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项目 『跳花棚』进校园

2018-04-02化州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宁钰萍

师道(教研) 2018年10期
关键词:原生态进校园舞蹈

文 化州市音乐舞蹈家协会 宁钰萍

跳花棚,一种民族舞蹈,以戴面具为标志,属于傩舞的一种,表达驱邪除恶、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主题。明朝末年,由福建传入化州官桥长尾公村和卷塘尾村,文革 “十年浩劫”之后,日渐式微。八十年代末,经化州市知名舞蹈家和音乐家张振谦先生发掘、抢救、传承,2011年被批准为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种舞蹈由于其口传身授的传承特性,因此一个民间艺人的消失,可能意味着一种舞蹈的灭绝,意味着一笔文化财产的遗失。作为非遗 “跳花棚”第六代传承人,我积极推动“跳花棚”舞蹈进校园,使其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一、非遗 “跳花棚”进校园,有利于壮大传承队伍

非遗 “跳花棚”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人而存在,是一种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因此,传承人是核心因素。但鉴于 “跳花棚”根植的土壤是农村,传承的核心力量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精通 “跳花棚”各个 “科本”的民间艺人寥寥无几。因此,推动 “跳花棚”进校园意义深远。如果把 “跳花棚”的舞蹈文化引进校园,把它当作一门课程对待,让具有舞蹈功底的高学历教师首先掌握各种原生态跳法,再带动学生学习,那么传承的队伍就会变得越来越庞大,舞蹈就会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目前,非遗 “跳花棚”已进入化州市幼教系统,我分别为河西街道中心幼儿园、东山区幼儿园、化州市幼儿园等十多所幼儿园进行过专门的 “跳花棚”师资培训,化州市第三中学作为试点单位,音乐科组十多位教师也承担起传承的重任。

二、非遗 “跳花棚”进校园,有利于推动 “去伪存真”

任何一种文化体系都是一个生命整体,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其糟粕与精华往往是共生的。 “跳花棚”属于傩舞的一种,傩即 “傩祭”,指百姓祈求神灵保佑,以便达成心中的愿望。因此, “跳花棚”不可避免存在封建迷信活动。“跳花棚”进校园之后,传承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这些糟粕必须果断舍弃。譬如, “秀才科”祝愿多出圣贤子弟, “后生唱歌科”和“依前科”歌唱生活和爱情的美好情调, “陈九科”除邪镇恶, “锄田科”歌唱生产, “判官科”是良好祝愿, “送虫科”是祈福除灾得丰收。校园,相当于一张过滤网,呈现在师生前的 “跳花棚”应该是与现代文明要求相适应的、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的 “精华”成分。

三、非遗 “跳花棚”进校园,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

原生态民间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精神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街舞、爵士、拉丁等外国舞种传入中国,年轻一代盲目追赶、盲目模仿,越来越忽略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了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试问,有几个学生听说过傈僳族的 “阿尺木瓜舞”?彝族的 “烟盒舞”?化州本土的 “跳禾楼” “採茶舞” “跳花棚”? “跳花棚”作为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体现的就是一种农耕文化。演员手持锄头、镰刀、耙头、稻穗等表演道具,分十八科表演,舞蹈动作和音乐雄浑粗犷,古朴情深,内容反映生产、生活和民意为主。因此,非遗 “跳花棚”进校园,让学生深入了解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非遗 “跳花棚”进校园,有利于促进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推动非遗 “跳花棚”进校园,只有不断创新,以学生和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包装,才能焕发新的生机。譬如,我改编的 《跳花棚广场舞》,就剔除了求神灵、保丰收、报平安的傩祭内容,仅取道叔、锄田、开棚门三科的内容,并以歌颂生产劳动、喜庆丰收的红线串起来,组成全舞,展现劳动的欢乐、丰收的喜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荣获茂名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广场舞大赛金奖。我为河西街道中心幼儿园编排的 《宝宝 “识”跳棚》 《宝宝 “奏”花棚》,剔除了封建的内容,新增了流行的元素,从小孩子的角度出发,创作出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获得观众的高度评价。

民间舞来源于民族民间,产生于原生态。非遗 “跳花棚”进校园,不仅可以丰富校园舞蹈教学的内容,也是对 “跳花棚”这种民族舞蹈艺术的一种拯救,更是一种传承与发展。因此,推动非遗 “跳花棚”进校园,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原生态进校园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原生态静宁苹果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