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翻译标准略谈

2018-04-01胡赟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丝路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通顺等值译者

胡赟(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翻译的标准一直是翻译界经常讨论并十分关注的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翻译理论研究和探讨的中心课题。只有明确了解翻译标准,翻译实践中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够客观地衡量译文水平的高低和译文质量的优劣。

翻译的标准是指导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童译文优劣的尺度。在翻译实践中,对于译者来说,就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准则;而对于译文的质量而言,也就有了一个衡量的尺度。关于翻译的标准,古今中外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都有过许多的论述。这些论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尽可能忠实、准确地运用恰当的译文语言形式把原文的思想内容、风格、神韵等再现出来,尽可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

下面简要介绍国内外具有影响的有关翻译标准的论述。

(一)中国较有影响的翻译标准

早在唐代,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家玄奘就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这一翻译标准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 19 世纪末,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影响极大。严复在提出“信、达、雅”的翮译标准时,曾对此作了一些说明: 关于“信”,严复认为:译文应该抓住全文要旨,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删,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计较词句的对应和顺序。关于“达”,严复认为:达非常重要。只信而不达,译了等于没译;只有做到达,才能做到信。要做到达,译者必须首先认真通读全文,做到融会贯通,然后进行翻译。为了表达原意,可以在词句方面作必要的调整改动。关于“雅”,严复认为:译文要雅,否则没有人看。“雅”是指“古雅”,要采用汉代以前使用的文言文。

在 20 世纪 30 年代,鲁迅提出了“信”和“顺”的翻译标准。鲁迅在《且介亭文二集》中指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这里的“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的风姿”实际上就是一种在直、意译完美结合中而获得的信与顒的理想状态。当然,鲁迅比较强调直译,反对归化,倡导译文应具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

林语堂的三条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这是在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1937 年 1 月,光华书局出版)一书所撰写的序《论翻译》中提出来的。林语堂的“美”的标准显然比“雅”的含义要更广一些,并且更合适一些。

另外在文学翻译上曾有人提出“传神”和“人化”等一些翻译标准。如茅盾指出“文学翻译的目标”是艺术创造性的翻译傅雷提出了“神似”的文学翻译标准;钱钟书提出“化境”的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就是‘化’”。张今提出“真、善、美”的文学翻译标准。“真”即真实性原则,“善”指思想性原则,“美”即艺术性原则。此外还有“三似”的翻译标准,即“形似、意似、神似”,陈西滢先生最先把三似说引进到文学翻译理论中来。

(二)西方较有影响的翻译标准

翻译在西方的发展不仅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密切相连。西方翻译理论界对翻译标准的研究也有许多很有建树的成果,对我国翻译界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泰特勒(英国)、安诺德(英国)和奈达(美国)等几位所提出的翻译标准。

1.泰特勒的翻译标准

18 世纪末,英国的翻译理论家、爱丁堡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著名的三原则:

(1)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

(2)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杨自然。

泰特勒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在思想、风格、笔调、行文等方面的一致,而非只注重原文的语言特征。他的观点也许正是现代译论中主张翻译以“信”为本的依据。

2.阿诺德的翻译标准

在 19 世纪,英国诗人和批评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也主张译者应与原文“化而为一”,才能产生良好的译文。他在 1861年发表了《评荷马史诗的译本》一文,这篇论文是翻译思想史上一个重要文件。

3.奈达的翻译标准

当代西方的翻译理论家、美国的奈达主张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应当把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他说:“翻译的实质就是再现信息”。他认为,判断译作是否译得正确,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即必须以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对所接受的信息能否做出基本一致的反应为依据。他结合现代信息传递理论,强调“译文至少要使读者能够理解”,这是翻译最低的标准,因为不能令人看懂的译文,就谈不到忠实。他主张“衡量拥译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所译的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且在于整个译文使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要从这个角度来判断翻译的正确性,正确的译文就不止一种了。为了使各种不同水平的读者能正确理解译文内容,就要做出几种不同水平的翻译,因而在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方面,就要相应调整译文的难度和风格。因此奈达主张译出各种不同的供选择的译文,让读者检验译文是否明白易懂,所以一个好的译者总是要考虑对同一句话或一段文章的各种不同的译法。从理论研究角度这样的主张颇有道理,但在翻译实践中却很难办到。奈达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被概括为“忠实原文、易于理解、形式恰当、吸引读者”。他把读者因素纳入到翻译标准里,是对翻译标准研究的重大贡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提出的“等值”的翻译思想。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中指出“等值”这个术语,用在翻译方面明确地表示着下述概念:

(1)与原文作用相符(表达方面的等值);

(2)译者选用的语言材料的等值(语言和文体的等值)。“等值”也曾被我国一些翻译理论家作为翻译标准。

(三)现代翻译标准分析

鉴于以往的标准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时代局限性,今天我们主张遵循“忠实、通顺” 的四字标准。这一标准也是我国目前较为通用的翻译标准。

所谓“忠实”具有双重含义,即不仅忠实原作的内容,而且要尽薰保持原作的形式。译者必须把原作内容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篡改、歪曲、遗漏或随意删减。一般来讲, 内容包括作品中描述的亊实、场景及作品所表现的思想、观点、立场和个人情感等。此外, 译者还必须忠实原作形式,其中包括原作的体裁和风格。原文是诗歌则译为诗歌,是散文则译为散文,形式一般不能随意改变。风格包括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和原作者的个人风格等。

忠实是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始终遵循的原则,但忠实不等于生搬硬套原文的形式,或不顾原文因人物、语境的需要人为造成的语体变化,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语体。而应顺应语塊的变化采用相应的语体。这才是忠实的真正含义。

通顺是指译文语言流畅易懂,符合译语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一般来讲,译文须用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文理通顺、结构合理、逻辑关系清晰,没有死译、硬译,没有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现象。但如属原作者匠心独运有意运用不规范的语言或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为了忠实,则不宜改为通顺流畅的译文语言。

忠实与通顺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 过分强调忠实难免影响通顺;片面追求通顺,形式上又难做到忠实。从这种意义上讲,忠实和通顺是对立的。忠实但不通顺,译文的可读性就差,则失去了忠实的意义。通顺而不忠实,则有悖于原作,也背离了翻译的基本原则,译文无异于改编。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这种对立中寻求统―。要做到真正的统一,必须适当处理两者的关系,根据不同情况,或照顾一方,或有所侧重,或两者兼顾互不偏废。此外,在注意使译文通顺流畅的同时,必须把原文的思想内容,以及风格、神韵尽可能忠实而准确地表达出来,否则就不成其为翻译了。

猜你喜欢

通顺等值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异步电动机等值负载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电网单点等值下等效谐波参数计算
基于戴维南等值模型的静稳极限在线监视
汉语国俗语义在维吾尔语中的等值再现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句子雨
英语填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