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明文也可以这么教

2018-04-02黄爱涛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34期
关键词:物候说明文赏析

黄爱涛

一、背景

一直以来,无论国家级、省级,还是市级公开课,课题内容方面,文学作品是首选,其次是作文、文言文,很少有人选择“说明文”,整个大背景下,科学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冷落。为什么?因为文章的科学性、严谨性,老师讲起来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不外乎就是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生读起来单调乏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没法与小说语言生动性、散文语言抒情性相比。但是,学生阅读科学文本的能力训练,本应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的份内之责,更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特别是近五年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从整体把握实用类文本的主要内容;到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到运用科技、社科、新闻作品中的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等三方面进行。因此,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很重要。

以往,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时,我采取的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熟悉說明文知识点——熟记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了解课文中的说明对象及特征——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作批注——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但是,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并不高,对说明文的知识点容易混淆,尤其经过检测后,发现学生对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掌握得非常不扎实,特别是说明方法混淆、说明文语言辨析等方面问题严重。此种情况下,我做了一下尝试,试图从整体感知到细部梳理,带领学生由读到写,进行一个美好的初探。下面,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谈谈我进行说明文教学时的一个创新实践。

二、实践与应用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既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又极有条理的说明文。尤其在用语方面极有特点。物候学本身是一门难懂艰涩的学科,为了使读者容易接受,作者将抽象的事理尽量形象化,运用大量雅词、美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同时,在结构上,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使之成为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佳作。另外,余映潮老师对这篇文章也有非常创新的设计。所以,我在学习借鉴余老师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以积累雅词、赏析结构、品读美句为突破口,以读带写、以写带品,进行设计授课,使一节说明文阅读课也能上得实用、有效、生动、有趣。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储备常识、积累雅词

2.赏析结构、理解文意

3.品读语段,感受说明文语言之美

(学习目标的设计侧重于板块式活动、精细化品析,这样目标明确,达到高效学习、有效获得。)

预习导学:

1.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并查字典,将这些词语的意思解释在横线上。

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2.通读全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段)引出“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介绍了_________。

第二部分(——段)说明_________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0段)说明_________。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____________。

3.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说明方法?圈画出来,做好批注(说明方法+作用)。

4.朗读第一段,尝试背诵。

(“预习导学”部分侧重于让学生通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梳理层次、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方法,并强调朗读第一段,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中用词的雅致。这样,就为课堂的精细品读打好了基础。)

课堂学习

导入(作者介绍)

知识储备(明确事物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的区别)

活动一:积累一些雅词(检查预习1,并积累2-4个自己喜欢的词语,用红色笔标注)

(用词之雅是这篇说明文的一大亮点。通过预习、课堂检测等活动,使学生在读、记、写的过程中积累。)

活动二:赏析一种结构

1.研读课文,划分层次,赏析文章结构特点。

从大自然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开始,有序介绍了:

→什么是物候

→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学的作用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意义

体现内容层层深入、结构严密精巧的特点。

2.研读课文第三部分(6-10段),提取每段关键信息说明:这一部分的结构与顺序是非常严密、严谨、有条理的。

(投影)(6)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7)首先是纬度。

(8)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9)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10)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总说。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分说。可见,这一部分呈总分结构,条理清晰。

思考:可以将6-10段的说明顺序打乱吗?为什么?

小结一:通过表示时间、空间、次序的提示性词语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通过过渡句和段落的中心句(开头、结尾句)理解文段内容。

(本文结构上的特点非常鲜明。所以,此环节的学习设计也是由整体到局部,由课前预习到课堂分析,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结构、顺序的特点。既有启发性,又有赏析性;既未脱离事理说明文文体常识的学习,也未抛却科学小品文生动有趣的特点。)

活动三:品读一个语段

1.朗读第一段。

2.品读第一段的语言之美、表达作用。

一句话说说:用“__________”写出__________的__________。

(投影示例)用“翩然归来”描绘燕子的轻捷、洒脱;

学生回答完毕,老师整理如下:

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写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用“簌簌地”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美;

用“衰草连天”写出深秋景象的荒凉;

用“销声匿迹”写出冬天的寒冷;

用“风雪载途”写出严冬风雪交加的景象;

……

表达作用:用生动的语言有序地展开纷繁的物候现象,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同铺开一幅四季画卷,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小结二:对事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既增强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学习。

三、反思

1.板块式活动、精细化品析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可以将文章的特点、优点都集中放在这节课完成,达到高效学习、有效获得。同时,又可以弥补说明文相对简单枯燥的不足,使课堂内容丰富生动。

2.预习导学部分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可大大提高他们对于课文的认识和学习兴趣。

3.说明文教学,除了课堂上以读带写、以写带品,进行精细的设计、有针对性的授课外,课外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拓宽阅读面、丰富阅读视野,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当然,此次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学生对这篇说明文中有关物候现象、物候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还不透彻。而本人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品析语言的生动性,结果忽略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这一特点,导致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理解掌握还有所欠缺。这些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物候说明文赏析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说明文阅读专练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约旦野生二棱大麦在川西高原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分析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