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游原史话

2018-04-01刘佳林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宁2731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刘佳林(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宁 273100)

之所以称乐游原为古原,是因为自渭河南岸至终南山以北开阔的平原上,有许多道隆起于地面的土原,关中人习惯称这种地形为“原”(通“源”字)。在长安附近有许多著名的原,如:少陵原、白鹿原、细柳原、铜人原、咸阳原等。据传说乐游原曾是秦朝宫苑宜春苑的所在之处,秦二世就在此殒命。在西汉时期,汉宣帝曾在乐游原上修建“乐游苑”,故而称古原。《汉书·宣帝纪》说,神爵“三年春,起乐游苑。”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说,苑“在杜陵西北”。又引《关中记》说,“宣帝立庙于曲池之北,号乐游。案其处则今之所呼乐游庙者是也,其余基尚可识焉。盖本为苑,后因立庙乎?”而宋敏求 《长安志》 引 《关中记》 曰:“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名曰乐游庙,因葬为名,神爵三年春起。”这其中两段引用的《关中记》的原文,早已亡佚,不见于辑佚本中,这其中关于修建乐游苑在先还是修建乐游庙在先这个问题上显得有些混乱,根据《汉书》的记载,许皇后死于本末三年,而乐游苑营建于神爵三年,许皇后死在乐游苑营建之前,故而当先立乐游庙,而后修苑林,因庙而名故为乐游苑。

西汉时期的乐游原,还位于长安的城郊地区,而到了隋唐时期,因为长安城的迁移和扩建,将乐游原圈入了城郭之中,张礼的《游城南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述:“乐游原亦曰园,在曲江之北,即秦宜春苑也。汉宣帝起乐游庙,因以为名,在唐京城内”。乐游庙位于唐长安城升平坊。据宋代《长安志》卷八《唐京城》:升平坊“东北隅乐游庙”,乐游庙自汉至唐历经几百年的磨难,遗迹尚能辨认。“宣帝立庙曲江之北,即今升平坊内基址是也”。

唐武则天时期,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曾在乐游原上修建山庄,太平公主在原上大肆修建亭阁,奢华至极,曾为时人津津乐道,韩愈《游太平公主山庄》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写成:“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韩愈这首怀古诗通过写太平公主大肆修建亭台楼阁,以此来讥讽她的奢华和贪欲。后来太平公主因谋反的罪名而被杀,唐玄宗曾先后把这里赐给宁王、申王、岐王、薛王做住所,此时乐游原的性质仍旧是皇家园林。

乐游原虽然是皇家专属的游赏场所,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向其他的社会阶层开放,在太平公主入主乐游原时,就曾广设宴席,李峤曾作《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来记录当时的盛况;唐玄宗也喜欢在乐游原大宴群臣,他为此还曾专门作诗:《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诗云;撰日岩廊暇,需云宴乐初。万方朝玉帛,千品会簪裾。地入南山近,城分北斗余。池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帟幕看逾暗,歌钟听自虚。兴阑归骑转,还奏弼违书。当时作为臣子的崔述等人,也都作诗记录了当时的盛大场面:春日照长安,皇恩宠庶官。合钱承罢宴,赐帛复追欢。供帐凭高列,城池入迥宽。花催相国醉,鸟和乐人弹。北阙云中见,南山树杪看。乐游宜缔赏,舞咏惜将阑。(《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臣乐游园宴》)

除了皇帝赐宴之外,在重要的节日到来之时,乐游原也会向公众开放,允许世人登原游玩,清人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中有这样的记载:“乐游原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就此登赏拔楔。”正月晦日中和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是唐代从古代继承下来的三个重要的时令节日。在这些重要的节日朝廷要大宴百官,人们纷纷走到户外赏花踏青。《文苑英华》中也有记载提到“汉神爵中起乐游苑,在万年县南,亦名乐游原。唐长安中,太平公主置亭原上。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士女毕集。”杜甫曾有诗《乐游原歌》,自注曰:“晦日,贺兰杨长史宴醉中作。”由此可见中和节、上巳节、重阳节时,乐游原是长安城内居民的集中游览处。

现在作为地铁站名的地标青龙寺,虽然贵为佛门八宗之一密宗的祖庭,而其前身是隋文帝时期修建的灵感寺,唐武德四年寺废。据传说,龙朔二年城阳公主患病,苏州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佑得愈,公主奏请复立为观音寺。直至景云二年改名青龙寺。直至此时,青龙寺在长安城中的地位仍出于较低的一级中,并不能和慈恩寺、兴善寺、灵感寺等名寺相提并论。唐德宗时,兴善寺主持不空法师的弟子惠果到青龙寺任主持,讲授真言大法,青龙寺成为密总的重要的传播之地。传说密宗佛法有为人消灾祈福的神奇功效,惠果就曾多次为国举行消灾祈福法会,大历十年(公元776年)代宗生病,惠果依法加持痊愈,花阳公主生病代宗诏请惠果作法,三月便愈。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皇太子病重,惠果依法加持,二月痊愈。对于密宗僧人能为国为民消灾祈福,上自皇帝下至百姓深信不疑,因此青龙寺香火旺盛,游人如潮.尤其三月三日到乐游原踏青,去青龙寺拔楔祈福,已成为固定的节日形式。青龙寺还具有很高的国际文化交流地位,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家”中有六家曾在此修行。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到寺学习,惠果为他受金刚佛法灌顶,赠号“遍照金刚”。一年后,惠果圆寂,空海携惠果所赠法器、经典、佛像归国,在日本高野山金刚寺创日本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祖师,被誉为“弘法大师”,青龙寺也因此成为日本佛教密宗祖庭,盛名远播。这一盛事,也由诗词记载流传。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空海与青龙寺义操和尚告别归国时,有《留别青龙寺义操阇梨》云:“同法同门喜遇深,随空白雾忽归岑。一生一别难再见,非梦思中数数寻。”

此外,青龙寺还备受唐代文人墨客们的青睐。青龙寺受文士喜爱,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幽静雅致的自然人文景观密不可分。登高望远、感兴述怀是文人所好,建于乐游原之上的青龙寺便成为文士们的畅游之地,这实际上也是青龙寺借了乐游原的地势而取得人们的重视。王维《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并序》中的诗前小序,对青龙寺高远独特的景观有精到概括:“高原陆地,下映芙蓉之池;竹林果园,中秀菩提之树……太虚寥廓,南山为之端倪;皇州苍茫,渭水贯于天地。”而诗中的“坐看南陌骑,下听秦城鸡。眇眇孤烟起,芊芊远树齐。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等诗句,更具体地点明了青龙寺远望青山、五陵的地理优势,境界开阔且富有诗情画意。再如刘得仁的“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青龙寺僧院》)、“高视终南秀,西风度阁凉”等句(《秋晚与友人游青龙寺》)都写出了青龙寺的地理优势。朱庆余的《题青龙寺》一诗对寺内、寺周的景色都有形象描写:“寺好因岗势,登临值夕阳。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地,虫声在上方。最怜东面静,为近楚城墙。”整首诗把青龙寺的位置和地势之优、景色之佳、登临之美一一说尽。中唐诗人贾岛曾居于青龙寺,在他的《题青龙寺》一诗中,以“拟看青龙寺里月,待无一点夜云时”之诗句,表达了自己对青龙寺的向往与钟爱。

乐游原的存在,是唐代社会中自然景观与文人想象的结合物,人们在流动的过程中往复循环地观察自然,品味着人生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