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舞蹈《采茶灯》的“和文化”研究

2018-04-02章乐贝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态躯干舞者

章乐贝

(闽江学院 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福建素有“歌舞之乡”的称号,全省以“灯”命名的舞蹈就有四十多种,尤以闽西(龙岩)的灯舞最盛。《采茶灯》是福建灯舞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是龙岩乡土文化的杰出代表,早在2005年,龙岩《采茶灯》舞蹈就被载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其研究与传承就更具必要性。

舞蹈是一种身体艺术,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人们用头、手或者身体动作自然的传递内心情感,即使不说话,从细微的动作反应,也可以泄露人们心里的秘密,正如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说的:“没有人可以隐藏机密,假若他的嘴巴不说话,他会用指尖说话。”[1]舞蹈动作一般分为上肢动作、躯干动作、脚下动作以及头部动作和面部表情等。分析一个舞蹈作品,从这些细微的身体语言入手,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让爱好舞蹈的人了解舞蹈的人类情感,而且还能让大家了解到舞蹈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便日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优秀艺术文化。龙岩舞蹈《采茶灯》作为典型的汉族民间舞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融影响[2],在舞蹈动作的表演上更是受到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影响,并从表演中呈现了“和”文化的内涵所在。

一、“手舞”的上肢

人类的双手不仅能劳动,还可以传情达意。舞者通过指尖、手、上腕、小臂、大臂、肩等关节的运动来与观众交流情感,虽是些微小的动作,却体现出舞蹈动作的细腻质感以及整体饱满感。《采茶灯》表演主要由茶婆、茶公、采茶女等角色组成,载歌载舞,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

(一)茶婆、茶公拍手举扇动作

在表演中,茶婆茶公可谓是舞蹈的核心人物。受古时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子不能抛头露面出来表演,茶婆大多是男扮女装,后来改由女子扮演。茶婆手型多是兰花掌型、采茶手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其余三指微微弯曲)和单指型等,体现出女性柔美轻巧、调皮可爱的一面。茶公基本手型有剑指型、单指型、兰花指等,与男扮女装的茶婆手型相似。表演中茶公茶婆一唱一和,充当“大头家”或“师傅”的角色,手上动作丰富多变,引领群舞的表演和队伍的去向。茶婆右手持麦秆扇,茶公持大蒲扇,扇子的运用独具特色,幽默风趣。据记载第一位茶婆王妈妈,在采茶灯表演到途径盘山湾、走避路后到独木桥时,唱到:“上起岭来背驼驼,下起岭来嗳嗳喏,到此独木桥最难过,倒回后山去采罗!”姑娘们齐应:“喂—”[3]。王妈妈将扇子拍手一举,带领姑娘们倒回山顶采茶去了。这里的“拍扇”动作是舞蹈中一经典动作,“拍”这一动作对茶婆茶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山间田野的特殊环境中相当于一声口令。“拍扇”是第一个动作,随后一定会紧接举扇、抖扇、腰扇或是抱扇等动作,拍扇后连接的不同动作表示不同的含义。这一动作为下一个指示性动作做铺垫,“拍扇”是用动作的形式发出口令,随后表演中多呈现为队形的变换。茶公茶婆表现形式相同,发挥的作用相似,是中国文化重视阴阳和谐与平衡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采茶女持扇采茶动作

采茶女手上的基本动作主要是采摘茶叶,该动作属于模仿性动作,在民间舞蹈中是极为常见的。一群浪漫天真的山村姑娘手提茶篮,跟随茶婆茶公一边采茶一边扑蝶的劳动场景,表现出一种和乐融融的氛围,动作要求规范统一。因此,大部分的手舞都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手势含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姑娘们一般是右手执扇,左手提灯,扇的执法有:握扇、夹扇、捏扇、捏合扇、握蒲扇等。灯的执法主要有单指勾灯、二指勾灯和单手托灯,左右手分别持不同的道具,需协调配合起来。在情景表演中不同的情景扇子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姑娘们在清晨登山采茶时,由于风大,害怕点的茶灯会灭而看不清上山的路,便用扇子遮挡;到天亮,太阳出来了,扇子就可用来遮挡太阳,热时扇扇风;在扑蝶部分,扇子就是最好的扑蝶工具,也能与蝴蝶嬉戏打闹。因此,扇子在该舞蹈中的作用是相当必要的,不仅有装饰美化的作用,而且更有实际意义上的象征。

(三)手舞动作体现“柔和”思想

闽西舞蹈《采茶灯》的舞者手上动作是柔和轻巧、丰富多变的,这些动作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的手势转化成的艺术中的手舞,是生活手语的夸张化与变形化。《采茶灯》舞蹈的上肢动作较为丰富,角色区分明确,茶婆茶公的拍手指示动作以及采茶女的采茶动作,都是干脆有节奏的动律,且与音乐和唱词协调配合,体现出一种“柔美”的韵律感和“和谐”画面感。在广西壮族地区也流行采茶舞,表演中将男性舞者统称为茶公,将女性舞者统称作茶娘,不特意区别辈分,也没有突出强调领导者,但在闽西采茶舞中茶婆茶公的领导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从队形上看,茶婆茶公在前,年轻的姑娘们在后,呈现出一幅和谐的画面;从服装上,茶婆茶公的服饰颜色较为鲜艳,姑娘们的素雅,色彩搭配比例和谐有致:从人物性格上,茶婆茶公的动作较为有力量,是“刚”的一面,采茶女们听从长辈引领,动作也较为轻巧,是“柔”的一面,刚柔相济,较之广西采茶舞龙岩采茶舞的传统文化内涵更加凸显,是龙岩“和”文化符号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二、中间的躯干

“在解剖学的概念中,人体的‘中段’是指除四肢和头外的从颈椎骨到尾骨(亦称“尾膂)的躯干,即人的腰腹胸背。人的这个部位是很柔弱的,最怕“腹背受敌”,因而也是很敏感的。”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也要求动作要“起于心而发于腰”,这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律动方式之一,由此看来,躯干部分的训练对于舞蹈表演的到位与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舞蹈教育家们也发现,舞者的躯干部分是表情的重要区域,“骨子里”的文化指的就是躯干里的文化。

(一)基本体态

《采茶灯》是汉族民间舞蹈,主要表演者茶婆茶公和采茶女是不同的角色,体态也略有不同。茶婆茶公是长者形象,体态上含胸前倾,比较放松自然,重心偏下,又因为是幽默滑稽的丑角形象,在体态上呈现“S”形的运动轨迹。采茶姑娘的体态强调身体前倾、挺胸收腹上拔,在变化队形时,要求舞者身体直立持灯抖扇,在采摘茶叶时,体态呈现拧、倾状态。中国人崇尚“阴阳合一”的文化背景,西方人以“十字架”为背景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标准的差异,舞蹈的体态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从舞者的躯干动作来分析,采茶灯舞蹈受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呈现圆、曲、拧、倾的体态特征。再加之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舞蹈的体态呈现动态的变化特征。

(二)身体扭动

在《采茶舞》中舞者身体的扭动称之为“律动的曲线”,也充分地反映出了“和”文化的思想内涵。舞蹈中无论是领头的茶婆还是群舞表演的采茶姑娘们,躯干的线条都呈现出扭动的旋律,既有左右的扭动也有上下前后的扭动,舞蹈表演在“欲前先后,欲高先低,欲左先右”这样相反相成的律动曲线中依然显现出躯干的扭动,给人以平稳舒服的起承转合的感觉,也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采茶灯舞蹈的基本体态是显“S”形的,主要是运用腰部和胯部的扭、摆呈现出来的,并且一般是左右对称的动作,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要求舞者的胯、腰以及头的扭摆要轻盈、柔和、连贯,协调配合舞动。基本动作最能体现这种扭摆的有:八字扇花左右扭步、左右靠步、扑蝶动作、十字步等。躯干的这种弧线姿势和运动线路,与《易》中所说的“阴阳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也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精髓。

(三)躯干动作反映“和谐”关系

研究发现,文化背景的不同,审美标准也不同,而不同的审美标准在舞蹈体态和动作中都能得以显现。从体态上分析,舞者从头部开始延伸到躯干下肢呈现局部和整体的“S”形,贯穿圆、曲、拧、倾的动态,动律以扭摆为主,运动路线也是曲线行进,这都是以中国传统的“阴阳合一”的文化为背景,体现出阴阳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的画面,是“和”文化的典型表现。进一步从身体的扭动上分析,扭摆都是左右、上下、前后对称的,并要求动作轻盈、柔和,这明显也是深受《易》中“阴阳合一”思想的影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关系。

三、“足蹈”的下肢

人体的下肢是从胯部开始一直延伸到脚趾尖的部分,包括胯部、大腿、膝盖、小腿、脚踝、脚、脚趾以及脚趾尖。排除某些民族特定的民族喜好,我们在分析作品时,可以从舞者下肢的运动方式、速度和频率来判断舞者所要表达的心情。

(一)采茶步

从速度和频率上看,采茶步是每拍两步,动作较为跳跃轻巧,可见动作较快,表现的是劳动时愉快的心情和丰收的喜悦心情;从运动方式上看,要求舞者踮脚,用脚掌擦着地面行进,膝盖要求松弛,并微微向下颤动(这里的“颤”指的是随舞步的起落,膝盖要保持弹性),这是由于采茶灯是农耕舞蹈,是劳动人民在田野劳作时自娱自乐的民间活动,茶山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舞者脚下的动作是踮着脚行进,因此膝盖就需要是松弛的。

(二)扭步

扭步是一拍一步,左右对称的动作。以左脚为例,勾脚向前轻轻踢起,要求脚后跟先着地,重心往前移动时,出左胯,折右腰,显现女子婀娜多姿的“S”形体态,头随胯部的方位摆动,这种腰与胯的扭摆可以把采茶姑娘们心中的兴奋、喜悦的心情毫无遮拦地表达出来。综上所述,采茶灯舞蹈在“颤中有扭,扭中有摆”的形象中协调统一,恰是采茶灯欢快轻盈的表征,由此可见,“足蹈”的下肢也是舞者传情达意的重要部分,不容忽视。

(三)下肢动作呈现“和顺”特点

《采茶灯》舞蹈表演中有相当一部分动作包含戏曲舞蹈的元素,而戏曲舞蹈又充分利用了中国太极的原理,强调动作要扎根于脚下,无论上身如何变化,脚下都要稳住、要到位,这样才能构成整体的和谐与完整。采茶灯最特色的扭步是左扭一步,右扭一步,并保持S的体态,以躯干为重心,配合愉悦的心情扭摆,从动作本身来说已经体现出“和”文化的思想,再与舞者的体态与扭动的相结合,从动作到整体更是和谐、顺畅的体现。再因,汉族民间舞蹈这种“以农为本”、“靠天吃饭”的自然因素决定着舞蹈的下肢运动需要因地制宜,采茶灯的下肢动作就不可能是昂首挺胸直立行走的,下肢动作都是在“颤中有扭,扭中有摆”的状态下完成的,呈现出和谐、顺畅的美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和顺”。

四、微表情

这里的微表情是指头和五官。五官是身体语言中的最小单位,包括眉、眼、鼻、嘴、耳,虽然单位较小,但它发挥的作用和显著的表现力是毋庸置疑的,表演中只需一个挑眉或瞪眼或咧嘴或点头动作,就足以让观众明白舞者的内心情感。

(一)面部表情

首先,从眼睛上看。“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常以丑来反衬美,丑角占有重要的地位。《采茶灯》表演中茶婆茶公是丑角,他们的表情夸张搞笑、机智幽默。眼部动律较丰富多变,主要有平视、旁视、单闭眼、收放眼、眨眼、眯眼、转眼球等,配合眉毛的挑和抬姿势,用挤眉弄眼的姿态逗乐所有在场的观众。

其次,看嘴。除眼睛以外,嘴部的细微动作是最引人注目的微表情。茶婆茶公的嘴上动作最具代表性,主要有咧嘴、尖嘴、捂嘴、张嘴等,都各有意味。主要作用是唱、念、说,要求扮演者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在表演中,常用当地人熟悉的方言道白以歌唱的形式表达,能即兴说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顺口溜,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话语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让父老乡感到亲切。采茶姑娘边唱边跳表演,嘴的主要功能是唱和应答,茶婆茶公用龙岩话吆喝:“众姐妹我们上山采茶去,你们去不去啊?”姑娘们齐声回答:“喂——”[4]。“喂”是表演中姑娘们常用的应答方式,表示同意同茶婆们一同上山采茶,“喂”也是采茶灯中独具特色的采茶号子。

第三,从面部妆容上看。丑角的妆容较夸张,表演起来就好像带上了一副面具,没那么拘谨,可以放松心态,自由进行调侃,取悦他人。茶婆茶公一般是化长长的柳眉,突出脸蛋两圆红,小红嘴,有的还特意在嘴角加一颗黑痣。单从妆容上看,就有一定的滑稽性,加上表演时常挤眉弄眼配合尖扁嘴伸缩头动作,逗乐在场的男女老少。这不仅是逗乐观众的一种表现,且要让观众思考,领悟其中道理。采茶姑娘的妆容则比较淡雅,突出年轻姑娘羞涩、内敛的性格特点,表情以微笑呈现,是内心精神富足的外在表现,这与该舞蹈所处的山区环境和当地的风俗习惯等文化成因有关。

(二)头部动作

头部在中国舞蹈的八卦体态称之为“乾卦”,可见它的表现能力非同一般。在采茶灯表演中,茶婆的头部动作较为丰富,主要有摇晃头、前点头、旁侧头,侧点头,上仰头、伸缩头等等,配合运动的频率,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其中运动频率较快的有左右摇头、前点头和侧点头,表演中要求动作要小而脆,幅度小速度快、连贯,用内在控制速度;晃头也要求连贯,松弛;前后伸缩头动作,要求头部在一个水平线上运动,保持平稳。茶婆茶公头部动作常与扇子相配合,更具指向性。如在茶山劳作时,茶婆若想引领姑娘们上另一座山采茶,在动作上表现为:拍手举扇至脸旁,侧头与扇子方向一致,侧点头示意,姑娘们明白旨意后便可扭步启程。姑娘们的头部动作主要是左右摇头、上仰头、下低头等,配合身体的运动完成的,如在表现采摘茶叶时常是上下左右采,抬头伸手摘茶,低头将茶叶放入茶篮,从头部开始到躯干整体呈现“S”形。

(三)微表情表现“和合”特质

有专家研究表明:舞者的面部表情常常比较真实地传达出他们内心本质的情绪,也是最易让人理解的。眼睛在传情达意时,与其他面部的五官相互配合同步传达信息,眼睛里是要有内涵的,舞姿才会更加富有色彩。丑角的眼、嘴、头各部分表演协调,言语不仅滑稽、逗乐,有时候还有带政治色彩的宣传,发人深思,将政治宣传融入艺术表现中,以艺术的形式呈现,体现了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从茶婆茶公和采茶女的问答关系中,看出姑娘们尊敬长辈,听从指挥,集体协作,最后丰收喜悦,是一种“和合”社会关系的体现。

五、总结

无论是手舞、躯干、足蹈还是头和面部五官,都是舞者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单一地将其进行解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整体,最终也必须要回归整体。马兰德罗(Malandro)与巴克(Barker)著的《非语言交流》一书中说道:“舞蹈和所有身体动作,不管用什么形式,都受文化限制。”[5]因此,我们解读舞蹈,需要了解舞蹈背后孕育的背景文化,也能通过折射其背景文化的舞蹈来获取一些相关的文化信息。

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正是由这些最细微、最合理、最精湛的局部身体语言构成的,整体上才能呈现出巨大的魅力。

首先,从上肢动作来说,动作丰富,茶婆和采茶姑娘们的动作是既干脆又有节奏的动律,再加与背景音乐和唱词协调配合,体现出一种柔和的韵律感。舞蹈动作是通过提炼、加工和美化了的动作,抒发出当地劳动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以及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也是“和”文化的内涵体现。接着,从躯干部分来说,整体呈现“S”形,运动路线也是曲线的,这正是受到中国传统的“阴阳合一”的文化影响,与阴阳八卦的图形是相吻合的,而阴阳体现的就是和谐的思想,因此这样的舞蹈轨迹也是“和”文化的一种表现[6]。再从身体的扭动上分析,都是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前就有后的。因此,无论是体态上呈现的S型还是扭动的对称性,都与八卦图形相吻合,从躯干的整体上,更是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和”文化思想的指导。其次,从下肢动作来说,在这样的农耕地区,农民们靠山、靠水吃饭,这样的自然因素决定着劳动需要因地制宜,而舞蹈动作又是从劳动中提取的,颤、扭、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节奏的处理和运动方式上也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关系。最后,从表情来说,眼、嘴、头部在妆容的配合下,整体上体现出茶婆的领导地位和逗乐专长,采茶女的内敛性格和吃苦耐劳精神,单从各细小部位间的协调配合到最后呈现出来的情感态度都是和谐融合在一起的,是“和”文化的内涵所在。

综上所述,这四个部分都分别体现了“和”文化的影响之深,又从舞蹈的表演中教育人们要用“和”思想来思考问题。《采茶灯》的舞蹈受到传统阴阳观的影响,就在其体态、动作、风格上都有所表现。在这个前提下,要求动作的局部之间要协调,整体上要高度统一。要从文化层面深入研究舞蹈,就要高度把握“和”文化影响下的民间歌舞形式。采茶灯表现出的这种顺应自然,和谐统一的“和顺”精神,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的传统美德,这对提高人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滴妮.解读电影表演中的身体语言[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6):32-38.

[2]章乐贝.龙岩歌舞《采茶灯》的“和”文化背景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5(6):105-108.

[3]林奇英.龙岩市苏坂乡美山“采茶灯”探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0-11.

[4]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5]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李联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7]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专卷.北京:北京艺术出版社,2004.

[8]袁禾.舞蹈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体态躯干舞者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舞者
风中的舞者——蜡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树与人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刀尖上的『舞者』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
角度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