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纱工程”课堂教学与MOOC教学双向模式探讨

2018-04-02杨瑞华傅佳佳王清清刘新金苏旭中谢春萍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总成绩纺纱研讨

杨瑞华,傅佳佳,王清清,刘新金,苏旭中,谢春萍

(江南大学 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无锡 214122)

“纺纱工程”是我校(江南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对学生掌握棉纤维纺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具有系统观念、工程观念、创新观念[1-2]。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和纺织行业发展对纺织专业创新人才的需求,不少学校对“纺纱工程”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3-4]。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为蓝本,江苏省开展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慕课)建设,通过评审的课程实现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运行。平台要求课程建设负责人应为高校正式聘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的教师,课程团队成员均需在教学一线长期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支持和鼓励教学名师、知名专家主讲课程。我校纺织服装学院纺纱教研室积极探讨基于MOOC教学模式的“纺纱工程”教学新模式,通过多角度教学方式的转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MOOC教学模式

MOOC是现代教育领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在线课程,是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效结合的产物,符合教育信息化的趋势。MOOC打破了学生只能在校内学习课程的局限,可以多视角、多方向、多教师地学习新知识,具有规模性、开放性、差异性和互动性等特点[5]。该教学模式于2001年在美国产生之后蓬勃发展,2013年我国开始进行MOOC平台建设,课程内容日益丰富。MOOC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教学视频要求简短、精炼,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讲解,大多控制在10~20分钟内,教学信息清晰明确,确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知识点是MOOC教学视频的精髓,对传统课本进行细节分割,使知识点形成连线成串的体系。MOOC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在线下课堂学习中把握总体知识概念,通过线上视频重点学习知识细节,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完善并改进了教学体系。

二、 “纺纱工程”课程内容与教学特点

“纺纱工程”属于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平台课程,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该课程在学生先修的“纺织材料学”课程的基础上,以棉纤维纺纱工艺流程为线索,系统讲解开清棉、梳棉、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后加工等纺纱各工序的任务、作用及相关工艺,详细深入地分析开松、除杂、梳理、并合、牵伸、加捻、卷绕等纺纱基本理论,认识开清棉机、梳棉机、精梳机、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等主要纺纱设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纺纱全流程各工序生产设备基本原理、生产工艺配置以及生产中常见问题解决方法,并从系统的角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进行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从课程教学目标可知,纺纱工程是综合运用系列机械设备实现短纤维到连续纱线的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课程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纺纱工程”的理论及操作实践知识与我国纺织生产紧密相连,并对纺纱工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2)课程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融合性,涉及机械原理、机电一体化、纺织CAD、纺织材料、纺纱原理、纺纱技术等多学科知识。

“纺纱工程”课程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其中理论课每周5学时,16周共80学时,包含8次研讨课,每次研讨课为3学时;实验课每周2学时,16周共32学时。8次研讨课的内容分别围绕该课程的8个大方向,即配棉、开清棉、梳棉、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和纺纱新技术展开,将学生分成5~6人一组,各组利用现有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查阅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报告,制作PPT,并在研讨课上汇报交流。

三、 “纺纱工程”MOOC设计

1. 课程教学框架设计

课程特点决定了相应MOOC视频教学的平台设计特点。在参考大量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对“纺纱工程”的MOOC资源进行了建设。该课程发布了8个章节的内容,共包含174个知识点视频及其对应的教学PPT讲义、章节练习和期末测试等教学资源,如果选修者经过测试获得60分以上则可获取证书。选课者可以通过讨论答疑板块提出问题,专业教师或者其他选课者都可以参与到问题的回复与讨论中。

2. 课程资源

“纺纱工程”MOOC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大纲、课件、视频等类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优选由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纺纱工程》为视频讲解教材。根据MOOC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将课程内容按单独的知识点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方便学生根据个体的掌握程度和知识接受速度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每个独立的知识模块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课堂讨论、测验与作业等,围绕这些模块开展MOOC学习。教学视频在MOOC教学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每个教学视频为10~20分钟的专题知识点讲解。例如谢春萍等编写的《纺纱工程》(2012年出版)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为梳棉机的发展历史、梳棉的任务和梳棉机介绍3个知识点,分别录制成独立的视频,根据视频内包含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在线测试题,并可以线上统计学生的测试结果。

3. 课堂教学与MOOC双向教学模式的互动

MOOC教学成绩的构成方式:期末测试占总成绩的60%,单元作业占35%,论坛表现占5%。以百分制计,60~79分为及格,80~100分为优秀。(1)课堂作业为主观题,需要学习者提供作业内容供评测,主要采取学生在线互评的方式。在所有的8次作业中,要求学习者完成至少5次作业,否则没有考试资格。(2)论坛表现是指学习者和其他学习者的交流情况,按论坛活跃度算,要求发帖或回帖的数量超过10个。(3)期末考试为主观题,采取教师评分的方式。

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依据全程监控的理念进行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讨论课和期末考试三部分。具体要求及评分方法为:(1)课堂表现,按出勤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占总成绩的5%,缺勤1/3及以上者取消考试资格。(2)研讨课,要求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报告,制作PPT,占总成绩的35%。(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其中,研讨课要求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针对低支纱和高支纱分别设计相应工序的工艺配置,报告内容还应包括各工序的任务、主要机械设备、原料特征、参数分析及新技术等。

为了充分发挥MOOC的优势,该课程将课堂教学与MOOC教学相结合。经多方调研,采取将课堂教学考核中研讨课和课堂表现两个方面与MOOC有效结果,具体方式为:(1)研讨课占总成绩的35%,由三部分组成:①电子版学生MOOC平台上互评的成绩;②纸质版由助教评成绩;③讨论成绩,包括PPT汇报、个人对小组PPT的贡献、PPT汇报时的讨论发言情况。研讨课总成绩中三部分比例为20∶60∶20。(2)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由两部分组成:①平时出勤成绩;②MOOC平台网上讨论区回帖情况(回帖个数与内容)。平时成绩的总成绩取两部分的平均值。通过以上考核方式,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MOOC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MOOC教学模式下,学生既是视频面向的对象,又是该模式活动的主体。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做好知识点总结,认真回答在线测试题,并能够将在线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通过线上提问讨论的方式反馈给教师。在线测试不仅是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更是对学生期末评定的重要依据。

四、 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我校“纺纱工程”课程MOOC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学生反映效果良好。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 MOOC获得的知识重在实践应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现阶段由于建设时间的限制,“纺纱工程”课程只进行了理论部分的建设,后期需要对实验教学视频及实验操作等进行补充完善,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2) 现有研讨环节共8个方向,24学时,学生课后检索资料与文献整理负担过重,且占理论学时比例过多,影响理论教学的详细展开。课程组考虑将研讨环节压缩成5个方向,分别为配棉、清梳联、精梳、并粗和细纱,这样既体现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又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归纳总结与拓展的能力。

(3) 为了共建课堂教学与MOOC教学双向教学模式,现阶段采取了课堂教学期末总成绩与MOOC线上成绩挂钩的方法。但未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学员参与期末测试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学员或者其他院校学生积极获取MOOC认证成绩与学分的模式,充分发挥MOOC教学的优越性,有效地提升其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总成绩纺纱研讨
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纺纱装备的开发与实践
纺纱设备及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谢文骏与刘翔110m栏分段成绩与总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对比分析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纺纱器材的技术进步与应用
发热纤维/棉/黏胶多组分喷气纺纱线的开发
飞镖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