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职青年教师“工匠精神”

2018-04-03李海洲刘杨晖唐衍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专业化

李海洲,刘杨晖,唐衍军

建设制造业强国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1]。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历史重责任[2],青年教师的精神面貌、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对学校发展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在某种程度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高职教育改革目标能否实现、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程度将取决于青年教师专业的发展[3]。工匠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年教师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引领

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敬业乐业、笃实好学、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弘扬敬业乐业精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业乐业精神能够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奉献精神和创新灵感,是工作中锲而不舍、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的动力源泉[4]。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敬业乐业精神是工匠精神得以锤炼的基础。古代工匠们正是秉持敬业乐业精神,时刻保持着对所从事职业的热忱,坚持不懈追求品质卓越从而达到至善至臻至美的工作境界。保持敬业精神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对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特长保持自豪感。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具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敬业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是教师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一种崇高境界,需要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更需要对工作的尽职奉献。只有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高度认同,才能锲而不舍地追求进步,不断以高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高职青年教师要牢固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感,将岗位职责内化成精神动力,以敬业乐业的工匠精神为指引,着力提高人格魅力,用爱心和奉献精神让广大学生从情感上依赖,从能力上敬佩,从行为上追随。

(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弘扬笃实好学精神

子曰:“儒有博学者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学习知识要博学没有穷尽,实践也要没有倦怠。工匠们从学徒时代开始,就需要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和技艺。他们除了要向师傅学习各种制作工具的使用以及器物的制作工艺外,还需要在平时自己操持技术、锤炼技艺。他们对师傅所授传授的技艺要不断地加以揣摩和领悟,并且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工匠们始终保持自我惕励、勤学苦练,精进不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对技能的磨炼。工匠们在器物制作过程中还通过丰富心灵直觉、提升审美能力,从而将器物的制作过程视作一种审美志趣的物质载体。基于精湛的技艺锤炼和自身的理性哲思,工匠会与器物始终处于交融的状态,将心灵和智慧全部寄托于所制作的器物上,进而完成对器物创造力的质的飞跃。教师不能仅固守于自身的经验,或者只因循守旧地运用现存的各种形式化的教学技术按照固定程序进行教学。高职青年教师需要继承古代工匠的笃学精神,根据新的教学环境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才能适应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

(三)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弘扬精益求精精神

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成了“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5]。古代工匠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刻苦地钻研制作技能,从器物制作前的构思到选材、制作以致打磨的各个环节进行反复斟酌,不断追求完美与极致。优秀的工匠在制作器物的过程中,需要精力集中和全情投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6]。他们还需要对产品进行反复改进,将锻造精品的执念付之于对产品品质的千锤百炼之中。工匠们的工作往往“于细微处见精神”,他们以严肃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处理好产品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将精益求精的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境界。工匠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融入了对技术方法的思考和对前人技艺的改良式创造,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为精益求精的精业精神作了很好的诠释。教师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对象决定了其本身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7]。青年教师不仅要在自己的知识领域做到精益求精而且还要有教育理论与人文知识,不仅对自己的工作要求精益求精更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责任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指引。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教师工匠精神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孕育和传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并且其本身也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教育方法。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经由“匠德”、“匠心”、“匠行”、“匠道”、“匠术”等多个维度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一)以“诚信文化”为基础的“匠德”培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个人道德素质和自我修养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标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文化”的根本要求。教师能否诚实守信、修德正己,不仅影响是否能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更涉及能否为社会培养出道德健全、人格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8]。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侧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树立崇高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影响、熏陶和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高职青年教师需要在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和坚持诚信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地为学生指点迷津,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以“诚信文化”为基础的“匠德”培育,要求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与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并重,培养教师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公正持平、正直清廉的道德品质。高职院校应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通过专业培训、师风建设、师德标兵评选、行业英模事迹展示等环节培养青年教师的工匠精神。

(二)以“和合文化”为核心的“匠心”培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至高追求,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传统“和合文化”不仅教化合作与和谐的重要性,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代表着事物间相济相成的状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致平衡则称为“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和”不是不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教学项目的设置以及教学任务工作的完成,都需要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并且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培养,学生的成长凝聚着所有教师共同的努力。同样在科研团队中也需要各参与者相互尊重、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合作精神是教师专业精神中不可缺少的内涵,“和而不同”的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是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以“和合文化”为核心的“匠心”培育,要求高职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博大的胸襟关爱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面对利益冲突时不对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能与持不同意见的同事和睦相处,在尊重对方的同时又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以“求实文化”为核心的“匠行”培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求实文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情操和品格,为后人树立了自强不息的典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力量的源泉。青年教师一般学历较高,对本学科的知识有着系统的掌握,但也普遍存在生活阅历较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实操能力。随着教育专业化的趋势愈益明显,青年教师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来,通过亲身参与提高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能力。顶岗实习等实践历练环节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好的掌握工艺过程和工艺标准,从而将生产实践与教学目的及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君子以果行育德”,高职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研等活动深化对专业和自身职业的认知与认同。高职院校应发挥青年教师学历较高、知识较新、思维较广等方面的优势,在开展惠民生、促科普、学技能等活动给与青年教师广阔的舞台,从而有助于其通过“匠行”培育提高实践能力。

(四)以“忧乐文化”为核心的“匠道”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要求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忧乐文化”,要求人们要具有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国家和人民抱有高度的责任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广济天下”。青年教师要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拥有心系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高职青年教师主要是通过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影响和教育学生,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影响社会的发展的。“欲人信己先自信”,高职青年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为国家培养有责任感、有担当、有能力的有用人才。以“忧乐文化”为核心的“匠道”培育,还要求高职青年教师关心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聪明才智,从而构成一种潜在的、巨大的、动态的社会变革力。

(五)以“创新文化”为核心的“匠术”培育

《列子》曰“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主张君子应因时而变、革故鼎新。《易传》认为“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德盛”,意即拥有万物可看作是伟大的业绩,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才称得上深厚的功德。青年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进行长期的探索,需要关心时代变化、注重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个性和兴趣爱好千差万别的个体,他们在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和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高职青年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不能够墨守陈规或者一味地固执于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教育理念,而是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刻苦学习、不断创新,培养教学所需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具有较高创新性思维修养和良好创造精神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创新文化”为高职青年教师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青年教师需要秉持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科学、更加完善,进而在专业领域获得更深的领悟,在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大的作为。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17-03-17(01).

[2]李适,栗洪武.工匠精神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7(8):69-71.

[3]贺桂祯,赵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以四川高职院校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163-166.

[4]唐衍军.“工匠精神”培育视角的图书馆馆员专业化发展[J].公共图书馆,2017(2):47-50.

[5]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1.

[6]李海洲,唐衍军.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会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J].职教通讯,2017(20):36-38.

[7]羊群,杨席宇.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化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6(5):21-24.

[8]张振凤.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协同合作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26-127.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专业化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光影视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