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始社会不同地域彩陶纹样研究

2018-04-01金梦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110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马家窑半山彩陶

金梦(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110)

引 言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富有艺术性的美术作品,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原始绘画。它看来似乎象简单,技法稚拙,殊不知,它却是开创中华民族绵绵不断的绘画艺术的先声,为后世提供了一份最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彩陶丰富多样的彩陶纹饰,反映出它在当时已初步具有对比调和,均衡、对称等艺术特点,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与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先民淳朴、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彩陶之所以称作“彩陶”,就是由于陶器上的这些彩色纹样。彩陶制作的年代在大约距今3000年至5000年间。它们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最集中的地区是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彩陶大多是红色陶质的盆、瓶、盘、豆一类盛器,原始艺术家用一种刷笔,醮了黑色、白色以及红色画在器表上。彩陶纹有两大类,一类是抽象的图案,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昆虫一类的形象。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线条画得规整流畅,图案的组织讲究对称、匀衡、变化,疏密得体,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在甘肃省马家窑一带发现的被称之为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上,大都描绘着水波纹、旋转纹图案。这些图案匀称、流畅,十分精彩,看上去真有行云流水之感,使人觉得轻松活泼,平和而亲切。面对这些五千年前的历史遗存,我们很容易想象到历史中讲述的原始氏族社会的情景:男人耕作,狩猎,捕鱼,女人从事家务或采集。没有剥削,没有奴役,一幅平等和谐的社会景象。稍晚于此的半山类型和马场类型彩陶的纹饰则发生了变化,那些锯齿纹、四大圈纹以及蛙纹等显得大起大落,粗犷狞厉,甚至怪诞神秘。当时原始社会行将解体,社会发生变革,战乱、动荡等不安的情绪也在图案中流露出来。

一、彩陶分类与纹样特点

(一)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

半坡型彩陶最早可追朔到6000多年以前,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陶增多,其装饰花纹主要有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网纹、鱼纹、人面纹等,一般运用直线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鱼纹是最具代表性的动物装饰纹样,早期用较写实的单体鱼纹装饰,晚期多用抽象、概括、分割重新组合的手法,且多为复体鱼纹装饰。人面纹装饰也是半坡彩陶的主要特色之一,人脸嘴角两边各装饰一条鱼纹,旁边装饰鱼网纹样,寓人于鱼,反映了当时渔业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彩陶

庙底沟型彩陶距今约有5200多年,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分布也是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区域更广。其彩陶以黑彩为主,也有红彩,还出现了白色陶衣。庙底沟型彩陶装饰纹样与半坡型迥异,它以几何形为主,动物纹较少,二方连续的几何形纹样颇具特色。纹样题材丰富,如弧线三角纹、新月纹、花瓣纹、花蕾纹、回旋勾连纹、垂玄纹、网格纹等。图案中利用点、线、面的巧妙结合,构成带状图案,在器型上产生连续不断、循环往复、变化万千的艺术效果。我们现在提到的形式美法则在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人们在装饰中还巧妙地利用了两种颜色都能互为底色、并在对方底色中形成不同花纹的一种装饰方法。这就是今时在设计界也经常使用的色彩双关装饰手法。庙底沟彩陶装饰中色彩双关用到比较多,纹样中黑白关系形成阴阳相关、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彩陶

马家窑型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距今约4600多年,由庙底沟型发展分化而来。半坡型与庙底沟型彩陶多以敞口盆、钵为主,而马家窑型陶器则多是小口的壶、罐。其装饰多用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的组合,产生对比的效果,装饰花纹多用玄纹、波浪纹、同心圈纹、网格纹、点纹、旋涡纹等。马家窑型装饰大多都布满器体,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一大特点,配以外部的旋涡纹,产生流畅、旋动的感觉,是马家窑彩陶中最有代表性的杰作。罐的肩部描绘的那种千回百转的旋涡纹使我们仿佛看见当时黄河水流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壮观画面。彩陶的制作者从奔流不息的河水中获得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并给以物质的体现,变为艺术的形象,因此特别富有感染力。

马家窑型彩陶又一杰作是青海大通县孙家寨的舞蹈纹彩陶盆。盆中装饰有三组舞蹈人物,每组五人,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部有辫子,围成一圈,翩翩起舞。每组人物的两端以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还有倾斜的叶片纹装饰。我们透过这些抽象化的图案,可以想象出原始时期,虽然生产力低下,但是氏族社会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生产生活都很愉悦的社会状况。

(四)马家窑文化——半山型彩陶

半山型彩陶因最早发现于甘肃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距今约4100多年,其造型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器型腹部比马家窑型要下移,重心更稳定。它的图案装饰特点是红黑两色交替处理和锯齿纹的应用。还运用葫芦形纹纹样做面的装饰分割,使装饰面分成几个不同主题的装饰区域。这种将画面单独隔离出来进行装饰的手法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经常被用到。半山型彩陶的装饰还有一特点就是多效装饰图案的运用。所谓多效装饰指的是器皿上图案具有正视、俯视等多角度欣赏效果。正视侧面的平行玄纹,俯视则构成同心圆;正视的垂幛纹,俯视则成为放射状花纹;正视侧面是完整的二方连续图案,而俯视成了圆形适合纹样。这需要工匠在装饰前作出精心设计和充分考虑,既要设计出美观的装饰花纹,更要考虑多面结合的艺术构思,装饰花纹相措、重叠、间镶,形成富丽精巧的艺术风格。半山型彩陶无论从造型还是装饰上来说都是非常精美的。

(五)马家窑文化——马厂型彩陶

马厂型彩陶发现在青海乐都县马厂沿的新时期时代晚期的墓葬里,距今约3900多年.它是由半山型发展而来,但分布地区更向西发展。马厂型彩陶除沿用半山型装饰风格之外,也有新的发展。其装饰纹样由繁至简,直线的运用是马厂型彩陶的最大特点,纹饰布局灵活多变,用笔奔放流畅,渐渐失去了严谨的作风而流于草率,尤其是晚期,马厂型彩陶已走下坡路,装饰纹样有折线纹和回纹,而人型纹(又称蛙纹)最有特色。早期纹样有头、身体和四肢,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晚期则演变成为三角形折线纹,锯齿纹样变得又粗又钝而且不够流行。马厂型彩陶的艺术风格趋向于刚劲、简练,其装饰远不及半山型精致,图案也一反以前严谨、流畅、欢快、活跃的主题,而变得怪异、狰狞、庄重、肃穆,这也许和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逐渐向奴隶社会转变,各部落间的战争频繁,人们平静的生活状况被打破有很大的关系。马厂型彩陶的装饰风格已经和奴隶社会早期青铜器装饰的风格非常相似了。

二、彩陶纹饰的演变及原因

(一)色彩上的演变

陶器生产之初,原始人用手捏、片状物刮削、拍打器壁等方法加工陶胎,正是由于技术的限制,陶器上形成了一些既坚固了陶胎又起到美化作用的无彩印痕,这些印痕纹样成为陶器上最初的审美对象。后来,彩色陶器的出现,说明先民们的审美意识得到深化,开始有意识地将色彩运用到了陶器及其他物件上。

早在八千多年以前,山顶洞人就有在死者身上布撒红色的赤铁矿粉粒的行为。之后,先民们又将红色矿粉摸到自己身上,表明色彩在当时已有一些象征或装饰意味。再后,先民们又将颜色涂抹于陶器之上,从“着色于人”到“着色于物”,使颜色和物体同时产生了一定的功能。

彩陶上的颜色并不复杂,包括红、黑、白及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间色,如赭色、黄色等。彩陶所用颜色一直是中国人长期喜爱的色彩,我们恰好找到了中国人色彩审美心理的源头,它渗透着、凝结着中国人最初的色彩情感和审美心理。

(二)描绘内容的演变

1、动物纹

原始人在生存需要的驱使下,努力猎杀动物。在食物匮乏的大环境下,他们开始渴望一种超自然力——巫术。巫术是原始初民自然崇拜一种集中体现。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先民们开始将动物形象绘制于彩陶之上。原始彩陶上所描画的动物对象有:牛、马、鹿、鱼、蛙、鸟等等。动物纹最直观的审美感受是“羊大为美”,而动物纹样也是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原始社会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种族繁衍对他们来说是神秘而又紧迫的事情。先民们在对鱼和蛙的描摹中,体现着他们对生殖的崇拜。

2、植物纹

一般说来,狩猎民族以动物为装饰而不以植物为装饰,这是由社会生活所决定的。植物刚开始不仅不是美的,而且可能还是恐怖的,因为这些植物之中可能隐藏着凶狠的动物。后来原始农业的出现,为人类开辟了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因此人们的生活与植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根据有用程度,植物种子被最先描绘于彩陶之上。假如这种类型的装饰只能被称为功利的审美,那么到了花卉图案的出现,功利的审美又被提升为超功利的了。

3、装饰特点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

在新石器时代彩陶发展之初,其纹饰以对自然界中动物的模拟写实为主。而抽象的几何纹正是在这种对自然生物大量描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中的仿生纹大都遵循这一从具体写实到抽象表现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由于先民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又得益于绘制方法的进步。

抽象纹饰中,鱼纹最具代表性。关于人面鱼纹彩陶盆,学者们认为它与生育巫术有关,“人面纹代表正在分娩的婴儿头像,鱼则以产卵多、生殖快、生育力强象征生育和繁殖。”抽象纹饰充分体现了原始初民的抽象表现能力:他们把纷繁复杂的自然万物与其精神世界加以结合,充分体现了这些纹样的抽象美。

4、氏族社会变化对纹样的影响

彩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的马家窑文化经历了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过程,与此同时,男性的话语及意志也渗透到了彩陶文化中。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深刻地影响了彩陶纹饰的设计。比如从象征女性繁衍的蛙纹、葫芦纹变成象征男性生殖崇拜的折线纹,蛇纹等。

蛙纹是一种有代表性的动物纹样,蛙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子繁多。所以,蛙被原始先民用以象征女性怀胎的子宫。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彩陶纹饰中,以蛙纹形象象征女性生殖器官的现象比较普遍。

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中后期,男性的社会地位因为采矿等行业的出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必然要求足够的话语权,这也充分地表现在了彩陶纹饰上。半山时期的蛙纹肢体发达,没有明显的腹部,头部被强调成了一个大圆圈,这种蛙纹兼有蛙和男人的特点,是被人化了的,所以又称“神人纹”,象征着男性社会地位的强化。

三、小结

在原始艺术神秘而又极具魅力的领域中,彩陶艺术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其简洁流畅的造型、多姿多彩的纹样,向人们传递着原始先民赞美生命、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由彩陶纹图案所引发的联想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主观臆想,在历代图案和图画中,都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基调和时代的主要精神。

猜你喜欢

马家窑半山彩陶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夜读春秋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少华山石门半山度假酒店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