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4-02庄道元郭艳艳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

纪 曼,庄道元,郭艳艳

淮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淮北,235000

1 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移动支付是近几年支付领域的一个热点,是指利用移动通信网络或者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手机、PAD、移动PC等移动终端设备实现资金转移结算的一种新型支付方式[1]。由于目前人们最常用来进行移动支付的设备是手机,所以移动支付也被称为手机支付。

一般来说,移动支付分为两种方式: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近场支付一般通过NFC技术、蓝牙技术等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支付方式的市场占有率很低,不足1%,主要存在于手机刷卡坐公交车、食堂就餐等形式之中[2]。目前主要的移动支付方式是远程支付,主要是指我们常用的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翼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手机移动通信网络远程发送支付指令进行支付结算的,占据市场95%以上的份额,是最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其他包括手机银行支付、电话银行支付在内的移动支付方式占据不到4%的市场份额[3]。

农村移动支付是指在农村地区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支付结算的一种方式。由于近场支付需要使用带有NFC功能的手机,农民需要更换手机设备,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而远程支付只需要接入移动通信网络,不需要高端的硬件支持,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所以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远程支付更容易被接受[4]。农村地区落后的金融条件,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而对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状况进行研究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落后的金融现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笔者于 2018年4月9日以“农村地区”加“移动支付”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相关论文123篇。这些论文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研究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与发展普惠金融之间的关系,如:许争等研究了移动支付推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指出了农村地区开展移动支付的金融服务模式,并分析了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瓶颈,从银行、通信运营商及政府几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5];焦瑾璞指出了移动支付推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路径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主要从政策层面给出了建议[6]。另一类是研究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移动支付的困境,如:王荷庄对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移动支付的难点进行了分析[7];王春辉等从政策环境及需求环境两个方面研究了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移动支付的困境[8]。还有一类是研究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体系的发展路径,如:刘哲等以吉林市为例,研究了吉林市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制约吉林地区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并结合吉林市的实际给出发展建议[9];陈建泳等利用PEST分析方法,以贵州省“三州”农村地区为例,指出了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给出了在当地发展移动支付的政策建议[10];路征等以四川省郫县战旗村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业务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11]。

整体来看,检索到的论文发表时间跨度比较大,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08年8月份,距今已有10年时间。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农村移动支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农村金融的发展以及美好乡村的建设提供建议。

2 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状况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为7.72亿,手机网民规模为7.53亿,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是5.31亿,相比2016年12月的4.69亿增加了5 800万人,年增长率为10.9%;农村网民规模为2.09亿,占比为27%,远远低于城镇上网人口数量;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35.4%,而城镇地区的高达71%[12]。报告还显示,移动支付在加速向农村地区渗透,农村地区的网民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31.7%提升至47.1%。

另据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4月发布的《2017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7年末,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量为12.61万个,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为1.30个,县均银行网点55.99个,乡均银行网点3.93个,村均银行网点0.24个。2017年,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网络支付业务共计1 417.82亿笔,其中互联网支付以122.73亿笔的数量占据8.66%的份额,移动支付以1 295.09亿笔的绝对优势占据91.34%的份额;在银行机构提供的支付业务中,网银支付笔数为94.69亿笔,手机银行支付笔数为91.10亿笔,电话银行支付笔数为9 788.24万笔[13]。移动支付在支付笔数上远远大于其他种类的支付形式,可见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在众多支付方式中的使用频率最高。但是应该看到,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用户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低。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2018年1月2日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只有5.6%,而在城镇地区这一数据已经超过90%[14],城乡差距比较明显。

由以上数据可知,农村地区在银行网点覆盖率上明显偏低,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互联网基础设施落后,互联网普及率以及上网人口数量均有待提升。同时,移动支付由于具有小额支付、灵活方便、手机随时支付等优点,因而在农村地区的支付业务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移动支付在发展农村金融业务当中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实现,对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3 农村移动支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依然比较缓慢。经研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支付需求不高

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6 3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 4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比上年倍差小0.01[15]。可见,城乡收入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种差距缩小的比例微乎其微。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加之老百姓固有的储蓄习惯,导致其相应的消费支出需求就更低。这种情况下,农民对于生活必需品的购买频率增加,对于吃喝玩乐等移动支付的常见支出项目则消费较少,使得在城镇地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难以大规模地推广和应用。

再者,使用移动支付业务需要拥有支持4G网络或能连接WIFI的智能手机,而很多留守农村的村民还没能拥有这样相对高配置的手机,甚至不少农民还在使用仅具有语音通话、发送短信功能的非智能手机。更换手机产生的费用以及使用移动支付时产生的网络流量费用,对于农民来说是一道屏障,因而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不需要产生任何额外费用的现金支付。

3.2 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偏低

当前我国的金融发展现状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数量不足。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建有网点,即使有网点也是在县城或者镇上,乡村中基本没有,村里的金融设施几乎是空白[16]。因此,农民很难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便捷的金融服务,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现代化的金融机具,如POS机、ATM机等。

其次,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及金融产品比较单一。长期扎根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一些大的商业银行很少在农村布点。同时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也较单一,面向农民的金融产品仍以存款、汇款、借贷等老三样为主。农民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新型的金融产品,对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缺乏足够的了解。

3.3 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是移动支付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地区不平衡的现象,移动通信基站在农村及边远地区的数量分布不足,城乡“数字鸿沟”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的移动通讯信号不稳定或者没有信号的问题仍然存在,容易造成支付过程不畅或者交易失败的现象,从而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降低其对移动支付的热情,转而选择其他形式的支付方式。

移动网络的网速及资费的问题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2018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2018年政府工作提出建议,明确指出要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降低宽带使用费用,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让人民群众切实受益,助力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应用。

3.4 农民接受新型支付工具的意识不强

总体上,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部分农民仍存在保守的小农意识,对电子化的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够信任,不敢使用,依然按部就班地采用现金或者银行卡支付,跟不上时代潮流[17]。再者,目前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幼人群更是对新兴事物不感兴趣或者很难学会新技术的操作,这也是移动支付在农村推广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因此,要想在农村地区大规模地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必须要从思想上加深农民对移动支付的了解和认识,使其尝试使用移动支付,并能在使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这样才能调动农民使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从行动上接受这一新型的支付结算方式。

3.5 移动支付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移动支付属于电子支付的一种,是近十年来逐渐发展繁荣起来的新兴产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目前调解移动支付的法律条款分散在不同的法规中,如《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缺少一部专门针对移动支付的系统性、规范性的法律法规。当用户因移动支付而出现财物纠纷时,难以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让相当一部分用户对移动支付存有疑虑。

加之当前各种媒体对移动支付领域的相关诈骗或者纠纷案件的报道,加深了农民对移动支付不安全的印象,且当这种诈骗或者纠纷案件发生后很难用相关的法律来及时解决,难以追回资金挽回损失,这种情况更加使农民不敢轻易尝试使用移动支付。因此,急需一部移动支付领域的专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移动支付行为,保障移动支付业务的顺利开展,为用户尤其是农民使用移动支付解除后顾之忧。

4 对策建议

移动支付以其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等诸多优势适合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以弥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的不足。针对现阶段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移动支付面临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政治问题更是民生问题。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推动平衡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

各级政府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并结合各地实际推行有针对性的助农惠农方针,提升农村的经济水平[18]。只有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刺激支付需求,助力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

4.2 完善农村支付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数量少,分布不均衡,农民的支付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为此,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形式,引导和扶持各类银行机构进驻农村地区,参与到农村地区的移动支付业务中去。

同时,针对农村地区单一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还要加大创新力度,开发品种多样、适合农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支付产品,丰富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更加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19]。可以把移动支付业务和新农合、医保结合起来,农民去医院可通过手机挂号预约、支付结算,享受便捷就医的优势。农民的日常需求如购买农药化肥、缴纳水电费、各种惠农补贴发放等也可以通过移动支付的形式进行结算。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设计要贴合农民实际需求,本着利民惠民、简单易用的原则,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4.3 加大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稳定快速的移动网络可大大提高移动支付的结算效率。因此,需要三大运营商加强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信号基站的建设,合理布局,协同发展,稳步提升农村的移动通信质量,解决农村地区手机信号差、上网速度慢的问题,并且在提高网速的同时降低流量资费,解除老百姓使用移动网络的后顾之忧[20]。

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的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宽带提速降费工作,然而,网络的提速降费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各方持之不懈地配合和努力,才能真正地提升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络的体验,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4.4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升农民的移动支付意识水平

农民对于新型支付工具缺乏足够了解,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移动支付的各参与方,如银行、移动运营商、手机生产商、政府有关部门等应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向农村居民宣传移动支付的意义及优势[21]。政府人员可下乡设点,分阶段、有步骤、手把手教农民使用移动支付;银行机构可以通过电子显示屏、宣传单页、支付优惠等方式向农民告知移动支付的利好;移动运营商及手机生产商可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现场演示、免费开通相关业务等方式吸引农民使用移动支付,同时以短信、微信、微博等方式告知农民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及支付风险的防范措施。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农民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使农民会用、敢用移动支付。

4.5 建立移动支付专门的法律法规

当前,指导移动支付的相关法规大都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指引或者办法,其法律效力不足。因此,急需一部专门的移动支付的法律来规范和指导移动支付业务。通过法律的指引和约束明确移动支付各参与方如支付平台、用户、监管平台等的权利和义务,使纠纷的处理能够有法可依。其次,严格规定移动支付业务的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确保支付平台具有良好的资质。同时,制定移动支付统一的技术标准,减少不统一的标准为移动支付业务带来的风险。另外,还要加强对移动支付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当消费者权益受损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从而树立持续消费的信心。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