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经济视角下山地旅游村庄规划策略研究

2018-04-01沈中健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山地村庄旅游

沈中健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70002)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山地大国,广义的山地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及盆地,其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8%,且分布范围广泛。幅员辽阔、类型多样的山地造就了我国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山地特有的自然山水景观、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积淀厚重的人文景观是特色旅游开发的优厚条件,旅游型村庄是我国现有的山地村庄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对于产业基础较弱,特别是靠近风景名胜区的山地村庄,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乡村就业、发扬山地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一些景色优美、风貌突出的山地村庄迅速发展了旅游产业,成为众多游客观赏美景、体验生活、回忆“乡愁”的胜地。在山地村庄旅游发展的研究中,何雅婷以重庆近郊的村镇为例,从建筑、景观、基础设施等方面探讨了山地乡村适应旅游发展的改造策略;[1]吴丹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提出了旅游产业导向型村镇的规划策略、编制方法及管理机制等内容。[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升级,体验经济正逐渐成为当今重要的经济模式。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感受的一种经济模式。[3]体验经济通过营造特定的感知体验与心理认同,使消费者享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成为一种新的产品与服务模式。旅游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观光、娱乐等方面的体验,而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对乡村异于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因此,在山地村庄以开发旅游业为导向的规划与建设中,应把握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潮流,将体验经济引入村庄旅游业的开发与建设。在体验经济与旅游开发领域,皮平凡提出了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应结合文化产品与绿色产品,重视游客的个性化与情感需求,重视与游客的充分互动,形成体验主题,塑造品牌优势。[4]赵霞、姜秋爽阐述了体验经济环境下,休闲旅游产生的社会因素,阐述了其发展的人文化、生态化、体验化及产业化四类趋势。[5]

乡村旅游与一般旅游形式不同,在体验经济这一共同理念下,研究方向与重点略有不同,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孙艳红指出体验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属性,并从完整的体验模式、鲜明的体验主题、游客的个性化互动三个方面,论述了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6]程虹提出了基于乡村旅游体验规划的原则与思路,并以西柏坡讲里村为例,探讨了乡村旅游规划策略等内容;[7]侯艳艳提出了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的开发思路,以承德新杖子为例,提出了体验经济视角下旅游开发的保障策略;[8]刘昌福在台湾创意农业成功经验基础上,建构了重庆立体化的农旅综合体模式,并提出了创意农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方法。[9]

基于体验经济理念,山地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结合自身的环境优势,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体验服务。本研究以既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关注山地的地形地貌对于山地村庄旅游开发的影响,分析了山地村庄旅游发展的障碍,设计了体验经济视角下山地村庄旅游发展的思路,并提出实现发展旅游产业目标的山地村庄的规划建议。

二、山地村庄旅游发展的障碍分析

(一)生态安全破坏严重

发展山地旅游业,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的无序排放及游人环保意识薄弱等因素,均对山地的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水质恶化、物种减少、水土流失、景观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导致山地生态系统失衡、自然环境恶化,更破坏和减少了原有的山地旅游资源,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山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方面,因为山地的地形变化明显,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突出,孕灾环境复杂,山地村庄本身就面临着地震、泥石流、山崩等自然灾害威胁;另一方面,现有的村庄规划普遍缺乏对综合防灾的考虑,很多村庄没有系统的防灾减灾设施;受自然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村庄建设用地局促,建筑密度大,开放空间有限,且存在大量老旧建筑,容易坍塌,为居民留下了大量的灾害隐患。

(二)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目前的农村,单纯依靠传统农业生产并不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而随着我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人口转移导致城乡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动,尤其是贫困山地村庄,其地理、经济等方面不利条件导致城乡社会格局变化更明显,大量劳动力离开农村,极大削弱了农村的发展动力。此外,“空心村”、“人走屋空”等导致土地利用浪费与低效利用的现象严重,这给农村旅游开发造成了一定障碍与挑战。

受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支撑山地村庄旅游业发展的服务设施并不完善,服务水平有限,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饮食、住宿等与旅游相关的基本需求。村庄的旅游开发也没有科学合理地利用自身优势。一些村庄毗邻风景名胜区,但其经济发展却忽略了自身的区位优势。此外,诸多村庄旅游产业单一,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并没有综合发展与其相关的配套产业,导致了山地村庄的旅游产业发展丧失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三)乡土文化吸引力降低

文化是人类聚落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山地环境较为封闭,长久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当地的乡土文化,另一方面会将社会的主流文化引入当地,对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冲击。

全球化发展正迅速改变着原有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全球化是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致使传统文化趋于没落。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快速城镇化也对山地传统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极大冲击。村庄发展与建设套用一般模式的集中和典型表现是,山地村庄建设忽视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尺度、流线的经营,忽视山地地形、环境、景观特色的营造,造成传统山地村庄空间格局的异质性突变,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人文内涵、传统习俗也趋于湮灭。此外,在山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利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商业气息过重、遗产维护方法不当、新建筑对历史遗存的破坏等,这些都加剧了对山地传统乡村的破坏。

以上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山地村庄的地域人文景观的凋敝与丧失,地域文化活力的下降,旅游体验的个性化不足,减少了乡村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进而阻碍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体验经济视角下山地村庄旅游发展思路

山地村庄应充分借鉴体验经济开发模式,并结合山地地形地貌及村庄的实际情况来落实旅游开发。一般来说,山地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地理环境复杂,开发旅游的成本较大,可选择的旅游产品及旅游开发模式不多。因此,旅游开发应量力而行,综合考虑旅游开发的财政支出,同时注重村庄的生态环境及生态安全,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开发与规划建设。

首先,发展山地旅游产业应明确自身在地域、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山地村庄的旅游资源主要来自于山地优良的自然风光,而村庄的环境将直接决定旅游体验的优劣,因此,山地村庄的旅游产业必须解决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以最小的环境冲击换取最大的生态效能。

其次,发展山地旅游产业应充分挖掘山地的自然及人文特色。地域特色是产生独特的旅游体验的基础,独特的山地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是山地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特别的,传承文化、延续乡愁符合当前时代发展主题。因此,山地旅游开发应深度挖掘山地地区的地域特色,强化旅游的体验对象。

第三,发展山地旅游产业应注重产业体系的综合协调发展。产业综合协同发展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村庄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山地旅游开发应重视相关产业的相互联系,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农业、餐饮业、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性、生态性、适宜性的统一。

四、山地旅游村庄的规划策略

(一)基于环境优化的环境整治与改良

优越的环境是营造宜人、安全的旅游体验的重要基础。村庄的环境整治包含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整治要以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为原则,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进行生态修复,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数农村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及垃圾,特别是人、畜的粪便,严重破坏村容村貌,村庄规划应建立并完善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分类收集及处理系统,将垃圾、污水收集系统与沼气利用相结合,改变原有的以燃烧煤炭、秸秆为主的能源利用模式。通过堆肥处理,将粪便、餐厨垃圾转化为农业生产的肥料。

人工环境整治以延续乡村特色、保障生态安全为出发点。在保留原有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对于年久失修的老旧建筑、桥梁进行修整和改造,以减少和消除安全隐患。并在改造时注重降低建筑密度,预留一定的开放空间,防止灾害发生时因建筑坍塌而堵塞疏散、救援通道。结合村庄的桥头、村口、街巷,设计一定的公共交往与活动空间,可利用山地的高差变化,提高空间的趣味性。

(二)基于彰显地域特色的山地风貌营造

山地风貌是指在山地地域本土的自然条件、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聚落空间形态、审美及建筑的特征,它们给山地村庄带来丰富的地域内涵,也传达着场所固有的文化性格与表情。[10]此地异于彼地、此时异于彼时的环境差异性,孕育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山地聚落景观的特色之美,更是产生难忘的旅游体验的重要动力。

传统的山地村庄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建筑层层叠落,顺应地势逐层升高,[11]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景观风貌。因此,规划应注重整合,将山川、水体等自然地貌融入村庄的空间布局,使得建筑群体及开放空间的组织充分结合地势、地貌,实现建筑的尺度、方向自由变化,形成建筑群体错落相叠的山地建筑群景观;同时,注重对山地独特的视觉体验的营造,顺应山地地势,合理组织道路、街巷,形成基于独特风貌体验的视觉通廊。不同高度的开放空间,如公园、广场、院落等形成空间渗透,丰富游客的视觉体验;建筑单体应注重挖掘传统地域建筑的风貌特色及典型元素、符号,可借鉴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方法,模仿乡土建筑的空间形态,选用体现当地特色的地方材料及装饰手法,塑造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提升

山地村庄的旅游开发要结合其他配套产业,综合发展。因此,山地村庄的旅游开发要建立在一个完善、综合的产业结构之上。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支持村民经营“农家乐”模式,积极吸引村民入股旅游开发公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等。[12]旅游开发充分结合水果、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规划种植、养殖、畜牧、纺织等农业生产活动的体验场所供游人游玩,建设乡村集市供游客体验“赶集”的乐趣,同时有利于村民销售农副产品,利用旅游带动乡村农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倡导和发展具有生态保护优势的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山地的乡村文化是当地的人文过程与自然过程在时空耦合中相互适应所积淀的精神财富,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并且对实现山地村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产业的开发需要挖掘、营造其地域文化特色,塑造地域文化品牌,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生态的、充满活力的文化资源。并充分利用自然风景优势,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综合提升旅游体验的新鲜感与差异性。建造民宿打造真实的乡村特色生活体验,利用地形优势开展攀登、探险、狩猎、蹦极等特色旅游项目,组织展示当地传统习俗、民间工艺、宗教文化的特色活动等。这些旅游体验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就能沐浴传统乡土文化的熏陶,既传播了乡土文化,同时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四)基于“平灾结合”的用地布局与防灾手段

从延续乡土文化的角度来看,山地村庄的风貌是山地传统乡土文化和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年来文化积淀的物质体现,也是乡村聚落建设和发展的记忆。基于延续和传承山地村落传统文化的需要,村庄的用地与防灾布局都不应改变原有的村落尺度及空间格局,使村庄建设与长期发展能够延续地域文脉。

无论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还是为了营造山地村落的地域特征,村庄的建设都应充分结合地形,因地制宜,随形就势,避免和减少对自然地形地貌的破坏。村庄的选址与建设应避开容易发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各类灾害的威胁地区,通过人工手段与之隔离。综合考虑高程、坡度、坡向、交通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对建设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优先选择高程较高、坚实平坦且开阔的场地进行建设,减少灾害的发生几率和损失。村庄的街巷、公共活动场地等开放空间是展现村庄地域特色的重要场所,应考虑“平灾结合”,村庄的道路、街巷组织应在满足日常生活、对外联系的基础上,兼顾体验旅游风光的需求,并在灾害发生时作为应急疏散和抢险救援的通道。针对村庄广场、学校操场、停车场、公共绿地等开阔的场地,在设计时考虑作为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避难场地。

五、结语

体验经济理念为山地村庄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山地乡村旅游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体验服务,提高自身竞争力与吸引力。山地村庄必须科学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安全,形成自身的体验主题,并注重延续村庄自身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塑造特色体验,同时统筹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生态宜居、产业繁荣的山地村庄。

猜你喜欢

山地村庄旅游
山地草甸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旅游
村庄在哪里
村庄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