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界定,打破专业与业余的壁垒

2018-03-31宋瑛芮

琴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央音乐学院手风琴音乐

宋瑛芮

曹晓青 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党总支书记兼系副主任。我国第一位荣获重大国际手风琴大赛第一名的手风琴演奏家。2017年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国家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成员。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先后分别在美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士、芬兰、丹麦、塞尔维亚等国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担任评委和举行大师班讲学活动,受到各界高度评价。

自幼学习手风琴,1979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师从著名教育家王域平、王树生、朱经白和李安福。1984年进入天津音乐学院学习,1987年获得全国手风琴比赛一等奖,1988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作为国家文化部派往欧洲学习的第一位手风琴专业留学生,于1992年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资助,赴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深造,师从国际著名手风琴专家莫泽尔教授。2001年作为第一位荣膺殊荣的华人取得德国音乐学院演奏专业的最高学位“独奏大师文凭”(欧洲音乐学院器乐表演专业的最高学位)。1997年6月在德国巴登举行的德国第7届手风琴大奖赛中,以精湛的技艺和杰出的音乐表现力荣获第一名。同年10月在意大利“第22届卡斯特尔费达多国际手风琴独奏家比赛”中,荣获第一,为全球华人争光。

2000~2004任教于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2001年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客座教授,2004年3月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建手风琴专业(本科)。在教学工作中,以严格细腻、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积极投身、勇于尝试的艺术实践精神赢得了学院领导肯定和业内广泛赞誉。短短13年时间内,共举办手风琴相关各类音乐会500余场(次),极大程度提高了中央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学生的演奏能力和音乐素养。所教学生在国际手风琴顶尖比赛和国内重大比赛中摘金夺银,共获得106项第一名和210项重要名次,其中有51项属我国选手在国际大赛上首次获奖,受到国际手风琴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数次获得比赛组委会优秀指导教师奖,为我国手风琴事业专业化发展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说起手风琴,现如今被视为小众化的乐器,但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却有一段永不磨灭的情怀。就如最近热映的电影《芳华》中,总会出现手风琴,它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手风琴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群众中普及度最高的乐器。新中国成立后,几代手风琴人不断为该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在今天又有一批批手风琴新秀不断涌现出来,书写手风琴事业未来的蓝图。曹晓青教授,被业内公认为是当代手风琴的中流砥柱。他继承了老一辈手风琴人的光荣和使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拓,为中国手风琴向国际化发展求索。今天讲述的就是曹晓青老师和手风琴的故事。

从热爱开始的音乐启蒙

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的办公室,阳光穿过宽大的窗户,几台手风琴和书桌上堆积成山的乐谱,让人一眼就能识别这是一间手风琴教室。这是曹老师的办公室,采访就从这开始。

曹晓青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手风琴最盛行的年代。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手风琴也积累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教学基础。然而,与钢琴、小提琴等在国内发展较快的乐器相比,手风琴的发展的确有些先天不足,甚至是被视为一种业余乐器。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手风琴艺术的发展一直停留在大众和军旅艺术层面,学术化的国际性交流只是近十几年才进入中国,也导致了很多人对手风琴艺术的误解。尽管如此,还是有一批批热衷于手风琴事业的人士不断投身到这项事业中,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不断拓展着中国手风琴艺术之路,比如在军旅艺术团中就涌现出了很多手风琴艺术家、教育家,他们成为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军旅手风琴艺术的蓬勃发展直接推动了手风琴在群众艺术中的发展,当时一批批社会青年受到感染,掀起了一股席卷全国的手风琴狂潮。曹晓青的学琴之旅就是在这股浪潮中起航的。

“我学手风琴就是被我叔叔带动的。我出生在天津,5岁时就开始跟着我叔叔学拉手风琴。他当时是一位热衷音乐的青年,为了学习手风琴,他自己花钱去学习班学习。在学习班学完后,他回家再教我一遍,我就這样接触到了手风琴。后来,叔叔把我带到学习班给大家演练,让大家帮忙听听,久而久之,我成了那个成人班里最小的编外学员,大家都很喜欢我,我也特别愿意跟他们‘混在一起。由于学习条件所限,我启蒙的时候并不正规,几乎都是靠模仿老师进行学习,没有单独的技巧训练。在那个年代,学琴的人群主要是成人,孩子几乎没有。所以,你看现在全国各大公园和舞台,拉琴的那些上岁数的人都是当年那些爱好文艺的青年。尽管学习条件有限,但幸运的是,我从小就接触到了天津音乐学院的王域平、王树生老师,他们精彩的演奏让我越来越喜欢手风琴。跟随这些大人们一起学琴,也让我知道了什么叫热爱音乐。父母看到我在演奏上进步很快,就给我买了一台适合我的小琴,方便我练琴。回头看看,虽然我的音乐启蒙之路并不正规,但这份特殊的学琴经历给我打下了热爱音乐的基础,在音乐世界寻找快乐的感觉。后来,电台经常播放一些手风琴曲子,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我就不断地听广播,听完了自己练,比如那时候最有名的《牧民歌唱毛主席》等手风琴曲我都是按照这个方法学习的。大家对于手风琴的痴迷程度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那时候谁买了一台鹦鹉牌四排簧的手风琴,那绝对是土豪,会让人羡慕好一阵。我认为我对手风琴的喜欢是发自内心的,期待自己能演奏出更为动听的音乐,以至于后来我进入音乐学院之后,为了追求音乐对于技术训练的不习惯,甚至抵触纯粹的技术训练。”曹老师笑着回忆。

业余和专业的那道门槛

曹晓青是中央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的创建者,他的教学代表着国内手风琴专业的标准,然而谈起他的启蒙经历多少让人有些诧异。原来,他是从一位纯粹的业余琴童慢慢地走上专业之路的,有着从最初抵触纯粹的技术训练到找到技术与音乐的平衡,从历史的角度去寻求中国手风琴发展的方向,甚至在他的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阶段还经历了一段音乐和技术的思想挣扎。

曹老师说:“我启蒙的时候是学简谱的,但是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后就要学习五线谱,就要学习很多音乐理论,专业的制约会让我损失对音乐天然的感受,当时我自己就特别纠结。我一直在想这个好还是不好,我觉得是有好有坏。因为专业的门槛和要求会把一些真热爱音乐的人卡在了门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支撑,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认知是无法深入到内部结构之中的。特别是技巧、乐理等知识的学习,对于专业学生来说是极为关键的。在附中学习的经历,让我理解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和同学们的相处,也让我对专业学习的看法有了潜移默化的转变。虽然我们的专业不同,但是大家都在练习自己的专业,相互影响。尽管专业上有差异,但是要求都是相似的。”

从1979年进入附中学习到 1984年附中毕业,在这6年的时间里,曹晓青苦练技术。同时,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曹晓青的眼界得到极大的开拓。此时的中国,涌现出了一批批手风琴新秀,特别是国外的演奏家让国人眼前一亮,诸如手风琴演奏家御喜美江等到中国交流都给国内的手风琴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国内长期闭塞的文化氛围。也就在那时,国外的演奏和留学资讯不断地冲击着国内。

走出国门,寻找手风琴的道路

从曹晓青的叙述中,能清晰地了解到他的学习经历还是比较顺利的。1988年他大学毕业后,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3年后他又幸运地得到了公派德国留学的机会,踏上了留学之路,师从著名手风琴家莫泽尔。那年他已经27岁了,而这一走就是十多年。如果说能在那个年代得到留学机会是幸运的,那么能坚持10年海外漂泊靠的绝不是幸运。曹老师说:“我就是想出去看看国际手风琴到底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开拓眼界对当时的我来说太重要了。”

在德国留学期间,曹晓青致力于国内外的手风琴交流。在他的带动下,国内的手风琴学术交流大门悄然打开。1997年,曹晓青在德国获得国际手风琴比赛大奖。2001年,他获得了汉诺威的最高文凭。学业上的成功,使他得到校方和教授的器重,于2001~2004年在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任教。从个人发展来讲,曹晓青无疑是成功的,通过努力学习和拼搏,在欧洲争取了一席之地,而此时最让他牵挂的还是国内的手风琴发展。他心中总有一个遗憾,国内缺乏手风琴专业化教学,以致不能与国际同类专业接轨。在中國最高音乐学府建立手风琴专业,一直是埋在他心里的一颗种子。

回国建立手风琴专业

都说心想事成,曹晓青在中央音乐学院建立手风琴专业有其幸运的因素,但这与他的坚持和对事业的坚定之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1998年,曹晓青曾经到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过个人音乐会,那时学院还是没有建立手风琴专业。他说道:“手风琴专业的建立,离不开时任院长王次炤。王老师在了解我的学习背景和经历后提议,希望我能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建立手风琴专业。能在中央音乐学院建立手风琴专业一直是我的个人梦想,但建立一个专业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毕竟中央音乐学院其他专业的标准摆在那里,手风琴要拿出一个与中央音乐学院匹配的标准和教学成绩,这才是最困难的。如果说建立手风琴专业是喜悦的,那这种喜悦也只是瞬间的,以至于我现在一直没有减少对工作的热情,总有一种紧迫感。”

2004年,曹晓青和另外几位海归人才,比如朱亦兵、薛伟、柴亮等被引进中央音乐学院。这些人才的加入,迅速地起了化学反应。而曹晓青面对的困难是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一切都要自己开创。要在国内开创和建立手风琴专业教学和学术体系,要面对很多舆论与阻力,甚至会招致一些非议和误解。不管是什么,曹晓青并不希望把自己定位于象牙塔里的“高、精、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培养的是打破专业和业余壁垒的手风琴人才,不论这些学生未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但一定是全面、有极强的可塑性的。从他培养出来不同类型的学生就能反映出他的多样化教学。

专业与业余并不对立

采访中,曹晓青一直强调这样的的观点:要在手风琴的圈子里淡化业余与专业,不要把自己定位于只能教专业手风琴的老师。

2017年底,(北京)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这届手风琴艺术盛会邀请到了国内外许多知名的手风琴演奏家、艺术家、活动家,尤其是华沙肖邦音乐学院院长、手风琴家Klaudiusz Baran与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的合作,堪称是本次艺术节最有意义的一次合作,奠定了本次艺术节国际化交流的基调。而艺术节还吸引了全国各地少年宫、活动中心和各个艺术院校的手风琴教师,大家在这里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国内手风琴目前的状况及将来发展的方向。

曹晓青认为,这次艺术节越来越淡化专业和普及的界定,这是有助于手风琴发展的好现象。现在专业和普及更趋向一体化。如今,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少年宫手风琴教师拥有海外留学背景,比如,北京市少年宫手风琴教师丰雪就是手风琴演奏家谢苗诺夫的高材生。她留学回国后就应聘到北京市少年宫做老师,其实凭借她的水平在音乐学院教学也是够的。她们拉近了业余与专业领域之间的距离,也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小学音乐老师是专业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这种情况在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说明当代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现象也说明高端和普及正在融合,在一线城市中表现最为明显。

“我很不希望把自己仅仅定位于只能教专业的学生。其实我培养出的学生发展方向是各不相同的。比如许笑男,他目前在学校任教,他的教学是朝着学术化的方向;许可卿的演奏既有流行又有古典,已经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田佳男在爵士音乐上有自己的想法,已经有苗头了;还有我的学生姜波龙,他目前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现在正在给学生开展手风琴室内乐课程,我最近一直在给他寻找这方面资料和乐谱。一个真正好的老师,要能做好普及,流行的、专业的都能懂,几方面融为一体。我不太希望看到这种情况:专业演奏去找某位老师,而流行演奏又得去找另一位老师,我觉得这样的定位并不合适,定位也是一种局限。我假如把自己的教学定位于专注学术、国际大赛的话,我不可能让我的学生能有如此丰富的演奏风格。”曹晓青说。

为了解决专业人才的贯通问题,曹晓青又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设了手风琴专业,解决了手风琴人才的衔接问题,提高了生源的质量。

对于手风琴专业人才的培养,曹晓青给出了肯定的观点。“我必须还要站在学院的高度思考手风琴专业教育的重点。作为双一流艺术大学,在培养学生时一定是全面且拔尖的,所以我的学生能演奏出各种类型的作品,而不是为了迎合什么口味,只教什么风格。社会需求是培养人才的标准,社会需求是全方位的,所以人才的培养同样是全方位的,甚至还要有自我创业的能力,要把人才培养到国外去。目前国内的专业音乐学院几乎都有了手风琴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立说明专业人才的蓬发展。这些院校的老师也大都是‘海归派,未来中国手风琴的专业教育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

寄语琴童

通过学习音乐,学习手风琴,能让孩子找到更理想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中央音乐学院手风琴音乐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中央音乐学院2020年新年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走近音乐的世界》系列之三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告诉你 艺术让人学会感受幸福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