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辞格归属

2018-04-03李富华

关键词:语义上词项辞格

李富华

也谈“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辞格归属

李富华

(福建师范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原型语法格式“X不是A,是B”前后分句之间具有并列或者转折的语义关系,其中A、B词项属于同一语义范畴,具有一致性。演变后的一些“X不是A,是B”格式前项中的“不”是假性否定,意在强调前项所陈述事实的基础上,推出后一分句表达者的真实意思。“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正是“X不是A,是B”原型语法格式演变后表示假性否定的一种,学界对这类表达格式的辞格归属曾争论不休。由于前后分句语义上密切相关,又有基于因果关系联想的心理基础,且词项A、B与同一个动词分别构成正常、超常的语义搭配关系,因此判定为拈连比较合适。

“X不是A,是B”;假性否定;拈连

一、原型语法格式“X不是A,是B”语义分析

“X不是A,是B” 表达格式包含前后两个分句,在汉语句法类型中是典型的复句结构,前后分句在结构上相互独立,在语义上又互相依存。

1.我不是他的父亲,是他的邻居。

2.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是大人了。

这两例前后分句中的“是”都表示最基本的判断意义,否定词“不”表达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否定意义。“是”字后边的词语A、B项“他的父亲”—“他的邻居”、“小孩子”—“大人”从语义上来看也具有一致性,属于同一意义范畴。这两例都是用否定形式和肯定形式对举,前一分句使用否定后续分句则以肯定形式进行表述。姚双云、邢福义[1]82基于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中心研究开发的“汉语复句语料库”沿用邢福义先生提出的“关系标记”来进行汉语复句关系标记的搭配研究时,明确将“不是……,而是……”归入并列复句类别,认为是用于否定表述和肯定表述之间进行对比。不少《现代汉语》教材也把“不是……,而是……”认定为常规的并列复句的一种。黄伯荣、廖旭东[2]161把并列复句分为平列关系和对举关系两类,明确提出:“对举关系又称对待关系,就是前后分句的意义相反相对,表示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对比对立,也就是用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对照来说明情况或表达所要肯定的意思。”列举的例句中也有鲜明的关系标记“不是……,而是……”。例1、例2前后分句之间所表达的逻辑语义关系应当是并列关系。

也有学者认为“X不是A,是B”结构格式前后分句之间表示转折关系,比如卢英顺[3]提出像“他不是老师,是学生”这一类的句子前后分句之间应该是转折关系,因为后一分句“是B”前可以插入“而”语义前后并无变化,且后一分句是整句话的表达重点。

无论是并列关系还是转折关系,专家们看法一致之处在于:“X不是A,是B”语法格式前一分句中的否定词“不”是对其中词项“A”的真正否定,且A、B项表意在同一语义范畴。这正是原型语法格式“X不是A,是B”的规范而且较为常用的用法。

二、表示假性否定的表达格式“X不是A,是B”语义分析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X不是A,是B”中的否定词“不”也有可能不表达否定意义,只是为了强调。

3.现在养的根本不是孩子,养的简直就是碎钞机啊!

4.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文化。

例3前一分句虽然使用了否定词“不”,但是并没有否定掉“家里养有孩子”这一客观事实,“家里的孩子”还是客观存在的,养孩子要花掉很多钱跟碎钞机碎掉很多钱一样,所以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现在养的孩子简直就是碎钞机”,句子在极力突出“孩子花钱”跟“碎钞机碎掉钱”之间的相似性;例4也没有否定前一分句中所陈述的“星巴克卖咖啡”这一基本事实,使用否定词“不”意在强调“星巴克卖的不仅仅是咖啡”这一浅层意思,后一分句再进一步解释强调星巴克是在展示一种新的消费文化这一深层意思。

学者们用“语用否定”或“假性否定”概念来解释表达格式“X不是A,是B”这种并不真正表示否定的用法。温锁林[4]、韩蕾[5]提出“语用否定”的概念,认为前一分句如果使用简单的肯定并不能恰当、确切地表达出交际意图,满足不了语用交际,因此使用并不是真正否定前边分句陈述的基本事实的否定词“不”来强调“不仅仅是”的意思。邵敬敏、卢英顺、王倩提出“假性否定”的概念。邵敬敏、王宜广[6]指出“X不是A,是B”是汉语表达语用否定最主要的格式,其中前一分句的“不”是“假性否定”;卢英顺[7]提出这里的“不”并不是真正对其后边成分的否定,表示假性语用否定的“X不是A,是B”是对原有语法构式“X不是A,是B”的偏离;王倩[8]则指出“X不是A,是B”之假性否定类句式是利用隐喻或转喻的思维方式建立起前后分句之间的关联,其形式和语义都是不对称、不规则的,其中的A项往往讲的是表象,陈述具体存在的事物或客观现实,具有具体性,而B项往往偏重描述主感觉或心理体验,具有抽象性。这样的句式往往更注重凸显后一分句所表达的命题,因为后项所表达的内容恰是在揭示前项所陈述的客观事实背后的本质。

陆俭明[9]指出“隐喻基于相似”“转喻基于邻近”,无论隐喻还是转喻,都是由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个认知域,由一个认知域推想另一个认知域。表示假性否定的表达格式“X不是A,是B”前后分句之间的语义关联也体现出人类隐喻或转喻的思维方式,基于隐喻思维方式的表达其前后分句之间语义上具有相似性,基于转喻思维方式的表达其前后分句之间语义上具有相关性。

(一)“X不是A,是B”前后分句语义上具有相似性

一部分使用表达格式“X不是A,是B”的句子,并不真正表达否定,是利用A、B之间的相似性建立起来前后分句之间的联系。比如:

5.家里的不是个老婆,而是个吸人血的妖精!

6.你哪里是我的儿子,简直就是讨债鬼!

7.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这三例中前一分句都使用了否定词“不”,但都不是真正要表达否定的意思,“家里有老婆”“你是我儿子”和“黄河流走泥沙”都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表达者使用“不”只是为了强调“不仅仅是”的意思:家里的不仅仅是老婆、你不仅仅是我的儿子、黄河流走的不仅仅是泥沙,然后在语义上更进一层,突出表达“老婆更像吸人血的妖精”“儿子更像讨债鬼”和“黄河流走的泥沙更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这样的意思。

例5,例6,例7这种基于隐喻的 “X不是A,是B”的句子是利用前后分句在语义上的相似性而建立起来的联系。

(二)“X不是A,是B”中前后分句语义上具有相关性

一部分使用表达格式“X不是A,是B”的句子,并不真正表达否定,是利用A、B之间的相关性建立起来前后分句之间的联系。比如:

8.刘翔跨的不是栏,是流言。

9.我买的不是保险,是安心。

10.哥玩的不是游戏,是寂寞。

这三例的前一分句,表达者都是在以否定的形式来表达并确认一客观事实:刘翔跨栏、我买保险及哥玩游戏,都不是真的在表示否定,后一分句在前一分句承认的客观事实基础上生发,提出表达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法:“刘翔跨栏”可以起到击退当时四起的“流言”(比如说刘翔脚已经废掉无法再跑步等)的作用、“我买保险”可以让自己“安心”及“哥玩游戏”是因为“寂寞”。

再来看A、B词项及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例8前一分句在陈述“刘翔跨栏”这一客观事实,其中词项A“栏”是名词性成分,是客观上真实存在的事物。而后一分句主语承前省略,完整的表达应该是“刘翔跨的是流言”,词项B“流言”也是名词性成分,表意却是抽象的。前后分句之间语义相关,有一定因果联系,因为“刘翔跨栏”,所以社会上一些流言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例9前一分句在陈述“我买保险”这一客观事实,词项A“保险”是名词性成分,陈述的也是客观上真实存在的事物。后一分句完整的表达应该是“我买的是安心”,词项B“安心”是名词性成分,表达的是抽象的事物。前后分句之间语义相关,也存在因果联系,买了保险所以才安心。例10前一分句在陈述“哥玩游戏”这一客观事实,词项A“游戏”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性成分,后一分句完整的表达是“哥玩的是寂寞”,词项B“寂寞”是抽象事物,是表达个体主观心理体验的名词性成分,前后分句也存在因果联系,因为寂寞所以才玩游戏。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类“X不是A,是B”的句子,其前后分句之间存在基于因果关系联想的心理基础,是利用A、B之间的相关性在特定的语境中建立起的关系。

三、“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拈连辞格身份的认定

2009年7月,百度贴吧里一张配有文字“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的吃面男子的图片风靡网络上各中文论坛,网友们纷纷套用这种表达格式,造出诸如“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哥敲的不是键盘,是寂寞”“哥偷的不是菜,是寂寞”等,无论什么事好像都能跟寂寞扯上关系,有人戏称这种表达格式是“寂寞句式”,认为表达出了现代都市上班一族的共同心声。随后,这种表达格式展示出更惊人的传播力,新闻标题、时事评论、广告宣传语等也纷纷采用,衍生出“我搬的不是家,是漂泊”“他考的不是研,是无奈”“姐晒的不是工资,是幸福”“我开的不是车,是方便”“姐开的不是车,是特权”“老人让的不是座,而是善意”“群众质疑的不是张艺谋,而是特权”“他们租的不是岗亭,而是权力”等句子。修辞学界权威刊物《当代修辞学》于2011年、2012年连续刊发四篇文章对“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类“寂寞句式”之辞格归属展开针锋相对的讨论。朱岱[10,11]认为此类表达格式不具备拈连身份,理由即拈连辞格要求认定的对象是甲乙两个事物,而这类表达格式中前半句使用的否定词“不是”就说明句子认定的对象只有一个。这样的句子如果改成“哥吃了面,也吃了寂寞”才是拈连。随后又发文明确认定为转喻。李国南、刘有容对此则提出截然相反的看法。李国南[12]判定这样的表达是拈连,他认为不能因为原句前半段用了否定词“不”就否定其拈连辞格身份,事实上一些在修辞学专著、论文、辞格词典、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被广泛征引的拈连辞格用例前项或后项中使用否定词的有很多,而且在汉语修辞体系中也并无转喻这一辞格,转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刘有容[13]提出把这样的表达格式归于转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界对“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的相关争论到2014年仍未停止。王虹[14]完全支持朱岱主张,也认为拈连辞格要求涉及到的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而“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前半段否定词“不”的出现导致整句话叙述的对象只有一个,因此这样的表达格式不是拈连,改成“哥吃的是面,也是寂寞”才是拈连。可以看出,朱岱、王虹认为否定词“不”在辞格身份判定中是起决定作用的。曾莉[15]对朱岱的看法提出质疑,提出事实上的客观对象“面”是存在的,并且还在吃,只不过为了传递后面话语焦点“寂寞”才用了否定词“不”,这里的否定是为追求欲扬先抑的效果,是为强调凸显后者的“寂寞”,判断这种表达格式为拈连才为妥当。以否定词“不”来否定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的拈连辞格身份判断依据有些牵强,认定为拈连又没有结合拈连辞格的本质特点进行分析,缺乏说服力。“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辞格身份的认定就这样成了悬而未决的谜。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类表达是辞格“拈连”的运用。

陈望道[16]116给“拈连辞”所下的定义是:“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黄伯荣、廖旭东[2]250-251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拈连”下的定义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做拈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拈连”的条件:本体、拈体和拈词三个结构要素,其中本体跟重复使用的拈词是正常的语义搭配关系,而拈体跟拈词之间则是超常的语义搭配关系。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是在原型语法格式基础上的演变。句中前一分句中的否定词“不”是假性否定,是想强调“不仅仅是”之意,整句话应该理解为“哥吃的不仅仅是面,还有寂寞”,前一分句所表达的“吃面”的客观事实与后一分句“吃寂寞”具备因果关系联想的心理基础,是基于相关性在一定语言环境下建立的联系。从语义上来讲,动词“吃”跟词项A“面”是正常的动作跟受事的语义搭配关系,“吃”跟词项B“寂寞”按照正常的语义逻辑是没办法搭配的,因为“吃”的对象应该是具体的事物,而“寂寞”是抽象名词,无法被“吃”。之所以能够搭配,主要是在特定语境下顺前边语势而为连接而成。动词“吃”跟词项A代表的事物往往是正常的语义搭配,而跟B词项表示的事物之间往往是超常的语义搭配。“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类表达都有这样的特点。词项A往往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性成分,词项B可能是具体的名词,但也可能是抽象意义的名词如“权力”“善意”“特权”等或形容词“寂寞”“烦恼”等。词项A与句中的动词是正常的语义搭配,词项B从语义上来看,与动词构成的是超常的组合搭配。

但“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类表达是有变化的非典型拈连。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类表达中关联起词项A、B的动词无论出现的位置,还是出现的次数,都跟以动词为拈词的典型拈连辞格不一样。比如:

11.今年比往年都热闹,我记得当人们把种子撒在泥土里时,同时撒下了多少希望多少幻想啊!

——刘白羽《秋窗偶记》

例11是拈词为动词的典型拈连。作为一个拈连辞格的结构三要素完备:本体——种子,拈体——希望、幻想,拈词——撒,“撒”与“种子”是正常语义搭配,而与“希望、幻想”构成则是超常搭配。撒下种子与人们当时心中的希望、幻想有密切联系,因此前后分句自然顺势连接在一起。其中,作为拈词的“撒”先后出现两次,且都是谓语中心。但“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类表达从拈连辞格的角度来看,拈词一般是动词,但是这个动词并不是前后分句的谓语中心,在句中也仅仅出现一次。动词并不是跟A或B直接组合成述宾句法结构,而是核心动词先跟施事对象组合成主谓短语,再加“的”字组合而成“的”字短语后充当前后分句的主语,且在后一分句中这个动词还承前省略。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类句子在表达上还有一个异于一般的拈连辞格表达之处,在于制造了两次意外。第一次意外:动词与词项A、B存在动作行为跟受事对象的语义关系,按照常理说,动词与前一分句中否定词“不是”后边的名词,语义关系十分紧密。说汉语的人看到“吃”的第一感觉,头脑中马上就去搜索能跟动词搭配的语义成分,比如“吃”去搭配“面”“米”“水果”等正常的语义搭配词项,表达者也确实是进行了正常的语义搭配,但表达者的陈述却是以否定形式出现——“吃”的不是“面”。这就让接受者感到意外,当然也留下了一个悬念:“吃”的如果不是“面”,那会是什么呢?第二次意外:以肯定的方式呈现超常的语义组合“吃寂寞”,且用“是”字进行判断确认。前一分句的否定已经有悖常理,明明“吃”的是“面”却非得否定,后一分句中“吃寂寞”也有悖常理。正是这两次意外,才是“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之类句子表达最妙之处:第一次意外留下了悬念,引发读者探索的愿望,第二次意外恰好在表层的有悖常识之外,肯定了最能反映年轻人最真实的精神、生活状态的最本质的事实。

[1]姚双云,邢福义.复句关系标记的搭配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M]. 增订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卢英顺.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J].当代修辞学,2010(2).

[4]温锁林.一种特殊的语用否定:隐喻式否定[J].当代修辞学,2010(3).

[5]韩蕾.“寂寞”之后格式风行[J].当代修辞学,2010(3).

[6]邵敬敏,王宜广.“不是A,而是B”句式假性否定的功能价值[J].世界汉语教学,2010(3).

[7]卢英顺.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J].当代修辞学,2010(2).

[8]王倩.论“V不是A,(而)是B”之假性否定式句式 [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9]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 [J].外国语,2009(1).

[10]朱岱.也说“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J].当代修辞学,2011(1).

[11]朱岱.也说“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续)[J].当代修辞学,2011(3).

[12]李国南.拈连还是转喻——也谈“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J].当代修辞学,2011(6).

[13]刘有容.“面”和“寂寞”:相容还是排斥?——我看“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J].当代修辞学,2012(1).

[14]王虹.试析修辞格“拈连”的辨识和应用——以网络流行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为例[J].语文学刊,2014,(6).

[15]曾莉.也谈“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从拈连的角度浅析[J].金田,2014(6).

[1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Rhetical Attribution of the Pattern “What I Eat Is not Noodles, but Loneliness”

LI Fu-hua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 Fujian Normal Univercity, Fuzhou 350007, Fujian)

In the prototypical grammar pattern “X is NOT A, but B”, the front and back clauses are linked together by a semantic relationship, which is coordinative relations or adversative relations, A and B belong to same semantic category, and the two lexical terms are coherent. In some evolved “X is NOT A, but B” sentences, “NOT” in the front clause is pseudo-denial to emphasis what the speaker said is a fact, then concluded the speaker’s true meaning. “What I eat is not noodles, but loneliness” is one of the methods of expressing pseudo-denial evolved from prototypical grammar pattern “X is not A, but B”.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en arguing about the rhetorical attribution of this kind of sentences. Because there exist a close semantic relevance of the front and back clauses and a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based on the association of causality, and word terms A, B and the same verb constitute normal and abnormal semantic collocations, 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attribute the figures of speech of this kind of sentence “X is NOT A, but B ” to(拈连)。

X is NOT A but B, pseudo-denial,(拈连)

2017-10-21

李富华(1975- ),女,河南新野人,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1.09

H15

A

1004-4310(2018)01-0049-05

猜你喜欢

语义上词项辞格
奥卡姆和柏力对简单指代划分的比较*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自然种类词项二难、卡茨解决与二维框架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四级单词对对碰(2)
浅议广告语言的辞格创新
英语并列结构中的对等关系研究
简朴”和“俭朴”是近义词吗?
依据语篇中多层次信息的句法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