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爆发原因及其治理路径

2018-04-03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群体性利益价值

杨 雪

随着中国市场化的发展和大众民主意识的提高,社会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异质化增强,社会矛盾冲突也不断加剧。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受到社会的侵蚀,一些不良影响也随之而来。他们个体更注重自身利益得失,狭隘的关注着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事物,如果不给予矫正,学生群体逐利倾向会作为一种过渡性的亚文化固定下来,就会陷入与当代价值观的文化冲突中。大学生群体不是一个自立的文化系统,没有相对明确的群体组织界限,而是具有相同年龄段、相同地域和相同利益的机械聚合体。同时,大学生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的共同体,受禁于现实生活状态,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到社会中,但是却时刻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他们既是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乡村伦理文化与城市契约文化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具有内在冲突的属性和特征。[1]高校是一个活动密集和思维活跃的年轻人组成的场域,某个偶然的事件就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学生群体事件,影响学校正常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重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对于维护高校稳定、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及其特性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指在学校管理或其它意外事件等各种因素的直接刺激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群体,出于表达群体利益诉求或维护共同利益诉求为主要目的,采取聚众的方式向学校或政府施加压力,继而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行为。[2]从这个定义里可以看出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核心要素:第一,行为主体是大学生。在高校内学生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他们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以道德为核心的逻辑,这是基于“熟人社会”而言的;另一方面是团体为核心的逻辑,这是基于共享价值和共享利益而言的。第二,目的是维护共同利益。原子化的大学生个体相对学校来说处于弱势,唯有通过组织化的形式才能跟学校进行抗争并争取诉求,强调群体权利的表达和实现,行动的逻辑建立在对学校“权力的傲慢”的抗争上。第三,采用的方式是聚众施压。聚众施压一方面出于资源的增量与存量上,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随着人数的增加也就意味着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出于动员机制的成功率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学校的同学们联合起来”,实现对分散化资源的整合,提高动员的效率。作为具体事物所特有的发展历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演化逻辑就是矛盾对立体从隐性表达到显性表达再到行为表达的过程,具有以下三点特性:

(一)群体性

在事件形成的过程中,群体性是最突出的特性。原子化的个人是没有能力和资源挑战权威的,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力量才能获得话语权,维护自身利益。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原来属于分子化的个人在结构上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具有形式上的一元化特点。在整体环境的作用下,彼此相互感染、模仿,情绪变的激动,平时约束机制失去了应有的规范作用,大家渐渐失去了理性,最后在共有的伦理规范作用下滋生了“民意生产力”,这不但扰乱了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对社会的稳定及发展留下了隐患。[3]传统道德的文化网络变成了权力的工具网络,个体被群体所裹挟,受到示范行为的影响,群体会不断突破原有的底线,最终形成群体性事件。

(二)突发性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并没有先发的迹象,就是某个偶然因素触发了事件,具有鲜明的突发性。突发性意味着在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没有固定的生成路径,让人防不胜防,在预防群体性事件时增加了难度。突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事件发生的突然,斯梅尔塞在价值理论中就强调突发因素的作用,但是“一只蝴蝶翅膀的振动,可以引发遥远地方的一次地震。”[4]“蝴蝶效应”一旦形成,就容易生成群体性事件;另一方面是学生群体在短时间内聚集很快,从突发事件到聚众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严重的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

(三)利益性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长期的生活中利益受到了损失,但是没有利益表达的畅通渠道,或者是利益表达了但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他们选择铤而走险,借助于突发事件来维护自身利益。在高校,学生属于弱势群体,但随着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提高,他们表达自身利益的方式也渐趋多元。正常的渠道不能解决问题,就选择“压力聚众式”的方式来诉求自身权益,给予校方或者是相关机构更大的压力,来谋求自身利益的获得。在利益共享的范围内,许多感同身受的同学就会加入到组织中去,在“集体无意识”效果作用下,个体“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6]

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是社会舆情、信息交流和人员更迭相互作用形成的场,在学校场里既有社会化的公共性配置规则也有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既有单中心的学校权威科层治理机构也有多中心的学生自治自律组织;既有激进的学生思潮也有守旧的学术思想。总之,在高校这个复杂的场域里孕育着许多潜滋暗长的事物,高校群体性事件也不例外,作为高校生活中一种畸形的存在形式暴露出学校管理的“阿喀琉斯之踵”,需要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主要表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价值取向影响学生价值理念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会深刻影响高校的建设并且会辐射到学生的价值取向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一些发展中不协调、不可持续和不平衡的问题还很突出,旧的问题没有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接踵而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带动相应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相反却改变了人的价值取向。中国现阶段正处于财富的积累期,人们唯金钱物质和个人利益至上,狭隘的关注一切符合自身发展的利益,违背了社会的公共价值原则,只会片面的专注于自身活动合目的性、合经济性、合物质性、合逻辑性,忽视价值前提、善恶和活动本来的意义,这样会引起公共价值与道德的错位、失位和越位,使社会陷入只求利益金钱的“马基雅维利主义”。[7]一方面,高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深受社会公共价值和公共道德的影响,作为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和宣传阵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会跟着社会变化,更多的注重自身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的整体价值,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价值的扭曲,增加了高校治理和发展的成本。另一个方面,学生由于缺少相关知识和客观理性的分析,只看表面现象而忽视本质问题,有选择性的强调拜金主义,崇尚拜物教原则,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形成“自利性膨胀”的个体或者是团体,不利于高校的稳定。

(二)学校管理漏洞损害学生利益

随着高校新一轮的扩张,办学资源有限与学生人数增长构成了新的矛盾,导致学生问题管理难度增大,矛盾和冲突加剧,学校管理出现危机。也就是说,学校在追求管理最优化的同时,也会造成学校权威的下降,学生对高效管理的认同感下降,更有甚者,学校会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面对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和利益的分化,原来的一元化思维已经不适合学校的管理了,其管理结构、功能以及管理理念必须要加以改变。在学校管理结构上,呈现出碎片化特点,一部分学生的权利诉求没有被纳入到学校的管理中去,反馈渠道不畅或者是没有都会影响到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在高校功能取向上,具有公司化特征,从“成本—收益”角度出发而自主成为了“理性经济人”,为追求学校财政利润最大化而损害学生的利益,学生怨声载道,时间一长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感情基础;在行为模式上,具有投机性特征,高校惯于采取投机的做法,对一些应该处理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只要不出事情就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这种投机性的做法也为高校群体性事件埋下了隐患。久而久之,高校治理就会陷入一种困境,规模上不断发展而管理上却存在危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学校和教师不再拥有传统上的信息优势,信息流的位势差不再明显,缺乏清晰合理的生态位造成道德权威的衰落,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温床。

(三)学生个体心里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深刻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经济困难、就业问题、交友恋爱等问题都是当代大学生产生心里问题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大学期间繁重的课业压力,曾经向往的象牙塔式大学生活与现实相差很大,心里有落差。他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心里认知上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慢慢的就会迷失自我,找不到归宿感,极易造成心理问题和扭曲,他们就会找机会来宣泄内心的不满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能力,面对陌生的高校生活而无所适从。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到以他人为中心角色转换上出现障碍,在心理上会产生违和感,使大学生的心里非常脆弱与敏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沟通与疏导,消极情绪长期郁积会产生很大的心理问题。他们会以畸形的心态来看问题,会通过一些微小的“触发性因素”来极力渲染他们的内心的不平衡,这都是群体性事件爆发的诱因。

三、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治理路径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镇,大学生在高校里健康茁壮的成长符合高校教育管理的规律,也符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规律。遵循大学生接受知识、学习本领和为社会服务的内涵逻辑,消除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滋生的土壤,是高效管理的应有之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建构的治理体系应充分整合公共性规则,建立公正的维护机制,实现价值多元和利益多元,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确保学生个体权利边界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一)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对社会价值的认识

大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阶段,是人生发展重要的阶段,需要高校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遵循着契约自由的原则,它以平等竞争为特征,以资源配置为基础,以自由交换为原则,客观上推动了经济体系与政治体系的同质沟通。平等、开放、竞争和效率的生态原则逐渐升华和内化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中,实现政治生态价值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原本价值的有效融合。[8]帮助大学生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本质,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市场的自由契约原则,让他们知道社会不但有公平正义还有民主平等。社会联系已从传统社会的身份关系转移到法治社会的契约关系,人们更注重的是人际关系的契约化,基于自由合意产生的共同体充满了对价值的追求。高校应帮助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减少他们对社会价值认知的阻力,提高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理性对待社会现阶段的价值取向,更多的是看到社会正能量的价值。国家一直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该好好把握机会,在高校里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支撑社会核心价值观,重塑大学生价值共同体意识,达到社会价值与大学生认知价值的“重叠一致”,防止大学生片面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内涵,推动高校健康稳定发展。

(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治理

高校是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大学生组成的有机共同体和地域单元,不是靠权力、制度等强力整合起来的机械聚合体,具有合作精神与人文精神。学生作为发展主体,有效的介入到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全过程是决策参与的应有之义,作为学校的结构主体不应缺席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学生参与管理是一种与学校协商合作的关系,强调学生权利的表达和实现的过程,通过角色再定位与校方共建共管,将学校管理过程与学生有序积极参与热情结合起来,实现价值共享和利益共享。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利于自身利益表达偏好,让校方明确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防止出现管理漏洞。一方面,在一定的事项范围内,校方通过设置程序,让学生参与到决策中去,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选择。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尊重学生的建议意见,切实做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学校建设与发展要强调以人文本,在资源配置和发展目标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利益,在利益分配和政策制定上要照顾到学生的关切,在管理模式和行动计划上要兼顾到学生的成长。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尽量做到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原则,降低学生对高效管理漏洞的不满,提高学生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临界值和冲突点,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环境。

(三)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竞争激烈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发泄心理愤懑和不满,这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必要因素。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9]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算成熟,需要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加强大学生心理建设,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基本要素。法国学者勒庞就认为单独个体的人一般都是有教养的、有理性的,责任感很强,但是聚到一起,彼此之间相互感染和影响,导致原子化的个体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渐趋一致,变得非理性。心理因素是驱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必须给予重视。这就需要高校特别是辅导员要给予大学生耐心细致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尤其是一些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及时缓解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健康的心理认知。还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跟他们聊天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动向,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养成良好健康心理及时宣传学校的有关政策,维护学校的权威,做好学校与学生中间联络人的角色,提升大学生心里建设能力和调试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系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建设。“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高效管理在于细微之处,需要改变原来的治校方式和逻辑,向学校——师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价值回归,回归到从传统式权威一元化到现代式民主多样化的治理中来,发挥大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水平。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和对待社会价值、学校建设和个人发展,降低高校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风险,有利于高校的稳定,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周庆智.农民工群体的文化转型与制度变迁[J].江汉论坛,2017(1):135-140.

[2]蔡琼霞.构建协商合作型机制:治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策略选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05):63-67.

[3]张明军,钟心植.涉旅群体性事件演化机理研究——以“7.24张家界涉旅群体性事件”为例[J].行政论坛,2017(1):92-96.

[4]王新超,林泽炎,J ing Sun.关于群体性事件发生规律的10个判断——基于参与者行为特征的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1):13-1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9

[7]苏晓伟,杨雪.政治生态系统的理论渊源及其特性[J].知与行,2016(11):141-144.

[8]王永志,王珂.当代中国政治价值重构的市场经济逻辑[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3):1-5.

[9]卢宁.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5):58-61.

猜你喜欢

群体性利益价值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一粒米的价值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给”的价值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利益链与新垄断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