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家形象在电影中的表征
——以解读电影《地心引力》为例

2018-04-02王博然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100024

丝路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化

王博然(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 100024)

电影是当下时代的一种传播媒介。对于电影生产,除了赚取高票房,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外,我们更应认识到其也具有深远的表征意义。本文就通过对《地心引力》中中国元素的运用以及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分析,来解码隐藏在影片深处更为深刻的表征意义。

一、中国元素在《地心引力》中的运用

近年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愈发频繁。电影作为文化的传播介质,自然就成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传播手段。在近期引入的国外影片里,似乎刮起了一阵“中国风”的浪潮。例如:《阿凡达》、《神奇动物在哪里》等,中国的音乐、舞蹈、背景以及文化象征物等元素在电影中频频出现。其中运用中国元素最为特别的就是电影《地心引力》,它首次将中国航空科技融进电影中,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科技力量。

以影片故事线的角度看,从唯一生还的宇航员瑞恩在外太空垂死挣扎,到找到俄罗斯空间站,并驾驶飞船驶向生命最后一道防线——中国的“天空一号”,再到最后乘坐“神州”返回地球,剧情可谓跌宕起伏,而其中中国强大的航天科技则是推动剧情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情节点。

从电影制作的细节看,为了迎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导演在片中有意增添了中国元素,真实再现了中国空间站——天宫一号。从瑞恩的视角望去,空间站外观非常宏大,雄伟壮观的运行在浩瀚的宇宙中。在空间站里闪现了诸多中国符号:汉语口令、乒乓球拍、太空水稻、无土养殖的绿葱,还有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大肚弥勒佛等,格外显眼。这些中国符号的出现可谓给电影增色不少,并且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中国形象的表征

中国符号的融入有其积极意义,增强了电影的代入感。既满足了别国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理,又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电影产业打开了中国市场,从而达到赚取商业利润的目的。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中国元素加进电影中,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体现出当今中国在世界中的国际地位。科技上,中国紧跟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步伐,科技领域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环境中的科技影响力,从而使得更多的“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与此同时,也使得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导演将这些现实因素通过中国符号的方式巧妙的融合在电影中,如:在危难时刻“神州” 拯救了瑞恩,这一关键情节,从而塑造了中国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并随着电影的传播,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形象也经由影片展现给了世界。

看似是双赢的结果,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欣喜之余,我们也应静心反思: 导演为什么要塑造中国大国形象?如此塑造中国形象仅是为了经济利益?显然,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苏格兰电影导演约翰·格里尔森所说:“电影就是布道坛,是对现实世界的表征。”他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电影不是简单的叙述故事,而是同“布道坛”一样,是具有主观意识形态的表征。换句话说,任何故事情节在电影中都是导演的主观设置,充满了表征意味。这一点在《地心引力》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一方面,影片打破了美国电影常规叙事模式。美国不再是拯救地球的英雄形象,反倒是将中国建构成给予宇航员最后希望的“超级英雄”。影片中,马特对瑞恩说:“中国的救生舱叫“神州”,你必须驾驶它返回地球。”命悬一线时,“神州”终于帮助瑞恩返回地面。并且在片中特别突出了细节:乒乓球和球拍。这个道具绝非随意设置,追溯渊源:它象征着 1971年小球转动地球的中美乒乓外交。导演借用具有历史性特征的道具,其真正意图是在表征现实中中美两国的关系。无独有偶,美国建构中国大国形象,就是真实世界的影子,实则在表征各国的发展正对中国产生愈发强烈的依赖性。

另一方面,更深层意义上的表征。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观点认为,表征是东西方权利关系的一部分,它为那些被表征的人争取自治与自由设置了严重的障碍。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中,能够得知所谓的东方主义不过都是西方对东方“他者”的想象,是一种将东方异国化、野蛮化、甚至丑化的殖民话语。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要放弃自己在世界的绝对霸权地位,来有意识的烘托中国?正如:“电影的本质不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按照主体的观念对物质世界的重构,它与主导意识形态有一种共谋关系,是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也就是说,电影不只是再现事物,它是与诱导说服的动机相关联的,企图通过故事讲述,促使观影者接收到导演想要传达的意识形态。

美国将不断强大的中国视为威胁力量,因此塑造出文化“他者”形象来表征中国。大国形象似“糖衣炮弹”,目的在麻痹中国观众的审美神经,使其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诱导观者相信电影中的虚假形象,不加质疑,这贯穿电影始终。运用中国元素,在片中带有目的性的展现中国科技的强大,在构建大国形象的同时,更是悄无声息的向各国观者传达出一个讯息——中国的壮大对各国发展是致命的威胁,背后隐藏的是美国的政治目的。通过中国符号的运用,使观者与影片达成一种认同,“中国是威胁者”的美国式价值观在这种认同关系中不知不觉地作用于观者大脑,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观众对中国产生抗拒心理,将中国视为敌对方,以达到孤立中国的目的。

由此,我们了解电影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是表征化了的,并且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具有双重表征性。

三、表征背后的实质:文化霸权主义

电影表征的背后是掩盖在意识形态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安东尼奥·葛兰西认为,霸权通过意识形态起作用。他的观点,如同开辟了“新大陆”,使我们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电影艺术。他强调,这些脍炙人口的电影电视文化,看似是娱乐形式,实则是统治者为维护自己地位的政治手段。他们通过电影不声不响的将霸权转变为了“一视同仁”。这种形式的关键在于,不是统治者强行灌输,而是使观众自觉的接受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导演为电影量身定制的 “旗袍装”颇具表征意味,将表征符号解码,脱下“遮羞挡丑”的外衣,内在实质不言而喻——美国仍然是世界核心。美国表征中国的大国形象,根本主旨当然不在表现中国强大,而是建构文化的“他者”,用这种隐晦的意识形态来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抑制中国崛起,进而借助影片向世界观者传播美国价值观,这才是影片的实质意图。由此,美国对他国的控制就由外部的经济战、市场战向内部的思想文化转移, 用更为隐性的权利控制将有利于自己统治的价值观转变为了理所当然的“大众利益”,变被动为主动,推动本国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地心引力》不再单是一部融入中国元素的科幻电影,其根本意义就是一种貌似“不偏不倚”的文化殖民。

四、结语

电影作为一种符号语言,它有着内在的表征意义。通过解码《地心引力》中的中国符号,启示我们,大国形象只是美国意识形态下对“他者”文化的主观想象,虽然身穿“东方色彩”的外衣,但其本质就是带有霸权主义色彩的文化侵占、权力控制。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