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抱石研究”之研究

2018-04-02屈慧珊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丝路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傅氏傅抱石美术史

屈慧珊(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上世纪80年代的“傅抱石研究”

萧平1979年发表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上的文章《傅抱石山水画艺术初探》对傅氏山水画风格演变进行了初步探索,他提出三个重要的观点:一是傅抱石营造画面气氛明显受到日本画的影响;二是对蜀地山水的刻画受到“川中多山,多云雾”的影响;三是对石涛笔墨并重、干湿并用拖泥带水皴的学习,用水的尝试,用笔的探索。伍霖生1978年发表于《江苏画刊》的《谈谈傅抱石的几幅山水画》和1980年发表于《美术》杂志上的《傅抱石的中国画艺术》,对傅抱石的生平、绘画观念的形成作了简要叙述。萧平、伍霖生两位学者的文章充分表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傅抱石绘画的价值,从而使得“傅抱石研究”又开始得到关注。

傅抱石纪念馆在1985年编辑了《傅抱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集》,共收录了海内外六十余篇文章与题字,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回忆与纪念,包括回忆录、题字、悼词等等;另一类是研究与探讨,海内外学者们分别从傅抱石的绘画、篆刻、教学等方面阐述不少新的观点。其中刘汝醴在文章《傅抱石的速写》中谈到:“傅公的作品,特别在立意造境方面,得力于他的速写为多”。傅氏速写四百余幅,在此之前鲜有人提及。吴云发《傅抱石与中国画教学》一文论述了傅抱石在教授中国画技法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研究的兴趣,以严格的造型基础训练,师古人与师造化的结合,技术与修养并重三个方面总结了傅抱石对中国画教学的重大贡献。作为中国画教育家的这一面在此之前也很少论及。夏普的《试论傅抱石山水画的皴法美》是一篇单独探讨傅氏笔法的研究文章,他结合傅氏山水画面仔细考察其用笔用墨,探索“抱石皴”之精髓。李黎光与吴思雷的《谈谈傅抱石绘画用纸》一文也是少有的对傅氏绘画工具和材料性能分析的文章。这几篇文章对拓宽“傅抱石研究”的广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几位日本学者的文章篇幅都不长,如吉村贞司《宇宙的精神 自然的生命——傅抱石的中国画》、小林斗盦《傅抱石先生的艺术》、邓健吾《谈傅抱石的山水画》,他们分别从傅抱石中国画与诗情的关系、篆刻与绘画的融合、山水画的构图等角度入手,称傅氏为“书、画、印三绝的画家”。日本学者常常注意溯源寻根,将傅抱石画面中的墨色、笔势逐一分析。当然,他们对于傅抱石的艺术掌握的不够全面也影响了其文章的理论深度。西园寺公一、米泽嘉圃、平山郁夫、盐出英雄、金原卓郎几位作者都是与傅抱石在日本留学期间有过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他们的回忆有力增补了傅抱石留日期间的研究文献,也为日后中日学者间的“傅抱石研究”搭建了桥梁。

另外,文集中还有几篇比较重要的文章,如黄鸿仪的《傅抱石先生的美学思想》,这是较早从美学角度分析傅氏作品的文章。他以“动”与“情”两方面来论述傅氏的美学思想:“他对‘动’的妙悟反映在他对艺术发展的整体观和艺术局部造型观的认识和表现”,“还表现在他对已取得的成功吃不满足的态度”,“塑造艺术形象的认识上”,强调傅抱石是“以情作画”。沈左尧《艺术之峰 远而弥高》对傅氏的生平与绘画经历进行了总体的叙述,虽然较为笼统概括,但是也不失为一篇初步了解傅氏绘画精神的文章。叶宗镐《概述傅抱石先生的美术论著》一文对傅氏的美术史著作和学术研究活动进行了阐述,后来又补充了《傅抱石先生的篆刻艺术》,在此基础上最终整理出版了《傅抱石美术文集》,此书于2003年再次改版,几乎成为后学者们“傅抱石研究”的工具性书籍。

台湾方面,自藏家蔡辰男1978年出版“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三石书画选集”、鸿禧美术馆1980年推出“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三石画展”并出版画册以来,傅抱石受到台湾学界的极大关注。1981年发表于《雄狮美术》的《傅抱石论》是台湾地区较早对傅抱石艺术进行全面论述的文章。吕理尚对傅氏画面从“雨中得来的启示”、“泰纳和傅抱石的比照”、“傅抱石的美术史观”、“傅抱石和石涛的关系”、“日本绘画经验与蜀中山川”、“人物画线描与传统绘画的渊源”以及“傅抱石晚年的转变”等多个方面详细的论述了傅抱石的绘画风格演变及其特征。尤其是吕理尚关注到傅抱石吸收日本绘画的影响,以及与泰纳绘画中光的对比研究是那个时代的学者没有关注到的,这种探索性的考察具有拓荒意义。

总的来说,80年代的“傅抱石研究”已经到达一种广度,涉及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全面,但老一辈作者偏重于感怀抒情,多以怀念和回忆傅抱石的角度出发,文章内容带有过多的主观感情色彩,学术意义不大。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文章也为日后深入研究的学者留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二、上世纪90年代的“傅抱石研究”

90年代为纪念傅抱石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诞辰九十周年、逝世三十周年,汇编了几本重要的文集,其中收录文章偶有重复,时间横跨近20年,故笔者此处不一一分析,择其重要者详述。冯其庸的《振衣千仞岗 濯足大江流——为<傅抱石画集>而作》,一方面结合具体的画作对傅氏山水画和人物画的画面构图与经营安排加以分析;另一方面对傅抱石画中展现的深远意境与生活气息大加赞扬。陈传席的《傅抱石研究》、马鸿增《傅抱石的艺术及其世界影响》、沈左尧《傅抱石的艺术》几篇文章都是作者常年进行“傅抱石研究”累积的阶段性成果,他们占据天时地利,都曾在傅抱石生前工作生活的单位学习与工作,有搜集、查看资料之便利,他们的研究著述常被后学者当作“傅抱石研究”的基础性工具书。

陈传席于1990年在台北《艺术家》杂志上连续三期连载《傅抱石生涯与绘画,由此引发台湾学者对“傅抱石研究”的兴趣,台北师范大学的何怀硕发表了几篇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对傅抱石的绘画风格、表现技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傅抱石“一方面有极强烈的民族艺术主体性的信念,却又斟酌采纳了某些外来的艺术与方法;一方面他发展了中国的文人画,却又痛陈文人画“流派化”之后艺术生命的死灭;一方面他一生钻研中国书画篆刻与美术史,却又在留学中借鉴了日本画、水彩、素描等域外艺术与学术研究的方法。”何怀硕也是较早对傅抱石的美术史与理论展开研究的学者,他认为傅抱石绘画风格的与他对美术史的理解与判断有密切的关联。“不但在学术上贡献了他的卓见,在创作上也建立了他自己绘画的艺术观与方法论。”

同样收录进《傅抱石研究论文集》的还有台北师范大学张国英的《傅抱石与日本画风》详细的考察了傅抱石与日本绘画的关系,梳理傅氏对日本因素的认识,探讨了傅氏绘画环境的立场。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光宾《传统绘画的新境界》一文将傅抱石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予以科学的阐释。而后张国英在导师张光宾的指导下完成了其硕士论文《傅抱石研究》。该论文从傅抱石生平与学艺经历、艺术特质与风格流变,辅以其著述、绘画作品进行细致的考察与推敲,利用社会学、图案学以及风格学等科学方法论探讨傅抱石创作的心路历程及其成果。张国英的研究史料翔实、叙述流畅、逻辑清晰,而后于1991年由中国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遗憾的是,由于两岸交流的闭塞与多重限制,这本著作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并没有对内地学术界产生应有的影响与震动。

1994年《中国画研究》第8期《傅抱石研究专集》收录了二十余篇包括傅氏子女、学生、同事、画家、理论家的文章,体裁丰富多样,除了研究性、回忆性文章之外,还收录了叶宗镐所编撰的《傅抱石年表》。此后,叶宗镐几经改进与修订,2004年出版的《傅抱石年谱》几乎涵盖了傅抱石身世、生活、工作、一生中重大的活动、经历以及作品、著述、往来信件,这对“傅抱石研究”的深入,细节的探索提供了充分的材料支撑,有极大的参考、实用价值。

《傅抱石研究专集》中,马鸿增和夏春不约而同的谈到了傅抱石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傅抱石对中国绘画通史、篆刻通史的开拓性研究;二是对六朝山水画史的重新解读与创见;三是对石涛生活履历和艺术道路的考定,成为石涛系统研究的前驱;四是对民国以来的现代画史的卓见;五是翻译了不少日本学者的著作,在中日美术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六是在文章体例上除了通史、断代史、个案研究之外,《中国美术年表》之制也是傅氏首创,在他之前是没有以编年记述史实的中国美术史的。

刘曦林对傅抱石艺术思想和艺术表现的研究进行了持续性的探索,他认为“傅抱石通过美术史的研究把握了艺术在变革中获得新生的规律”,“对历代美术成果持尊重和继承发扬的态度”台湾张光宾的《傅抱石研究拾零》对傅氏画作流传与收藏、台湾“傅抱石研究”的种种进行了考察,又对傅抱石中国画中的“线”和“墨”追根溯源。更值得注意的是,伍霖生的《傅抱石艺事纪实》对傅抱石艺术创作中几件重要作品进行了释疑说明;对故宫博物院所藏傅抱石的情况进行考证,这都对傅氏作品的鉴赏与收藏起到重要作用。

综合来看,90年代的“傅抱石研究”已经初具规模:首先是对于傅抱石生平经历的大量考察、采访与梳理,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傅抱石研究”基础性资料库;其次是傅抱石画学研究的深入,如对其绘画艺术的师承关系、社会环境立场的影响、中国画现代转型、绘画风格的演变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持续性的探讨,形成不少有积极作用的研究成果;最后是研究体例的丰富,如以纪传体、编年体形式出现的“傅抱石研究”著述也不在少数,填补了80年代大量流于形式的“赞扬与回忆”类文章的空白。

三、2000年以后的傅抱石研究

在经历80、90年代几次大型画展、研讨、座谈会、讲座等一系列海内外纪念活动之后,千禧年后的“傅抱石研究”开始逐渐转向深入、细致、精微的个案研究方向。陈池瑜以中国现代美术学史的视野对傅抱石的中国古代画论研究、中国美术通史研究、中国美术断代史研究相关著作逐一分析考察,肯定了傅抱石在中国现代美术学史中的意义。陈振濂将傅抱石置于近代中日交流史的大格局之中,通过考察当时中日两国的研究情况,与傅抱石美术史研究著述比对梳理,指出傅氏治史方法与研究成果都有浓重的日本影响痕迹。邵大箴认为傅抱石的创新源于他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开阔的视野以及对艺术创作的热情。林木对傅抱石美术史论研究尤为关注,指出傅抱石的观点“不应破碎地机械式地去断代,不应提纲式地罗列史实”导致了他在绘画上的变革,傅氏以“史论家的眼光俯看中国绘画传统”,“走出旁人走不出的路子”。《傅抱石评传》是第一本正式意义上傅抱石的评传,书中对傅氏一生的“功过得失”做出了客观公允的评判,这是难能可贵的。林木特别指出,“傅氏在青年时期就已将中国画的内在精神本质与外在笔墨形式之间的关系厘清,而美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中却依旧是概念模糊不清。”突出了“傅抱石研究”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两岸三地间不少青年学者也将“傅抱石研究”作为自己的课程专题或学位论文课题攻读。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大多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切入点从而展开讨论,重视对傅氏作品题材内容的解读,避免了早年间概论式的叙述方式,可以说是新世纪研究方法的进步与可取之处。如台湾李丽芬的《傅抱石对<画云台山记>的诠释与其国画改革的关系》一文,通过考察傅抱石对《画云台山记》研究的梳理,《云台山图》与傅氏绘画风格前后的变化比较,指出傅抱石对《画云台山记》的研究是其绘画思想转变的关键。香港萧芬琪的《傅抱石和屈原》对傅抱石所画的十多幅屈原题材绘画逐一考证,从艺术本体的分析拓展到人文的内涵价值,探究傅抱石屈原题材绘画的艺术心理与绘画思想的关系。谭红的《由线至面的中国画图式革命——论傅抱石的山水画艺术》以图示分析入手,结合具体画作对傅氏绘画的散峰笔法描绘现实、焦点透视运用的考证、从而对其“线面观”进行探讨,指出傅抱石在观照方式、造型方式、造型手法与画面结构实现了现代意味的再转化。

贾丽敏在导师陈池瑜的指导下以中国现代美术学史的视角观照傅氏的美术史论与美术理论研究,梳理其思想脉络推测其转变的原因。而后贾丽敏对傅抱石的首本美术史著作《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予以关注,总结出傅抱石写作的五个特点:一是注意美术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多采用文献法;三是提倡南宗,肯定文人画;四是民族情节显著;五是以史串论,夹叙夹议。

黄戈的博士论文对傅抱石的绘画思想做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对傅氏绘画思想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影响做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史论结合,观点辩证中肯。黄戈在论文的第三章将傅抱石的绘画思想与同时代的陈师曾、徐悲鸿进行比较,对傅陈二人的文人画观、中西绘画观、进化绘画史观的异同、特点、价值逐一讨论,对傅徐二人的相识、绘画思想基础、山水画观比较三个方面进行考辨,发掘其潜在联系与内在差异并做出合理阐释。黄戈亦另有撰文比较俞剑华与傅抱石的画学研究,他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充分的比对梳理,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他们两人在编撰画史画论时所运用的体裁体例、行文风格、表现方法等,力求呈现出一个客观的傅氏绘画思想观念与其历史定位的现实意义。

南京博物院是目前傅抱石作品收藏数量最多、种类最全面的研究机构,研究员万新华一方面占得资料之先,出版了《傅抱石著述手稿》、《傅抱石篆刻印论》,发表了《关于当前傅抱石研究的几处勘误》、《关于傅抱石早年经历的若干细节》等需要大量文献资料支撑的细节考证类文章;另一方面万新华能近距离观察到大量傅氏精品绘画的原作,从而形成对具体画作的探讨与研究:如《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创作》、《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傅抱石艺术研究》、《阅读傅抱石》等著作;最重要的是万新华倾注数十载光阴,以扎实的文字撰写基础,丰富可靠的文史资料,成为近十年来“傅抱石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傅抱石论艺》、《傅抱石美术史学论稿》以理性的线性梳理呈现了傅氏美术史论的重要篇章,成为傅抱石美术史论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万新华以社会学、文化学、图像学等研究方式观照傅氏艺术,试图还原一个立体的傅抱石艺术生涯的真实面目。

概括来说,千禧年后的“傅抱石研究”史料详实、论述充分、研究层次丰富,但伴随着研究环境的日益宽松,写作者本身的宏观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的视角,如地域差异、学派沿袭甚至是个人喜好,这应当是值得警惕和注意的。

综而观之,“傅抱石研究”的文字虽然很多,并且关于傅氏绘画风格及演变、绘画本体的探讨已有大量较为客观的成果,但其一,部分研究者还没有走出意识形态化时代下傅抱石的概念化设定,一味地以颂扬与肯定其人其画其作品,他的创作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因此应该从多个层面去探讨一个平凡人傅抱石;其二,研究方法还值得商榷,过去文章的写作常常容易被一个范围框住,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了傅抱石“怎么画”“怎么写”“怎么刻”的问题,但往往对“为什么画”“为什么写”“为什么刻”的讨论过于模糊,需要突破美术传统的范畴,考虑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傅抱石纳入社会文化历史范畴中考量,也许研究视野会更开阔。

猜你喜欢

傅氏傅抱石美术史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讲好傅氏文化,传承中华孝道
“傅抱石”为何屡拍高价?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差异性
烟雾溟漠——“迷远法”在傅抱石山水画中的应用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傅抱石画三峡
致力抢救当地历史文化遗产
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教学研究
——以专科层次美术史课程为例
明清美术史上一颗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