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领导是西畴精神产生发展之政治保证

2018-04-02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西畴县西畴攻坚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以“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容的西畴精神,是以西畴县为典型代表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长期与贫困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奋斗精神、实干精神、创新精神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生动缩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实写照,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所需的强大精神力量。西畴精神关键的四句话,朴实直白,它的凝练及其实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走出一条脱贫路、走上致富路的生动实践。

西畴精神是在党领导下脱贫攻坚实践中总结凝练而成的

西畴精神的核心内容是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形成的。西畴县国土面积中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山区占75.4%,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被澳大利亚地质专家称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中共西畴县委决定在戈木乡达嘎村互助组基础上建立合作社。之后,合作社迅速发展。有的合作社由于“党没有向群众讲明自己的政策和办法”,产生了一些混乱。西畴县委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宣传经验并帮助他们制定管理制度后,整顿好了混乱的合作社。毛泽东同志为西畴县委在《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是怎样整顿好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写下光辉按语,指出混乱“唯一的原因是得不到党的领导,党没有向群众讲明自己的政策和办法”,激发了西畴人民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的意识,坚定了西畴人的信仰:信任共产党,坚定跟党走。直到现在,西畴县各村寨的墙体上仍写有“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奔小康”的标语。毛泽东同志批示按语发表后,将党的政策和办法向群众讲明,就成为西畴县委、县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的最基本最管用的好方法。这个方法也一直是西畴县各级领导开展党政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将党的政策和办法向群众讲明,在一切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成为各级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为西畴精神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西畴县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改革开放比全国各地晚了很多年,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严酷的自然环境,20多万人的生活困境,改革开放的滞后,这一切困扰着西畴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党政领导。如何从生存夹缝中走出一条解决生存困境、改善群众生活,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发展之路、富裕之路,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班子面前的一大难题。为官一任,须得造福一方,对有责任敢担当的一届政府,必须只争朝夕,才能有所作为。1990年,云南省号召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西畴县委决定以加强农田建设为突破口,解决群众的生存条件。1990年,在西畴县委、县政府规划全县发展方向之后,时任县领导跑资金、跑项目,为西畴的发展尽心尽责,并在多年群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口号。这一口号点燃群众的热情,树立了紧迫感。这是针对西畴历史和现状得出来的结论,很土、很朴实,但接地气,“土得如泥”。西畴精神关键的四句话,是西畴县委、县政府带领群众在苦干实干的拼搏中总结凝练形成的,是在共产党员的模范带领下创造并实践的,是用群众语言表达、群众易于理解、接受并主动实践的真实写照。

西畴精神是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生动实践

在西畴精神总结凝练及形成中,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西畴县委、县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帮助贫困群众解急救难,总结凝练口号,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通过宣传、引导、激励,显示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大批共产党员通过带头苦干实干巧干创新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西畴精神的形成发展是党领导群众投入脱贫攻坚实践,走出脱贫路、走上致富路,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生动实践。

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中筑牢基层战斗堡垒。西畴县夯实基层党建,筑牢基层堡垒,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从“点、线、面、网”方面奋力打造西畴精神党建示范样板。在点上,成立西畴精神讲习所,推进各领域党建示范点创建,实施机关与农村党支部联建共建。在线上,串联党建示范点,形成亮点突出、有影响力的西畴精神党建长廊。在面上,全力推进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巩固提升“十有十能”建设成效;推进“激情工作法”升级,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在网上,积极开展“党旗飘飘我在行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党建派单制度,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抓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工作。筑牢基层堡垒,擦亮西畴精神党建品牌。

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以及致富奔小康中发挥共产党员的作用。“我入党就是为了发挥余热,服务群众。”兴街镇江龙村的退休教师刘超仁于2014年积极申请入党,入党后当选党支部委员。为改变“口袋村”和“救济村”的面貌,刘超仁带领村民主动参与石漠化治理,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他发动群众想办法修路,引进栽种柑橘460亩,实现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江龙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富裕村和文明村,靠的正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靠的正是基层党组织和村干部的带头作用。岩头村村民小组长李华明是全村唯一的党员,他带领15户人家苦干12年,硬生生在悬崖上打通进村的“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完成后,他带领群众积极打通产业发展、致富的“最后一公里”,要让群众致富奔小康,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西畴县各级干部践行西畴精神,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群众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让西畴精神永葆生机与活力,涌现出了李华明、谢成芬、刘超仁、刘登荣、刘丕荣等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

西畴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的体现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把握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西畴精神是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群众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智慧结晶。西畴县历届党政领导干部在弘扬传承西畴精神中,以带头苦干实干巧干创新干的实践品质,以干在前、冲在前的实际行动诠释执政为民理念,凝聚民心,聚合民力,为干部群众树起“忠诚、干净、担当”的榜样。为帮助群众栽种烤烟,原县委书记郑清宽挽起裤脚、接过牛鞭,扶着犁铧为农民翻犁烟地;还有罹患乳腺癌仍然带领村民修路致富的村小组长谢成芬。在党员干部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下,西畴人民面对恶劣生存环境和贫困的考验,选择了顽强抗争和团结拼搏,始终听从党的召唤,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走出了困境,走向了富裕,蓄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人民为本的为民情怀,是西畴县各级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在一切实践中特别是脱贫攻坚实践中带领人民炸石造地、凿山开路实践中坚守的情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党的政策要与人民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必须尊重群众的主体性,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其内生动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党的主张、党的政策落在实处,落在为民处。这就要求党组织充分发动群众,尊重群众主体性,让群众在党和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下,积极主动投入脱贫攻坚实践。西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在“五个一批”脱贫政策基础上,制定产业扶持、易地搬迁、教育帮扶、金融支持、生态补偿、消费助推、合作发展、医疗健康、务工增收、社会保障“十条脱贫路径”并落地抓实,做到精准施策到村到户到人。注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成立“西畴精神研究和宣传教育中心”,开设遍布城乡基层的西畴精神讲习所,建设西畴精神展览馆,通过加强对西畴精神的研究、宣讲、教育,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激发广大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2018年西畴县可望在全州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西畴县委、县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解决村民生产生活方面的难题。西畴精神产生以来,历届西畴县委、县政府坚持为民情怀,带领群众与大山抗争、与顽石拼搏,追求美好生活。通过群众20多年炸石造地,稳定解决吃饭难题;通过群众主动集资投劳挖通进村道路,基本解决出行难题;通过群众积极治水改水,实施以小水窖为主的人畜引水工程,初步解决饮水难题;通过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和劳务输出,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25.2%提高到2017年底的53.3%,有效解决生存难题;通过群众学科学用科技,解决科技普及不够的难题;通过群众有组织地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余个,带动面达200余户,破解群众增收难题。通过以上各种措施及解决的难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为民情怀,激起了脱贫攻坚实践中的主体性自觉,实践中不断增强“我要干”“我要脱贫”“我要发展”的主体意识。在党组织的引导和推动下,个体的“我”已经成为实践的主体,群体的“我”成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和体现。

西畴精神对云南省脱贫攻坚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西畴精神在形成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在推进实践中充分发挥好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以西畴县为代表的文山州各级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现。

西畴精神对云南省脱贫攻坚实践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有示范意义和借鉴作用。示范意义主要体现为:在云南省脱贫攻坚实践中,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秀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的带头苦干实干巧干创新干精神;在党组织引导和党员行为感召下,人民群众从群体的“我”出发思考问题,以个体的“我”投身脱贫攻坚实践。借鉴作用表现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各项社会实践中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检验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成效。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云南省的脱贫攻坚以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反映了云南全省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云南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云南的脱贫攻坚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领导体现在一切工作中,以云南各族人民对云南各级党组织各项工作的满意度、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检验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成效。

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脱贫攻坚战是党带领人民为战胜贫困、摆脱贫困而开展的一场人民战争。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贫困在何处、贫困症结在哪里、因何而贫、怎样脱贫,贫困地区的干部和群众更清楚。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出来,事关脱贫攻坚的成与败。因此,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引导作用,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其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强大的内生动力,真正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就成为贫困地区党组织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

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不足、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要积极宣传解释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引导贫困群众找准贫根,发现自身发展的潜力,敢闯敢干。脱贫攻坚工作要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运用好项目与资金的激励与导向功能,与当地群众共同分析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听取贫困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想法要求,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决策,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源。发挥影视传媒作用,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强烈的脱贫意识,唱响致富新歌。在西畴县挖掘脱贫典型,特别是不甘心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列的贫困典型,以他们不愿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觉主动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故事,激励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相同境遇中的贫困人群,发挥好这部分人的示范作用。

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创造性。贫困群众是脱贫帮扶对象,也是脱贫致富主体,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通过劳动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经营意识再造等方式,提升贫困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竞争能力。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脱贫攻坚战,优化扶贫政策措施,引导贫困群众树牢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强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和信心。高效整合全社会资源,多方式、多渠道解决贫困群众脱贫问题,进而拓展渠道解决致富奔小康中存在的问题。重视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改善基层治理方式,完善驻村帮扶制度,激活贫困地区沉睡的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合力攻坚,构建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确保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让群众走上小康路、富裕路。

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思想动能。脱贫攻坚,“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历史欠账多、创收增收难,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思想动能,才能真正和最终实现脱贫。对云南省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西畴精神提供了方法,给出了答案。西畴人民用生动实践创造、诠释和演绎西畴精神,以“脱贫不等不靠、幸福自己创造,勤劳实干感党恩、自立自强摘贫帽”的实际行动,开辟出一条脱贫新路径。这一路径折射出的是西畴精神中穷则思变、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另辟蹊径、勤劳苦干实干创新干等精神特质。在全省贫困地区弘扬西畴精神,无疑会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尤其在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时刻,弘扬西畴精神更显示出重要的示范意义、引领意义。

西畴精神是永不懈怠的拼搏精神,是一往无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精神,是西畴人民群众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坚持不懈努力的奋进精神,是各级党组织领着干、党员干部带头干的奋争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大力弘扬西畴精神,脱贫攻坚就有了重要保证。

猜你喜欢

西畴县西畴攻坚
西畴的石头
西畴县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析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西畴之秋(外一首)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基于GIS/RS的西畴县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