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文化“去西方中心化”的哲学思考

2018-04-02曲宁天津美术学院天津300141

丝路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儒学现代性哲学

曲宁(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141)

我们首先要弄懂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表现是什么?现代化是相对传统性和后现代意识而言,我们处在当代的社会,可是不论意识还是思维都一直在受传统意识和西方思潮的左右。我们的现代性是西方模式的现代性,我们的现代性,是在畸形地对待传统文化,将西方的现代意识强加给自己的文化态势,因此我们的现代化过程必须要防止“西方化”。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不是“西方化”,不能以西方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文化走向。我很赞同将现代性做东西方的了解,了解现代性本身的特点和问题所在,并结合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反思,把握现代化进程的正确模式。

21世纪的中国一方面受着西方科技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极力摆脱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韬光养晦多年,受到了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的洗礼,成绩斐然。然而,代价也是巨大的,那种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使中国从生活方式到价值观方面都逐渐背离本土特征和属性。可以说小农意识的“前现代性”、工业文明的“现代性”和后工业全球化的“后现代性”思维同时并存,三者共同构成了一种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在阐释焦虑,同时也形成对西方文化及全球文化的空前的阐释焦虑。在从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时代的大的环境,中国和西方有不同的理解方式:

我们先来看西方的观点:一方面,西方认为东方应该成为“被看者和制造看者”,中国应该哲学停留在落后和原始的状态,使其成为西方的猎奇的对象和文化实验的园地。另一面,西方对待中国和东方的文化是一种不平等或者说是蔑视的态度,它以现代化提出者和收益者的姿态去教导东方,你应该如何,不该如何,完全是站在西方的观点之上。本质上来说,西方的“中国威胁论”等等论点也是要将中国文化沦为世界文化(西方文化)的追随者。

面对当代西方的文化,我们再来看中国的思考有哪些呢?历史上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1、现代性的拥护者,从胡适开始就极力主张“全盘西化”,而且,“现代化就是西化”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看看多年来的TOEFL、IELTS、GRE的火爆,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的灌输,西方化已经不仅仅是现象了。

2、对西方说“不”者,《中国可以说不》以及其它的一些放映当代人面对西方反思的书都指出了中国的文化应该而且可以想西方说不!西方科学金钱之上的神话已经被自身打破了。

3、传统文化的拯救者:以梁簌溟、冯友兰等人提出的新儒学观点,“内圣外王”思想,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一条走向自己文化复兴和现代化方式的道路,将西方的科技理性和中国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

4、新一代文化的开创者,认为中国的儒学思想不能拯救现代性,而西方的危机也不是后现代所能解决的,所以,旨在找到一条完全脱离东西方界限的途径,真正地把握现代性和中国人文精神!这也正是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头。

如果从学术角度概括起来讲,西方现代哲学思潮走向可以被认为是:

(1)生产运行科技化

(2)经济多元化

(3)政治取向民主化

(4)精神文明个性化

(5)社会生活消费化

同时,它也确立了它的科学理性原则和人的主体性原则,但这种原则是值得反思的。科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已经是人们看到了危害。他忽视了道德和自然,使人和科学为所欲为。所以,当代西方哲学的走向是各派的融合,多元化和应用性的不断发展的态势。

理解了西方哲学的走向,再来看中国,我前面已经说了。中国应对西方有不同的观点,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思潮:

1、实证主义——全盘西化。

以胡适,丁文江,王星拱,张东荪,金岳霖为代表。其特点:

(1)对科学理解绝对化等同于现代文明。

(2)对传统价值批判,坚持实证思考,反对任何非实证的东西。

(3)以科学崇拜代替宗教崇拜。是“将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

事实证明,这条民族虚无主义道路是错误而且危险的。

2、30年代中国的实证主义与西方实证主义的结合,张东荪借用新康德主义沿着主观主义来说明、认识世界。而金岳霖则走了客观主义解释认识的路线。二者产生了辩证。这二者本质上来说只能是提供认识世界的途径,不能根本性地成为引导中国发展的根基性理论。

3、现代新儒学。由梁蔌溟、熊十力开端,冯友兰、贺麟发展的“新儒学”从传统儒学出发,重道德,肯定人生积极入世。对与西学的冲击,努力地响应,会通中西,来重建传统,重人本,重理性,重分析等现代哲学品质也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看似很美好,但是,新儒学本身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只能是一种新新式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罢了,本质上还是民族本位主义。

4、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儒学由于从中国文化出发,不能客观平等的看待中西文化,所以,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平等的看待东西文化和科学理性,做出正确的分析。

这里我强调一下,不是说新儒学不可取,“内圣外王”的儒学思维有他的精华和糟粕:它确立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倡导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提出“仁”的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是西方所没有的。义重于利的价值观,重和谐的传统“太和所谓道”,管理,思想和大同小康思想都是其独特的东西。但儒学的“纲常名教”,血缘宗法,人治思想又是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文化的本质的缺陷。…所以,中国现代化,要讲儒学,科技与道德伦理的冲突需要新儒学补其不足。但,新儒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拯救中国文化的根本,它即使再有利,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内对西方文明的一种响应,不可能脱离自己的立场去认识文化,而且,儒学如果不发展,不变换形式的话,也必将再次被抛弃,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儒学的价值,但,不能极端。它不符合吐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也不符合前进,创新的文化机制。所以,儒学在21世纪一定会被肯定,也一定会转化,才有发展。

中国目前正在处于一种“社会转型”的模式当中,当代中国的特点就是不断变化和变革,这种“社会转型”实质是“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张力作用下实现的社会变迁和发展”。而且这种特点正处于“进行时”!既要对传统批判又要有所传承,对现代化既要追求,又要避免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代价的出现。我们要反思、扬弃不适应现代性的传统,又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种“流变”的特点是必须明确的。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国有以下特点:

(1)此时期,新旧体制胶着。

(2)利益分化明显

(3)价值取向各异

(4)文化碰撞加剧

可以说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导致的社会职业群体的分化、利益的分化,会加大的。从哲学上看,此时人们的心态也处于变化,震荡之中。要变学的生命力。这就会产生不稳定,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容易导致非理性主义的倾向。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和深刻影响及时代趋势,必然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21世纪要求人的思维的综合性、动态性、信息性、创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人的观念说大众文化的包围,人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显得越来越珍贵。这些都对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产生影响。那么21世纪中国哲学该如何发展?哲学界有以下观点:

(1) 21世纪哲学是创造性和极力创造性的哲学。

(2) 加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将是未来中国哲学的主流。重建人心中的信念和价值观体系。哲学将走向具体化、现实化的分支哲学发展,实现中国哲学的世界化与个性化的结合。

21世纪的中国哲学的走向不是随人们意识而定的,21世纪的哲学要满足以下条件:

(1) 指导中国人沿着正确的道路并不断开拓新的方向,这是哲学为发展提供路线支持的关键。

(2) 必须反映时代的特征,体现时代精神。

(3) 哲学要成为人们精神的归依,精神家园,追寻意义。

所以说,21世纪中国的主流哲学将是更加开放,更加注重反思批判的功能,更加重视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同是也将是中西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的吸收和结合,哲学的分化也必然将更加明显。它将与公共学科——文学、艺术、心理学等等建立联系,把哲学的深刻性和这些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让哲学更加发挥效果,实现哲学的价值。可以说,中国哲学21世纪的展望是充满生机的兼容并包的和现实化、多元化的新形式的哲学。在今天这个物质的时代,虽然哲学和一些人文科学,受到了不公正的轻视,但是,作为一个民族,一个个人如果没有哲学层面的思考,那么他所面对的现代性,现代化则必将是盲目的西化,而没有目的性和正确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没有哲学的科学理性是没有司机的列车,势必会造成这样或那样的,不不可避免的错误。

哲学是一种终极关怀,是对于人类终极思想的追求,性质必然是崇高的,但哲学所追求的不是一种不变的抽象理想,理想性是相对于现实生活的非理想、非崇高而言的,所以,一种有生命力的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必定不是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东西,而只能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和提升,根植于生活中。我在这里讨论现代性和中国哲学的关系问题, 目的就是为了明确我们所处的时代的走向和趋势,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面对现在这样的时代应该有的对哲学的时代作用和命运走向的反思。在科学理性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要重视人文精神?是否还要用哲学引导科学和人类社会?哲学还有实际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哲学在这样的时代,是应该而且可以得到复兴的。所以,我想,现代性的过程中,中国哲学的走向不仅应该是学术的问题,同时也应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国传统与西方挑战的大问题。

猜你喜欢

儒学现代性哲学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菱的哲学
浅空间的现代性
儒学交流在路上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