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记忆中的驯鹿鄂温克族民族文化的变迁

2018-04-02闫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敖鲁鄂温克族古雅

闫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在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生活着古老而神秘的驯鹿鄂温克族,他们是北方游猎民族的活化石,是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也是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三百多年来,驯鹿鄂温克人用生命传承着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敖鲁古雅的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接触、碰撞、融合,使得驯鹿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影像是记录文化变化和保护的载体手段,对已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具有“复原”的价值。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变迁,引起我国很多民族工作者、纪录片导演、电视台纪录栏目的注意,他们拍摄出诸多关于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影像。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驯鹿鄂温克族的影像梳理并进行分析,以此来分析驯鹿鄂温克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变迁。

一、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影像记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关科研机构和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多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主要是服务于民族识别和即将开始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集体化运动,纪录片里大都能实拍到原有的面貌和文化特点。这时期,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写的反映额尔古纳左旗的鄂温克人社会生活面貌的科学研究电影剧本《额尔古南河畔的鄂温克人》,1959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同时调查组还拍摄了大量的反映鄂温克族社会生活及民俗风情的照片,记录了很多民族的社会面貌。这些具有“抢救”式的记录影像,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是驯鹿鄂温克族国内最早的影像记录,这段影像资料非常珍贵,黑白画面并介绍驯鹿鄂温克民族的生活,如解放前的驯鹿鄂温克族的狩猎迁徙,“玛鲁神”的祖先崇拜,居住的原始“撮罗子”搭建,萨满跳神驱病等。

顾德清从1982年开始深入额尔古纳左旗的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记录日记并拍摄了大量的摄影作品,后整理《1982-1985探访兴安岭猎民生活日记》出版成书。这对20世纪80年代的驯鹿鄂温克人有着真实的写照。

20世纪80年代后,纪录片创作观念发生变化,创作开始带有个人主义观念的表达。1990年代,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孙增田拍摄了《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纪录片选择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鄂温克人柳芭位作为纪录人,借助柳芭来表现民族文化的变化对个体的影响。

2000年以后,内蒙古本土独立纪录片导演顾桃,自筹资金走进敖鲁古雅对驯鹿鄂温克族的生活进行持续7年的跟踪拍摄,随后顾桃从大量素材中剪辑出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犴达罕》等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带着“他者”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民族文化的演变。

内蒙古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团队,从2003年生态移民到2013年历经十年拍摄纪录片《中国有个敖鲁古雅》,影像中对通过人物分组对比,展示出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变化对个体的影响。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很多栏目也做了很多关于驯鹿鄂温克族的纪录片,如2017年央视军事农业频道播出的《美丽中国乡村行》中《最后的驯鹿部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播出的《鄂温克驯鹿习俗》等。

二、影像记忆中逐渐消失的民族文化

鄂温克族是我国较少人口民族之一,国家对人口少于10万人的民族进行一次性的脱贫,2003年8月10日敖鲁古雅驯鹿鄂温克人正式开始生态移民,167户驯鹿鄂温克人放下猎枪,走进山下陌生的环境,开始一步进入现代化的城镇化定居生活,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随之发生剧变。

驯鹿是鄂温克人狩猎迁徙驮运的好帮手,同时鹿茸、鹿奶、鹿皮都具极大的经济价值。使鹿部落的鄂温克人与驯鹿有着休戚与共的生存关系,鄂温克人根据驯鹿的生长习性,形成一系使用驯鹿的方法。驯养驯鹿也是鄂温克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绝技,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台播出的《鄂温克驯鹿习俗》记录影像,表达了目前中国鄂温克人能够驯养驯鹿的人已经不足300人,这也预示了驯鹿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也正在渐行渐远。

孙曾田的《神鹿啊,我们的神鹿》以鄂温克族女画家柳芭为拍摄对象,并同时记录了柳芭的母亲芭拉杰依,柳芭的姥姥也是使鹿鄂温克最后一位萨满,一个家庭三代人的记录,具有深远意味。影像中以驯养的神鹿为隐喻,神鹿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神鹿的去世,山林文化的消失以及民族文化的远去,给驯鹿鄂温克族人带来了无限的痛楚。

作为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大兴安岭林场的保护,驯鹿鄂温克族全面禁猎,鄂温克人放下猎枪,结束了漂泊不定的生活,下山定居,游猎生活方式以此迅速衰落。顾桃“鄂温克三部曲”,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以维佳、何协等这一代人对狩猎文化逝去的不适与怀念。纪录片中维加说“鄂温克的文化消失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柳霞则表达“不是不爱的事,得吃饱啊”的现实无奈,何协忧伤的口琴声,最后的酋长玛利亚·索哀伤的眼神,从中都能感受到驯鹿鄂温克民族对自己文化的逐渐消失的惆怅和无奈。

驯鹿鄂温克族有着众多古老的神话传说,但鄂温克族没有文字只有自己的口头语言,驯鹿鄂温克的民族文化很多都是世世代代以口头语言传达。现如今,使鹿部落会说鄂温克语的人也越来越少,《中国有个敖鲁古雅》影像中,以玛利亚·索,芭拉杰依,安道等为代表的老一代鄂温克人会说民族语言;顾桃系列影像中如以维乔克、雨果作为少年一代的鄂温克人已失去了传承自己民族语言的能力。

影像在保护民族文化和记录民族文化的变迁,有着非凡价值。一方面能够及时抢救和保存民族文化,不至于让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彻底的消失。同时让很多人开始思考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生存方法。

三、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发展抉择与思考

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民族文化,肆意破坏,很多民族文化最终只能成为影像资料中的活化石。在现代化快速发展中,要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重视文化的多元性,那么民族文化才得以壮大。驯鹿鄂温克族独特的文化,更应加强保护。随着敖鲁古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驯鹿鄂温克族文化成为民族特色,驯鹿鄂温克人找到了民族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平衡点。一边发展旅游业,一边能够更好的保护他们的民族文化。就像民族研究学者白兰在一次讲座中所说“每个民族都会顺应着时代而发展本民族,对于鄂温克、鄂伦春民族,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民族文化的改变,这样他们才会有所适从,才能自然的融入现代社会”。

结语:驯鹿鄂温克族需要保护和发展好其特有的民族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发展既要弘扬传承优秀的文化,同时顺应时代的改变。

猜你喜欢

敖鲁鄂温克族古雅
行走(外一首)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我的敖鲁古雅(外一首)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古雅意韵华安玉
古雅之物 清冷之味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时光雕刻的古雅之美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
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与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