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是西畴精神的核心要素

2018-04-02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西畴县西畴苦干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2018年9月,受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日报理论部、社会主义论坛编辑部的邀请,一批专家学者来到西畴县,对“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进行重读、重解、重用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听取中共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宣传部的介绍和西畴县的老书记郑清宽讲述西畴精神产生的背景,专家学者对西畴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充分认识到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作出“重读、重解、重用‘西畴精神’”批示的重要性;认识到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云南省代表团团长、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在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特别提到西畴精神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西畴精神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历届中共西畴县委、县政府带领西畴人民“苦干”“先干”“巧干”“真干”“实干”的精神。

西畴精神就是西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苦干”的精神

“苦干”就是西畴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排除各种困难,“苦干”的精神。一是苦干台地。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西畴县蚌谷乡木者村的300多名群众在王廷位、刘登荣、赵文和等党员干部带领下,在乱石丛生的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用铁锤砸、錾子凿、炮杆撬、炸药炸,经过105天苦战,把“跑土、跑水、跑肥”的600多亩石旮旯山地变成“保土、保水、保肥”的台地,当年就种上杂交玉米、亩产粮食400多公斤,产量是以前的4倍,拉开了西畴人民向石旮旯要地、向石旮旯要粮的序幕。二是苦干水利设施。西畴县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其中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山区占75.4%,人均耕地仅为0.78亩,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被澳大利亚地质专家称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面对“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的恶劣环境,西畴县委、县政府带领西畴人民大干水利建设。近年来,西畴县建成“五小水利”工程4.3万余件,解决了13.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西畴精神就是西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苦干”的精神。

西畴精神就是西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干”的精神

“先干”就是西畴人民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不坐等观望,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先行干起来的活生生写照。一是先干生产条件。回望西畴脱贫致富历程、还原战天斗地故事,为了改善生产条件,一个突出感受是当地群众“先干”。如木者村是一个80余户人家的村子,喀斯特面积占98%,土地面积小、质量差,群众长期解决不了温饱。1990年,在明确炸石造地补助费用是40元炸药钱后,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卖鸡卖猪凑钱,历时105天造地366亩,通过“先干”来改善生产条件。二是先干交通。西畴县99.9%的面积是山区,群众多半居住在深山,一直饱受交通出行难的困扰。为解决这个问题,全县各村各寨主动集资、投工投劳开挖公路。如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董马乡张家老林村的张仁贵家,一家4口人中有3个是残疾人。为了修路,他们一家子凭着大锤、炮杆、锄头等简易工具,用两年时间“抠”出了2.2公里的进村路。西洒镇的岩头村,15户人家居住在悬崖峭壁上,因进村的最后1公里被悬崖挡住,出行十分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村小组长李华明与村民把修通这条路,视作“岩头村的命,岩头村的梦”,用整整12年的时间,硬是在大石岩上凿出了一条路。2014年后,政府出资帮助进行水泥路面硬化,并把入户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鸡街乡肖家塘村4个人风雨无阻坚持修路,用6年时间在大山深处刨出了5公里“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来”的路。2012年以来,西畴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先干交通,共投入补助资金1.2亿元,带动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7亿余元,修通农村等外公路2100多公里,实现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西畴精神就是西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干”的精神。

西畴精神就是西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巧干”的精神

“巧干”就是西畴人民在历届西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的“巧干”。一是巧干科技兴县。西畴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治愚”作为“治穷”的根本,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二是巧干智力扶贫。西畴县委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通过巧干,全县土地复种指数高达300%,地膜覆盖、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农业科技在全省位居前列。三是巧干“五法治水”。面对缺水问题的困扰,西畴人民采取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坝塘、小水渠的“五法治水”模式,连年掀起治水改水热潮。目前,全县共建成总库容1314万立方米的重点水源工程16件,基本解决了城乡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这说明西畴精神不是盲目蛮干,也不是一味苦干,而是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的巧干。

西畴精神就是西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真干”的精神

“真干”就是西畴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真干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一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真干“生态修复”。20世纪90年代初,西畴县森林覆盖率仅为25%左右。为改变恶劣生存环境,西畴县委、县政府组织发动群众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2011年以来,实施封山育林12.62万亩、人工造林3.35万亩。同时,西畴县委、县政府领导农民发展沼气池,减少树木砍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至2017年,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3%,增加了近30个百分点。二是真干石漠化治理。西畴县的喀斯特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5.4%,极大地阻碍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针对这一问题,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开展石漠化治理专项行动。自2011年以来,全县共治理石漠化140.2平方公里,共整治土地1.2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多亩,引种猕猴桃近2000亩。昔日的乱石旮旯变成了宜居、宜游、宜业的“喀斯特绿洲”,逐渐实现了“青山再回来,水土留下来,姑娘嫁进来”的华丽转身。在多种措施的共同推进下,石漠化治理已经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成为全国石漠化治理的示范区,为全县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西畴精神就是西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干”的精神

“实干”就是西畴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实干产业。一是实干高原特色农业。西畴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领导和扶持群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目前,全县培育壮大了兴牧牧业、浩弘农业、石漠水乡、凯明李子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余个,带动面达2万余户,建立了烤烟、木本油料、生态畜禽、特色水产等六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全县共种植烤烟13.85万亩、核桃15万亩、八角8万亩、水果2.5万亩,出栏生猪50余万头,家禽存栏量达160多万只。“十二五”期间,西畴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2015年西畴县被评为云南省10个“争先进位县”之一,县域“三农”工作综合评比排名全省第一。二是实干美丽宜居乡村。从单一温饱村、小康村转向美丽乡村建设,西畴县探索了“三宜”新村建设新方式。西畴县坚持整村推进、产业跟进,实施“宜居、宜游、宜业”美丽乡村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县累计投入3.29亿元,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江龙、小洞、白石岩、岔河、王龙、龙坪等682个村庄建成美丽乡村。三是实干精准扶贫。西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全力决战脱贫的进程中,西畴县集中人力、汇聚物力、整合财力,积极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大胆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子,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了产业扶持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帮扶脱贫、金融支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消费助推脱贫、合作发展脱贫、医疗健康脱贫、社会保障脱贫、务工增收脱贫“十大精准脱贫路径”。到2017年底,西畴县实现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80人脱贫,2个贫困行政村出列。

西畴精神就是西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新干”的精神

“创新干”就是西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地干。西畴精神是创新精神,它的本质在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开先河、敢于开创新局面。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西畴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悲观、不气馁、不埋怨、不放弃,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用比石头还要坚硬的信念、比大山还要高昂的斗志,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干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一是创新建立“农民合作社”。西畴人民肯干、实干,更能创新干、瞄准一流干,“不干则已,干就干好”已经成为融入西畴人民血脉的优秀品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西畴县就响应党中央号召,成立了原文山地区第一个农民合作社,体现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劲头。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反映西畴县东升合作社的材料上作出长达308字的重要批示,对他们依靠党的领导整顿落后村混乱合作社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而今,西畴县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余个,带动贫困户达2万余户。二是创新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从炸石造地转向综合整治,探索出“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先后对长箐、三光等片区实施了“山、水、林、田、路、村、产业、机制”综合整治,2012年以来,全县共治理石漠化140.2平方公里。三是探索基层党建新载体。基层党建从夯实基础转向创新规范,探索基层党建新载体。探索了“十有十能”村(社区)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模式,基层党组织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探索了“119”党风廉政派单履责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猜你喜欢

西畴县西畴苦干
西畴的石头
Desire for Youth
西畴县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析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西畴之秋(外一首)
Desire for Youth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美国历史纪录片《苦干》视角下的中国抗战及其价值
基于GIS/RS的西畴县土地利用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