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2018-04-01王译晗

丝路艺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道人富春江

王译晗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29)

一、关于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年)[黄公望的生年,根据他作品上的题识可考究。如故宫博物院所藏《九峰雪霁图》上自题云:“至正九年(1349年)春正月,为彦功作……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又《天池石壁图》上自题云:至正元年(1341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又题曹知白《山水轴》有云:“至正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大痴学人公望识,时年八十有一”。又跋王叔明《竹趣图》云:“至正壬辰(1352年)冬”,公望一峰道人,时年八十有四。等等。大痴享年有两说,一云86,一云90,以享年86岁为可信,不具考。],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又号一峰道人。黄公望本是陆家的后人,元人钟嗣成是黄公望的好友,在钟嗣成《录鬼簿》一书中可寻:“乃陆神童之次弟也,系姑苏琴川子游巷居,髫龄时,螟蛉温州黄氏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时,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录鬼簿》是黄公望61岁的时候钟嗣成所写的,所以关于黄公望的身世是可信的。黄公望虽然生于宋代,但是在他童年时期,南宋因政权的腐朽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实际上,他属元朝的臣民。少年时期的黄公望,并没有想以画家作为他的终身追求,而是希望自己能闯出一番大事业。黄公望中年从吏,可是年近五十的他也没能加官进爵,反而被下狱,从此大势已去,他的志向随之也就彻底破免了。在他出狱之后,终日苦闷,思想尤为极端,除了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引,他更喜欢佛、道二教。但是他最终加入了全真教,从此,此生的抱负已不再做空想。

由此,黄公望的一生可总结为“少有大志”到“试吏弗遂”,最终“弃人世间”,不得已“绝意仕途”隐退朝廷而寄情怀于书画之中。在加入新道教之后,他终日以书画为事,在他的书画中流露出,他晚年的生活状态呈安稳沉静之状,生活和思想已无波澜。

黄公望的绘画注重写生,散朗松秀。他被誉为“元四家”之首,他开创了绘画史中“浅绛法”的先河,所谓浅绛法,就是以水墨浅绛加以设色,取荆浩、董源渚家稍加以融化,呈现出苍润浑厚的感觉。他比较重视景物间的关系而并非孤立的描山画树。用笔有干有湿,有急有徐,充分的展现了线条笔法的律动。以不滞于物的心境随笔转带动丘壑树石的描绘,不刻意的炫耀技巧,风格上追求平淡,充分的体现了元人山水画变化的主要内容。

二、关于《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所作的一幅杰出的长卷,足以代表他一生最高的绘画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其作品主要描绘了富春江一带初秋迷人的景色,风岚河石,起伏变化,云树苍茫,疏密有秩。画中有村落、平坡、小桥,亭台、渔舟,给人以景随人至,人随景移,移步换景,步步可观的视觉效果。

《富春山居图》以清雅洗练的笔墨描绘初秋时节富春江一带的山川景色,表现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的精神情怀。画面上峰峦起伏,丘壑连绵,逶迤变化,幽深莫测。近松挺健,远树含烟,参差俯仰,疏密有致。村舍、亭台、小桥、渔舟以及点景人物穿插散落其间,更增添了许多生趣。洲渚岸边,波光粼粼;溪谷深处,飞泉飘落;山间树梢,薄雾迷离。全卷群峰竞秀,江水泱泱,近山远岸,奇树怪石。随着画卷的展开,让人忽而置身江上,忽而进入苍山峻岭之中,忽而山重水复,忽而又豁然开朗。山脚水滨,凉亭土阜,处处可游可憩;扁舟垂钓,野林嬉戏,人人心旷神怡。画家以巧妙地构思,收千里于毫楮,把富春江及两岸及其丰富的景物有机的连在一起,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的审美。

该画采用长卷形式,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开始描绘江边景色,接着是起伏连绵的山峦,然后是广阔的江水,最后高峰突起,在江水茫茫中结束全图。吸收了南北山水画的构图经验,重视大片空白,同时注意近、中、远景的处理,如:开头一段树木、坡石、远山,远近疏密安排错落有致。它不像南宋山水画突出近景、舍去中景、直接画出远景那样奇巧,而更加朴实。它也比北宋画家那种庄重严谨的全景式构图显得轻松随意。

但朴实轻松中又不平板单调,而层次丰富,有起伏跌宕、动静相宜的节奏韵律。画的中段描绘了起伏的连山:首先是一座山,好像近在眼前,连山间的村舍都历历在目;接着一座高低错落的山峦渐渐向远处推去,最后看到坡脚一层层的向上、向左方延伸,构成了弧线的律动,仿佛重山由近致远在转动。而忙忙的江水始终是那么平静舒坦。山水相映,显示出大自然的变化与和谐。

画家展示了洗练生动而多样变化的用笔技巧和水墨意趣。他不拘泥于具体景物的刻板再现,而是着重把握山水景致的整体风貌和笔墨情趣的表现。以淡墨披麻皴为主,兼用米点皴,干湿交互,浓淡结合,体现了富春江两岸山峦坡岸地质松软与草木丛生的特色。山石用干笔勾皴,在山的脉络上施以墨点,苔点有圆、有长、有扁、有立,突出了山峦的层次和质感。近树用干笔勾点,尤其松针不用过去的放射形细线画出,而以浓墨点绘,概括而生动。远树丛林、浓阴密树多用横笔大混点为之。以简括的水墨涂出影影绰绰的远山遥岸,江中沙滩以湿润的秃笔扫出。在浓重的树叶、苔点和淡墨远山的映衬下,层层山峦显得非常明洁,给人以秋高气爽之感。画家借鉴了李成的树法、米芾的苔点、董源、巨然的皴法和赵孟頫的山水技法等,但又能融合一体,运用的浑然自如。用笔如写行草,中锋、侧锋、尖笔、秃笔夹杂运用,笔法轻松生动,洋溢着洒脱放达的气度。

历来的收藏家视《富春山居图》为至宝,明代的沈周、董其昌皆竭尽全力收藏此作,后为吴之矩所属,转给自己的儿子吴洪裕。《智永千字文》的真迹和《富春山居图》吴洪裕一生挚爱的两卷书画,清顺治年间,吴洪裕临终之前嘱咐其家人将此二物焚之,作为陪葬,第一天,吴洪裕亲眼见证《千字文》的焚烧。第二日,《富春山居图》被燃之际,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安在火中抢出此图,但当时《富春山居图》起首的一截已然被烧毁了,后人又称此图为《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其主要部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猜你喜欢

富春山居图道人富春江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杭州 富春江边富春山
富春江的绿
富春江的绿
富春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