之见用为难。非己有才之难,而能用人之才及尽人之用为难。如君之前策得施,则漳水之利,可以溉及数州。后若用君之言,则教匪之流毒,可以不波及河内外。而无如皆不用也。是则君虽历官十余处,而卒未竟君之用。为可惜矣!

君去安阳日,筮出处,得水泽节之坎,遂决计引退。时长子惺官河工,四子怿需次两淮。因往来淮扬间,以诗文山水自娱。余自塞外归,君尝买州过访,作竟日谈,乃去。

君生于淮安通判署,卒亦如之,异矣!君得年六十,原配许宜人,继配罗宜人,子九人,孙四人。所著有《研栰斋文集》、《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集》,皆已刊行。君生平笃于友谊,与黄君景仁交,生则赒其急,死则刊其诗。武君亿罢官归,亦依君以居,至病亟乃返。与余为同岁生,齿亦同,长于余二月。其欲余表墓,则常州过访,日邀必诺乃去,若已知其先余卒者。余并详君行状中。

猜你喜欢

安阳县嘉庆安阳
安阳之旅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安阳县
英国发现清代嘉庆朝南海县衙告示考释
再也不怕了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安阳有个“花木兰”
安阳县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中心的探讨
集雨水窖在安阳县西部山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