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之我见

2018-04-02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三华小学徐艳芬

师道(教研) 2018年10期
关键词:广播载体校园

文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三华小学 徐艳芬

我校是一所附城农村小学,绝大部分学生是农民子弟,平时家长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亲情漠视,孝敬长辈的意识淡薄,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却没有责任感,不愿或不懂得回报。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思考:农村小学如何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呢?

一、营造感恩环境,凸显感恩文化

一是构建感恩教育的物质文化。学校要强化感恩文化建设,在校园、学校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栏、班级板报中开设感恩教育板块,不断加强感恩文化的阵地建设。二是构建感恩教育的精神文化,学校编写感恩教育的校本教材,配备开展感恩活动的阅读书籍,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学生感恩教育。例如诵读《三字经》 《弟子规》等,组织学生观看感恩影片、吟诵感恩诗歌、传唱感恩歌曲、阅读感恩美文、熟记感恩格言等活动。三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学校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营造感恩文化氛围。如把 《感恩的心》 《谢谢你还记得我》等感恩歌曲作为课间音乐欣赏;举办感恩教育报告会;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美术、演讲、作文竞赛等,让学生处处体会到感恩情感,感受到感恩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二、让学生先知恩,才能更好地感恩

一方面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材,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另一方面利用载体进行感恩教育,学校的广播、墙报、图书室、班会课等都是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载体,应该充分发挥它们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每周重复广播一个感恩的故事,学生每天阅读一则感恩故事,老师每周讲一个感恩故事等途径,每天通过感恩故事的感染,把感恩之苗种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如六年级学生小徐在一次作文中这样写到: “爸爸妈妈天天做饭给我吃,我还嫌这嫌那不好吃,老师每周一个个的感恩故事,使我感到震撼,爸爸妈妈每天起早贪黑去赚钱,还要做饭真累坏了,而我在校园里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被老师关爱的温暖,获得了快乐与幸福。”

三、感恩父母,感恩家庭,才能感恩别人,感恩社会

感恩教育要从家庭做起。感恩,不仅是语言上的感谢,还可以用力所能及的行动来表达。感恩并不一定非要做得惊天动地, 有时恰恰体现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比如,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做到: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语气亲切;听从父母的教导,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上学时要和父母说再见,放学回家告诉父母我回来了;平时出入家中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父母时间、地点,免得亲人挂念;不向父母提过高的要求;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尽力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通过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并非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 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都是报恩的表现。

四、开展主题活动,唤起感恩之心,推动感恩之举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小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因此,可围绕感恩主题,因应时令,以点带面开展工作。比如三月份是妇女节,借助红领巾广播营造为父母分担家务、关注妈妈心情感受、写信等行为氛围,在各年级广泛开展感恩故事和演讲比赛,推荐优秀的同学在校园广播站讲述感恩故事。四月份主题是 “缅怀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组织学生走进三华村社区,探访抗战老兵,退役军人及孤寡老人,了解老人的生活、身体状况,体会老人感受,帮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扫卫生,整理收纳,和老人谈心,倾听老人的经历,激发学生那种 “饮水当思源,为人不忘本”的感恩意识,使学生深深体会正是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奋斗,才造就今天幸福生活,因此要备加珍惜,要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感恩教育的实施让我找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些有效载体和较好的实施策略,现力图从常规工作入手扎实推进,让感恩教育常驻学生心间。

猜你喜欢

广播载体校园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爸爸也爱听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