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2018-04-02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指数函数情境数学

洪 郑

(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2240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主动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响应国家的要求,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但是,在现代的教学模式中,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高中学生的升学率而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只注重灌输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抛开权威观念的束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打造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展现数学的魅力与风采.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为了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兴趣,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只会增加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导入新知,从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这一节课程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的知识点.首先,我设计了一个生活实例:假如甲、乙两名同学都想成为班级元旦晚会的男主持人,于是采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决定,那么我们能够预先确定究竟是谁获胜吗?这个情境可以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概率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猜测,唤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讲台下边纷纷试验,都摇摇头,说:“根本无法知道谁输谁赢.”然后,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我向学生归纳总结案例,形成随机事件的概念.随后,我说:“这个事件的发生会有一个不确切的结果,我们提前无法预知事件的走向,那么,在生活中,还有没有不属于此类事件的呢?”学生纷纷展开联想,发散思维,有的学生说:“太阳东升西落是一个确切的事件,而太阳东落西升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有的学生还说……最后,在学生积极地回答中,又了解了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在本节课程的学习中,我设计有关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数学中的随机事件,并在随机事件的情境中,又带领学生思考问题,发散思维,从而得到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概念.由此可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利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二、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交流学习相结合的能力,对解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所谓合作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用团队精神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正弦定理》这一节课程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正弦定理及其证明,并且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我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正弦定理的学习.首先,在上课开始时,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情境:从金字塔的建造到尼罗河两岸的土地丈量,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的修建,从天文观测到精密仪器的制造,这些重大工程的修建都离不开人们对几何图形的测量、设计和计算.测量河流两岸码头之间的距离,确定卫星的角度与高度等等,这些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转化成求三角形的边和角的问题.于是,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在这个问题情境的设计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迫切地想要知道三角形的边角问题.然后,我又说:“在以往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同学们回忆一下,还能想出来吗?”学生认真思考,异口同声地说:“sinA=a/c……”随后,在学生的回忆过程中,我在黑板上板书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sinA=b/sinB=c/sinC,那么,对于任意三角形,这个结论成立吗?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下,我要求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其中两人验证此结论对于锐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另外两个人验证结论对于钝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学生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讨论、探索、分析,课堂氛围到达空前活跃的状态.最后,学生通过锐角、钝角三角形,测量他们的角度及长度,从而得出结论成立.

在本节课堂中,我将新知放入问题情境—问题探索—小组合作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引出最后的课题“正弦定理”,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印象,在讨论分析中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合作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依据学生对数学理论的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小组探究,发挥集体智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理论性,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可能只简单地运用了一个或几个概念、公式、定理,但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就代表着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用自己的数学基础和数学知识提出来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反映学生的学习思路,就是可以基于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满足学生可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指数函数》这一节课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可以画出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并且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我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首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我设计了一个有关指数函数的情景:如果让一号同学准备2粒米,二号同学准备4粒米,三号同学准备8粒米,…,以此类推,按这样的规律,五十号同学应该准备多少米?在问题情境出来之后,学生纷纷冥思苦想,一步一步往后推算.我说:“假如,每位同学所准备的米粒数用y表示,座位号数用x表示,那么,y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经过我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地得出算式:y=2x.然后,在这个算式的基础上,我又写出了一个相类似的关系式:y=0.84x.我让学生根据这两个关系式,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有的学生说:“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的学生说:“2和0.84都是大于0的数,那如果小于0会是什么情况呢?”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最后,我对学生的问题一一进行解决,加深了学生对指数函数这一节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新知进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在本节课程中,我摒除了传统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的教学方式,把老师提问和学生提问相结合,让学生对指数函数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的结合教材内容,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是,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无论是有价值的问题还是没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先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再引导学生认清问题,达到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逐渐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我国的教育水平.因此,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庆红.新教改形式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7).

[2]杨建三.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4(06).

猜你喜欢

指数函数情境数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2)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1)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1)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2)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