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社科文艺类图书书名的审美趣味

2018-04-02李默耘

现代出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科书名美感

◎ 李默耘

有不少作者,虽然文稿写作已经成熟,但取一个恰当的“书名”却往往需要酝酿许久,与出版方反复商计,力求符合大众审美和市场规律,尽量避开各种禁忌、雷区,还想遵从内心意愿。出版方早已与作者捆绑在一起,想在兼顾各方意愿的情况下,得到一个圆满的方案。如果说书名曾经更多地是体现作者的个人特色,当下则往往是各方意愿均衡的结果。尽管许多业界同人已经十分小心翼翼,很多书名非常出彩,但确也存在一些书名剑走偏锋、不尽如人意的情况。种种矛盾或者纠结,内核是关于“美”的本体论:究竟什么是美的?作者和编辑所认为的美,是否是真的美?市场所需要的美,是否是真的美?那些被禁忌掉的书名,是否不美?要切实回应类似追问,我们首先需要回归对美学本质的探析。

一、区分“美感”与“快感”

朱光潜在一篇《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的文章中说过,“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他在文中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英国19世纪有一位学者叫作罗斯金,他著过几十册书谈建筑和图画,就曾经很坦白地告诉人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朱光潜认为,罗斯金这里所说的“英国姑娘”,带给人的主要是快感,而“希腊女神雕像”,带给人的才是美感。对于艺术创造而言,大观园里的刘姥姥也是美的。美感的建立,就是在“感性知识”完善的基础上,达到丰富和具体的统一。

美感带给人的感受一定不是刺激性、引诱性的。很多时候,读书与实用活动无关,是纯精神享受,书名不能利用文字去创造具有所谓“引诱性”的“美”,否则,它带给人的体验,只顾及了快感,也正如罗斯金用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替换了“美”的概念,被读者反省之后,会顿觉无味,使精神享受打折。

纵观目前十分流行的社科文艺类图书的书名,有很多是那位具有“引诱性”的“英国姑娘”,如《做一个刚刚好的女子》《做一个有风骨的女子》《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做一个有香气的女子》《世间通透的女子》《做一个恰到好处的女子》,等等,可见关于修身养性的图书被很多女子所需,如果仅读其中一种,确实有沐春风之感,但同质化的书名却让人对“鸡汤美味”审美疲劳。同理还有《恰到好处的幸福》《恰到好处的孤独》《不惧前行,不忘初衷》《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愿人生从容》,等等,不免有消费读者心理快感之嫌。

美感一定是韵味隽永的。上海书店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系列图书,分别是《东写西读》(陆灏)、《闲话三分》(陈迩东)、《陈旧人物》(叶兆言)、《无风周行》(葛兆光)、《生涯一蠧鱼》(傅月庵)、《诗欢文爱》(黎焕颐)、《书商的旧梦》(沈昌文)、《替人读书》(吕大年)、《城市九章》(陈冠中)等。每个书名看似简单,却横生意趣。如《东写西读》的“东”“西”二字的对比,看似无心却有心;《闲话三分》的“闲话”与“三分”连用,“三分”恰到好处地说出了“闲话”的“度”;《陈旧人物》之中的“陈旧”将那些已经散落入回忆的文人学者重新拉回当下时光里;《诗欢文爱》中的“欢”与“爱”却又突出了读诗看文带给人的美妙体验;《替人读书》中的“替”字,描摹了一位坐于昏黄灯光下认真读书的书生,可爱可叹。

前人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如胡文焕(明)编纂的《香奁润色》,朱彝尊(清)编纂的《食宪鸿秘》,林洪(宋)编纂的《山家清供》,陈敬(宋)编纂的《新纂香谱》,徐上瀛(明)编纂的《溪山琴况》,洪遵(宋)编纂的《泉志》,这些书,按照如今的类别划分方式,均属于社科文艺类,每个书名均包含了本书的关键主题词,如“香”“食”“琴”“泉(即钱)”,做到了直观明了,不故弄玄虚。同时,每一个书名又具有丰富性,如《香奁润色》因使用了“润”字,使得一个坐于窗前顾盼神飞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食宪鸿秘》使用了“秘”字,揭示了该书食谱均为秘方,读者可能会为之吸引;《山家清供》连用“山家”与“清供”二字,有了山野幽居的骨气清风之意;《溪山琴况》在严格意义上是一本乐理书,但是因其书名,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品的淡远风格。这些作品流传至今,美的书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美的基础上做到诗意

我们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书店看到一本社科文艺类的图书,被书名所吸引,不由自主地打开、坐下、阅读,不知不觉时间过去良久,一切的发生都在不经意间。这样的阅读体验,带给人的才是真正的美感享受。

朱光潜也曾经说道,“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是毫无察觉地被吸引,美感的态度则不带丝毫占有欲,也即老子所讲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当我们翻开一本书,内心充满熟悉感、共鸣感,也即“诗意”,这种“诗意”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无论多嘈杂,不会受到内心世界的影响,无论多浮躁,它会像恋爱一样让人着迷、欲罢不能。“诗意”也成为衡量社科文艺类图书书名是否得体的标准之一。

拿木心的一套书举例,《云雀叫了一整天》《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我纷纷的情欲》《鱼丽之宴》《西班牙三棵树》《即兴判断》,总体较有“诗意”。《云雀叫了一整天》的“叫”,《哥伦比亚倒影》中的“倒影”,《我纷纷的情欲》中的“纷纷”,《鱼丽之宴》的“之”,《西班牙三棵树》虽然并没有使用动词,但“三棵树”却有了动静结合之效,《即兴判断》中的“即兴”二字,这些均使得书名生动有趣、书中内容鲜活起来。另外还有杨葵的《坐久落花多》,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一个在树下久坐冥想,落花飘飘洒洒于衣襟的书生形象,就此被勾勒出来。书名本身就是一幅图画,不需看,只需听,便会带来巨大的喜悦感。这些书名,让我们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一股巨大的诗意裹挟而来。木心的作品有十分不错的销量,其中《云雀叫了一整天》开卷数据是月销4 701册,年销34 652册。杨葵的《坐久落花多》在当当网有1 527条评论,拥有稳定的读者群和固定销量。

三、求美需适度

美感和诗意,要适度,要得体,如行云流水,如果用力过猛,只能事倍功半。诗意不代表阴柔,不代表没有阳刚之气。出版商务周报微信公众号曾推送了一篇文章,题为《扒一扒那些雷人的书名》,文中让大家判断《所有的幸福,均与尘世须臾不离》《不忘此生优雅》《愿你成为最好的女子》《愿人生从容》四本书的作者分别是谁。答案揭晓,竟然分别是林语堂、周作人、蔡澜和贾平凹,引来编辑、读者评论无数,见仁见智。

如果只从字面意思理解,已经极尽前面所讲充满“引诱”之能事:要争取幸福,人生需要优雅、从容,做一个最好的女子。如果这四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婉约温柔撑一把油纸伞的江南女子,抑或烹茶焚香岁月静好的姑娘,那么“充满诱惑”的书名可以理解,或许是为了满足作者的矫情心。但是作者偏偏是林语堂、周作人、蔡澜和贾平凹,四位的形象,最起码是风度翩翩,举止沉稳不轻浮,用此书名,不免用力过猛。用此办法取书名,不免有买椟还珠之嫌。四位大家的作品,或许会湮没于无穷无尽的同质化书名之中,但事实上,内容比书名厚实很多。

在作者林清玄的图书书名上,“美感”有了适度的体现,分别是《咸也好 淡也好》《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素心四书》(即《你心柔软,却有力量》《自心清净,能断烦恼》《心有欢喜过生活》《平常心观自在》),从书名上可以看到作者与出版方的用意。林清玄的散文以质朴清雅取长,书名不张扬不绚丽,用娓娓道来的方式,阐述一种客观事实。咸淡均可;虽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还应常想一二;用素心来写文、读书,朴实却有趣。当然,林清玄出版的部分图书书名,也会出现用力过猛的现象,此处不一一枚举。

四、在市场和作者、出版方之间寻求平衡

大概出版行业门槛较低,跟风成为一种习惯,于是,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认知错误:市场流行的就一定符合大众审美。皮埃尔·布尔迪厄在《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存和结构》一书中提道:“在另一个极点上,是文学和艺术产业的‘经济’逻辑,文学艺术产业将文化财富的交易与其他交易一视同仁,看重的是传播,以及由发行量衡量的直接的和暂时的成功,满足于根据顾客先在的需要进行调整。”经济逻辑支配艺术生产,因而目前在社科文艺类图书书名的体现上,便是“心灵鸡汤化”,出现这一现象,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诸多方面原因,但是作为出版方,放低审美的要求,鼓动与说服作者使用低趣味书名,盲目跟风,搅动图书市场,更值得我们深思。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难以解释的情况。例如《书中日月长》(胡洪侠)、《古香异色》(黄恽)、《鲤珠小拾》(雍容)、《镜中流年》(卢小雅)、《过来人言》(刘廷芳)、《云窗小缀》(陈允吉)、《文字的背影》(王为松)、《蘧庐絮语》(陈子展)、《闲花有声》(周立民)、《人之患——为别人作的序》(钟叔河),以上这一组书名,无论从丰富性与具体性上,抑或从诗意上考量,均属于社科文艺类图书书名的翘楚,但其销量却不尽如人意,以《书中日月长》为例,开卷月销不到百本,销量远远比不上竞品图书,如《愿你迷路到我身旁》《你是我今生最美的修行》《假如未曾遇见你》《谢谢你离开我》《择一城终老,伴一人白首》,等等,以《愿你迷路到我身旁》为例,开卷月销9 495册。如果我们排除掉炒作以及渠道维护等外在推动因素,现时出版方和渠道的审美趋向,的确让人瞠目结舌。某网站周年庆的推荐书单上,也有一半这样的图书,如《一切情感问题的答案》《我要马甲线》《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和你在一起才是全世界》《女神日常修炼手册》。

当然,我们并不能以偏概全,也有既兼顾审美,又有很好经济效益的图书书名案例,例如《舍得,舍不得》《能断》,这两本书均是讲解《金刚经》,如果书名取为《**深解〈金刚经〉》,或许读者都会敬而远之。《舍得,舍不得》,恰到好处地说出了《金刚经》的核心“破除我执”,同时又连用两个动词,使得书名生动活泼,又有叠词效应,从而产生了诗意的感觉。同样,《能断》,也具有类似的韵味。

书名,自古至今,早已不只是一本书的名称,它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的定位,或者出版方的审美趣味。出版方把握着图书出版的命脉,同时具有上传下达的重任,虽然读者有甄别能力,但从市场的反馈来看,很大一部分读者愿意听从出版方的推荐,这既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信赖,因而一定意义上讲,对整个图书市场而言,出版方才是强者。进行必要的审美训练,出版具有审美趣味的图书,不仅涉及出版方的经济利益,更关乎自身的道德操守。正确地区分“美感与快感”,在美的基础上做到“诗意”,同时求美适度,不要用力过猛,还要学会在市场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不触碰敏感区域,这些已经成为我们的必修课。时代决定了一个出版者的视野,鲍姆伽通所提出的美学家所应该具备的素养,即“先天的自然美学”“练习和审美训练”“科学和审美的课程”,在今日看来,或可作为最基本的审美训练了。

(李默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

注释:

①② 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25,50.

③ [法]皮埃尔·布迪厄.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75.

④ [德]鲍姆伽通.美学//刘小枫,选编.李醒尘,译.朱立人,校.德语美学文选(上)[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7.

猜你喜欢

社科书名美感
第十八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获奖名单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我有故事,你带钱了吗?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
人文社科
完整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