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研究*

2018-04-01祝辉

实事求是 2018年6期
关键词:欧亚经济带俄罗斯

祝辉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共同涵盖的国家地理上相邻、能源储量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地区发展前景广阔,且在任务与经济目标上都较为统一,在互联互通、能源合作、贸易领域、产能领域能够实现对接协作。中俄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意味着中国倡导共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基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正式启动对接合作。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背景分析

苏联解体以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社会结构、政治系统、文化领域面临深刻变革,需要迅速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欧亚联盟战略构想适时而出。该战略构想计划以1991年成立的独联体为基础,希望通过各国努力分步骤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构建。

1992年,哈萨克斯坦总统提出了欧亚联盟构思,然而没过多久,俄罗斯就凭借自身优势成为欧亚联盟进程的推动国。俄罗斯认为要实现欧亚联盟的宏伟目标必须做到:在经济上建立统一的联盟,维护所有成员国的利益、协同推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深入推进各方经济合作,对每个参与国的经济主权实时保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中,各主要经济体加强合作,既对促进平等有利,也可规避单个国家所产生的麻烦及问题。出于对该方面因素考量,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同欧亚联盟有关的倡议及文件。截止2014年,中亚合作组织、统一经济空间以及欧亚经济共同体等陆续成立。欧亚经济联盟①*本文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副校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学院副院长艾比·沙拉木主持的2017年度特别委托项目“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思想”(项目编号:2017WT002,课题组成员:黄璜、祝辉);2017年自治区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17AZD002);自治区天山英才计划第二期培养资助的阶段性成果。据《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欧亚经济联盟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并实施成员国内部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终极目标是建立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统一市场。于2015年1月1日生效,为欧亚联盟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基础。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是我国基于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上提出的创新模式,与区域经济合作相关。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区域内的各国有发展需求,欧亚大陆实现区域合作符合全球化发展潮流。从战略角度上来看,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都涵盖了欧亚大陆,两者之间有极为相似之处。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覆盖的区域有重合。

纵观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共同涵盖区域,中亚—里海—外高加索地区是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叠区,被称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把中亚比喻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的一部分。他认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在地缘政治上也是重要的,因为他们将控制一个必将出现的旨在更直接地链接欧亚大陆东西最富裕最勤劳的两端的运输网。”①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在这一区域的国家当中,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同为独联体国家。哈萨克斯坦同俄罗斯、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接壤,并与伊朗、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又相互接壤;中国新疆又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壤,②1991年由前苏联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进行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2005年8月,土库曼斯坦宣布退出独联体。2008年8月14日,格鲁吉亚宣布退出独联体;2009年8月18日正式退出。2014年3月,因为克里米亚独立入俄问题,乌克兰也正式启动退出程序。这些国家和地区地理相接、文化相似,经贸往来不断、区域合作程度不断加深。这些条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地缘基础。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经济目标的一致性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发文指出,要依托欧亚联盟连接欧洲和亚太。同时,从其所制定的俄白哈关税同盟到统一经济空间到欧亚经济联盟到欧亚联盟四步建设路线可以看出,欧亚联盟是分层递进的一个演变过程,第一步的重点是经济一体化,在此过程中要着力构建统一的经济空间,在欧亚区域内实现贸易自由,推动建立协调一致的交通服务市场和运输体系,致力于能源市场共同性,在此基础上实现欧亚地区的政治一体化。与此类似,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是建成共同的交通运输网实现东连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实现自由贸易,加快货物运输,扩大货币流通,以此加强各国政府间的交流,力促人文交流,从而最终实现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五通”目的。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上发展战略在国家互通互信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是相对统一的。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欧亚经济联盟共同任务的契合性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内在动力不断累积,即共同任务是如何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二者发展面临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共同环境,适应经济“新常态”、克服“新常态”是二者的共同任务。中国经济需要直面的“新常态”是经济增长速度由“高”转换为“中高”,经济发展模式由重“量”转换为“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压力。俄罗斯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新常态”是欧美联合打压俄罗斯生存空间、国际油价下跌、卢布购买力下降、经济缓慢增长以致停顿;就中亚国家而言,受油价持续走低和俄罗斯经济衰退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经济低速增长的“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中俄及中亚国家肩负的共同任务。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推进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过程中,中国、俄罗斯、中亚国家互有需求。俄罗斯及中亚国家油气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这些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托;中国强大的经济支撑有利于俄罗斯对结构进行调整以实现经济复苏;对于中亚国家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有助于增强本国经济实力。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国际驱动因素

从经济层面看,近些年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抬头,全球化的始发地美国和欧洲都出现了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新动向,如英国脱欧和美国“退群”。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全球化出现逆向性的发展情势,旧的国际秩序的消极后果日益凸显,整个世界面临越来越多的“发展赤宇”和“治理赤字”。中国和俄罗斯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逆全球化现象,也不得不考虑应对措施,而相互借力提升话语权是双方最现实的选择。

从地缘政治看,美国维护霸权的手段越来越激进,对中俄的战略遏制手段翻新。例如:其一,通过“制造危机”或者联合盟友,来牵制中国和俄罗斯的发展;其二,西方仍试图通过各种宣传机器,用“颜色革命”方式从内部瓦解对手。在这种态势下,俄罗斯加速“向东转”,而中国加快“向西走”,这是中俄两国经济对接的地缘政治动机。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前景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是共生状态,未来两者的推进和建设可以并行不悖,可以做到共荣发展,进而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可以共生存在

1879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笛拜瑞提出了“共生”概念,意思是“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此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借用了“共生”概念,并衍生出新的说法。全球共生系统理论是将共生系统理论放在全球角度来研究和构建的,其主要观点是指,全球一切事物都是共生在一个大系统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这种共生状态不仅存在于生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而且存在于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存在着创建共生关系的核心元素。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而言,其与欧亚经济联盟是两个共生主体,两者共同涵盖的区域油气资源丰富和合作空间广阔,这是构成共生关系的资源要素。此外,共同区域内尚已存在的协议和国际规则、国际法是共生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从制度安排和现实情况来看,两者也需要共生发展。一方面,欧亚经济联盟以俄罗斯为中心以及辐射东西两个方向。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方面来看,倡议是由中国发起,方向则是从东开始,向西推进。另一方面,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唯有相互合作,才能保证各自的存在,这是共生的实际需要。

(二)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并不相互排斥

俄罗斯希望欧亚经济联盟的一体化发展前景走得更远。普京当初提出欧亚联盟设想时,其政治期望比经济联盟的性质要高出许多。俄罗斯的学者及专家在欧亚经济联盟的政治发展方面并不避讳。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甚至坦言,假使欧亚经济联盟发展顺利,俄白联盟国家可能就不需要了。因此,考虑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俄罗斯对原苏联地区任何自己主导以外的政治和经济进程都持非常警惕的态度。

俄罗斯方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前景的担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会冲击到欧亚经济联盟进程和对实现欧亚一体化不利,尤其是担心中国对中亚地区进行经济渗透,削弱俄罗斯的传统影响力。其二,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会对俄罗斯部分基础设施的使用和运行前景造成竞争。从现实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俄罗斯的利益并不相互排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并不是为了实现一体化,并不要求沿途国家在参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项目中作出任何主权让渡。古丝绸之路是建立在实际需求基础之上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古丝绸之路精神内核,现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及贯穿国家之间的合作呈现出独立性与自主性。中俄两国的沟通机制能使双方很快消除误解,如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沟通渠道的建立、最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会见等。2015年初,欧亚经济联盟启动后,俄罗斯经济因西方经济制裁面临长期衰退,这使得俄罗斯开始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之时,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协作的联合声明》①《声明》指出,“双方将共同协商,努力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相对接,确保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双方将秉持透明、相互尊重、平等、各种一体化机制相互补充、向亚洲和欧洲各有关方开放等原则,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开展合作。”“在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多式联运等领域加强互联互通,实施基础设施共同开发项目,以扩大并优化区域生产网络。”“推动区域和全球多边合作,以实现和谐发展,扩大国际贸易,在全球贸易和投资管理方面形成并推广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规则与实践。”,确认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促进欧亚地区及全球平衡和谐发展。

(三)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能从对接走向共同繁荣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虽然是性质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启动和运行几乎发生在同一历史时刻,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贸易、金融和投资合作,得到沿途国家的一致欢迎。此外,各国都希望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计划的基本思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非常相似。吉尔吉斯斯坦虽然在2015年5月完成了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全部手续,②《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签署法案正式加入欧亚经济联盟》,http://world.people.oom.cn/n/2015/0521/。但是依然希望分享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成果。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战略研究院院长苏尔丹诺夫曾经在有关国际会议上就相关国家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建议,其中包括建立“中国—蒙古—俄罗斯”与“中国—中亚—西亚”两条经济合作走廊。此外,他还赞同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亚的互联互通能力。比如,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国与欧洲交通走廊的中转站,应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势,通过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与其余三个中亚国家及阿富汗进行连接,其一是乌兹别克斯坦;其二是哈萨克斯坦;其三则为塔吉克斯坦,可建立“比什凯克—吐尔尕特—喀什”和“奥什—伊尔克什坦—喀什”南、北两条陆路区域交通走廊。①《吉尔吉斯斯坦专家建议推动中亚区域交通运输走廊建设》,http://kg.mofcom.gov.cn/article/qyhz/201505/20150500970823.shrml。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的这些表态充分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一体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的差异和相同点相伴而生。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指二者之间的合作形式、合作目标(终极目标)、合作路径、合作主体不同;而两者之间所谓相同是指面对的问题、追求的目的、互利共赢的理念相同。经济上客观存在的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互补性是两者对接合作的最重要基础。

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召开的“强化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会议阐述了亚洲国家实现互联互通的意义。习近平主席指出,现阶段而言,国际金融危机依旧存在较深影响,且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速度有所降低。另外,新型产业革命及科技革命随之爆发,区域性自由贸易在安排方面愈多元化,改革创新及结构的优化开始成为世界主流。亚洲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只有携手进行新经济增长点的创建,才能够得到更好发展。就上文提及目标而言,是存在一定基础条件的,也就是互联互通。丝绸之路即为典范与经典案例,亚洲各国应当予以学习和借鉴。习近平主席提出该倡议时同时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目的就在于对欧洲及亚洲国家间紧密关系的构建,并实现发展空间上的拓张。

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的系列讲话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致蓝图进行了勾画,这同时也是我国及欧亚经济联盟合作的重要文件之一。

第一,亚洲国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点方向,将率先在这一区域实现互联互通;第二,经济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基础,在亚洲互联互通框架的构建上存在一定益处;第三,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创建而言,交通基础设施充当突破口角色,道路等同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的基石,以此为基础才能使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第四,建设融资平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抓手,这将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第五,人文交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纽带,我国支持不同宗教及多元化文明之间的对话,鼓励各国与各民族间的往来,甚至是合作关系的构建,从亚洲互联互通角度来看,上述人文交流主张属于社会文化根基。

放眼未来,为了将共同点和互补性变为现实合作,我们还需要做许多工作。首先,我们应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这个核心平台。就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来说,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俄罗斯三国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而白俄罗斯则是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国,这些国家与中国关系良好,务实合作项目多。利用上海合作组织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其作用,将为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充分重视中俄关于远东和西伯利亚开发与中国东北振兴方面的合作共识。目前这项共识还没有变为具体务实合作,没有形成合作规模。长远来看,如果远东开发和中国东北振兴方面能够携起手来,不仅可以解决两国地区和国家发展中的迫切问题,还可为俄罗斯远东基础设施如西伯利亚大铁路等项目提供较大的经济支持。最后,推动落实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助力。

当然,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目前共同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如,中亚的稳定和发展、大国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博弈、同“三股势力”作斗争、乌克兰危机导致的地缘政治出现不稳定状态、阿富汗的稳定问题等。以上问题皆属于欧亚经济联盟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当前面临的最大阻力。但是,中国秉承“互利共赢”理念的对接倡议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或缓解,能够使双方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走向共同繁荣。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领域及保障措施

外部环境及成员国自身复杂性是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共同面临的难题。为解决各自在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难,有效顺利地推动各自区域内的一体化进程,双方应在优势互补的产业和领域如互联互通、能源合作、贸易合作、产能合作等方面实现对接合作,以此实现互赢。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重点领域

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重要依托,也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的空间载体和重要基础。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的互联互通是“三位一体”“五大领域齐头并进”的相互信任与交互。“三位一体”的三位为:制度规章、人员沟通、基础设施。“五大领域”则为:民心、政策、贸易、资金、设施。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经济走廊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首推的互联互通建设项目,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都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项目对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而言,能够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联盟内部及成员国与联盟外部的物流条件,并加强成员国间空间联系,推动成员国家间快速实现一体化。当前,中俄已经启动了从莫斯科经哈萨克斯坦至北京的高铁线路设计工作,中吉乌铁路、中巴铁路已在紧密部署当中。放眼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将从现有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传统互联互通领域创建项目间进行携手合作,并拓展一些新兴领域如跨境电子商务的对接合作。

2.能源资源领域间的对接协作与发展。当前来说,中国能源供给对外有着较高依存度,尤其体现在矿产与石油等方面,且资源获取渠道单一。2018年4月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家能源局领导人表示,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8%。①http://finance.ifeng.com/a/20180409/16063530_0.shtml。当前,中国石油资源主要通过海路进入中国,铁矿石依赖于澳大利亚和巴西,石油依赖于中东,渠道过于单一。此外,中国与世界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不够深入,进口渠道不够多元,经贸合作不够广泛。就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间的协作来说,在中国和中亚五国以及俄罗斯间能源合作方面是存在一定益处的,可以考虑未来通过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在坚持丝路精神的原则下实现油气管道的互联互通,最终实现油气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②能源管道一体化以后,西伯利亚原油将有可能利用鄂木斯克经巴甫洛达尔到阿塔苏管道借道中哈石油管道输往中国。而哈萨克斯坦西部油田生产的原油,包括中国所开采的原油可全部输往俄罗斯或欧盟,中国所需可通过哈中东部地区油田以及其他的交换份额油来供给。

3.经济贸易领域对接协作与发展。我国与中亚五国、俄罗斯间贸易往来由来已久。中国从2010年起连续8年保持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地位,根据俄罗斯海关的统计数据,2017年,俄中贸易额为869.64亿美元,同比增长31.5%,其中,俄对华出口额为389.22亿美元,同比增长38.9%,俄从华进口额为480.42亿美元,同比增长26.1%,俄中贸易在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例从2016年的14.1%提高至14.9%,超过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总和(12.4%),更远超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德国(8.6%)。③http://finance.cnr.cn/txcj/20180608/t20180608_524262873.shtml。目前,中国已经是哈萨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与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塔吉克斯坦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二大投资来源国、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及土库曼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但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贸易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结构不合理、合作方式落后、便利化条件差等。如中国对俄及中亚的出口主要以服装、鞋帽、轻工业制品和机电产品为主,进口则以石油、天然气、矿产品等资源性产品为主;贸易方式上,中国与中亚的口岸经济、边境贸易仍然占较大比例。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在贸易领域的对接合作,应是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贸易合作提升档次的重要机会。其一,俄罗斯在破解西方制裁之策方面急切需要得到突破和发展,并以此缓解美国及欧盟等国对自身的经济围堵现象。俄罗斯与中国深化贸易领域的合作,将会促进贸易结构优化,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合作,对于俄罗斯减轻制裁效果、助力本国经济复苏机遇十分难得。另外,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间的协作形式,中亚国家可以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同中国加强合作,全面促进同中国的贸易转型,利用便利的地缘条件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从而为自身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4.产能领域的对接合作。产能过剩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委披露数据表明,我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只有八成,其中钢铁、水泥等这些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七成,光伏利用率不到六成,风机产能利用率不到七成。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很难通过国内的消费和基建投资解决过剩产能问题。而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一是有利于通过产业转移等方式消化一部分过剩产能,二是能够改善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落后的基础设施,为欧亚经济联盟发展经济助力。从现实情况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产能对接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已达成34项产能合作协议,总金额累计270亿美元,涵盖的领域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高铁、航天、造纸、水泥制造等产业是中国和俄罗斯重点合作领域,中俄双边贸易金额有望在2018年突破千亿美元。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保障措施

1.政治互信。政治互信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政治前提。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均已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这也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及欧亚经济联盟背景下,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商讨合作的机制平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中,各国应始终坚持政治互信,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不唯我独尊、强加于人,始终坚持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2.资金保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提出之后,2014年下半年中国分别宣布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根据《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中国因为出资50%成为最大的股东。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推进的系列配套方案之一,亚投行给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截至目前,共有86个国家成为亚投行成员国,欧亚经济联盟中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也加入其中。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讲到,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表示,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此外,支持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也于2014年9月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也正在筹备当中,上述举措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资金支持。

3.制度保障。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指出,建立在相互依存基础上的地区性协调机制符合各方共同利益。此外,两人还阐述了制度理论的重要价值。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正是制度的存在使得不同成员能够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其次,政府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也离不开制度的作用。此外,不同的国家在获取彼此之间的利益时也需要遵循制度的相关规定。对于这一名词的定义各国大致相同,彼此都认为这一制度的存在是促进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及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协作的联合声明》在战略层面上确定了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决心。该联合声明进一步明确了两大机制对接的原则,即“双方将秉持透明、相互尊重、平等、各种一体化机制相互补充、向亚洲和欧洲各有关方开放等原则,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开展合作”。①目前中俄之间已有多个对话机制和合作平台,只有上海合作组织被定位在区域合作上。普京曾明确表示,“建立上合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以及未来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是一个全新的且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方向。我相信,这些组织的活动能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欧亚经济委员会也与中国商务部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欧亚经济委员会关于启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伙伴协定的联合声明》,进一步明确了与欧亚经济联盟建立贸易便利化的制度性安排。同时,《声明》还强调未来双方将建立相关会晤机制及其他双边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二者对接合作的制度保障。俄罗斯媒体称,欧亚经济委员会及中国的代表已经就建立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事项开始谈判,但专家也表示,要实现自由贸易区的设想至少需要10年时间,使自贸区完全运行需要20年至30年时间。尽管步履维艰,但随着相关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前景可期。

猜你喜欢

欧亚经济带俄罗斯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欧亚篇)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欧亚裔混血族的曲折发声:解读戴安娜·张和《爱的边界》
欧亚经济联盟开始实施包装饮用水新规范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欧亚经济委员会通过涉及玩具等的系列技术规范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另辟蹊径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