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作好美丽云南文章

2018-03-31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云南省云南美丽

文 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在2018年5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体系涵盖文化、制度、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和全过程,是一个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内在体系,共同构成新时代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全局性、根本性对策体系和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治理的新时代。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这是云南省立足自身实际和发展未来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不仅是云南实现绿色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内在要求,而且对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全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展现出云南高度的行动自觉和时代担当。

把云南建成中国最美丽省份的基础良好优势突出

云南省自然资源丰富、环境质量较好、环境容量较大、生态文化厚重、区位优势独特,具有建成中国最美丽省份的良好条件和优势。多年来,云南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为云南建成中国最美丽省份奠定了良好基础,美丽云南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云南省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到“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再到目前的“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虽然表述不同,但是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生态优势、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战略目标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不断深化。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云南省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九大高原湖泊为主的水污染综合防治,节能减排,森林云南建设,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等一系列重大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加快生态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近二十年来,云南省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三大产业产值占全省GDP的比例由2005年的 18.9∶41.7∶39.4调整到 2016年的 14.8∶39.0∶46.2。2013年,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已经成为云南的名片,产业结构不断向轻型化、生态化发展。

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云南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先行先试。2006年建立了我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经过多年探索,云南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改革成效明显。目前,全省河长制全面铺开,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监管执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水污染防治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制度保障。

城乡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和所有区域,不仅包括城市美,也包括乡村美。云南省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作为重要内容,自2006年以来,通过创建“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文明县(市、区)”“生态文明州市”等工程,全力推进城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全省16个州市、120个县开展了生态创建工作,累计建成2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市)、1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州市、21个省级生态文明县,615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29个省级生态文明村。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云南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各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了保护自然、关爱自然的习俗,拥有非常厚重的生态文化,这些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为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共识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各族人民生态意识不断强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意识深入人心,截至2017年底,全省建成各类绿色学校3128所、绿色社区530家、环境教育基地70个,绿色发展共识正在基本形成。

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作好美丽云南建设文章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云南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和提升。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3%,森林面积由2005年的1501.5万公顷提高到2016年的2273.6万公顷,居全国第二位;活力木蓄积量由2005年的15.48亿立方米提高到2016年的19.13亿立方米;水环境进一步改善,水质达标率由“十五”期间的70.6~83.8%之间提高到2016年的88.7%;九湖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滇池、杞麓湖水质甩掉了劣五类的帽子。各州市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达98.3%,是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省份之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还需要巩固,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资源型、原料型、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贫困面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突出;不少领域环境污染严重,水污染、土壤污染、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敏感,而人民群众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上升,因此,美丽云南建设任重道远。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是一场包括思维观念、发展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制度建设等在内的深刻变革,是云南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重要遵循与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绘就美丽云南建设新篇章。

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筑牢美丽云南建设的思想基础。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美丽云南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哺育了人类,要加强保护和弘扬云南丰富的民族生态文化,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纳入学校常规教育体系之中,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使公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并自觉从生产生活细节做起,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办公、绿色饮食,将保护生态环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夯实美丽云南建设的产业基础。美丽云南建设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云南省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10位,其中的生态保护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5位,但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分别位居第25位和28位,反映出云南虽然环境质量较好,但经济社会发展的“粗放式”特征明显,资源环境利用效率低下。建设美丽云南,必须彻底改变以环境资源大量消耗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加快构建低碳绿色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一是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产业生态化绿色化改造。二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构建以绿色化、高新化、智能化为主要目标的新兴生态产业体系。三是加快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体系建设,将环境容量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国民经济中,建立健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价格机制,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强化美丽云南建设的责任担当。目标责任体系是美丽云南建设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要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形成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的“大环保”工作格局。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为将云南建成中国最美丽省份形成广泛合力。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美丽云南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要加强源头防控、过程管控和末端治理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耕地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形成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系统化地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思路和办法等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中通盘考虑和谋划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生态安全体系,筑牢美丽云南建设的风险防控基础。生态安全体系是美丽云南建设的底线,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水、大气、土壤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通过国土空间管制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等,强化大江大河源头、重点流域上游、重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加大水土流失地区、石漠化等生态脆弱地区的修复和保护,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大自然,确保将人类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让大自然休养生息,确保实现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能源安全。

猜你喜欢

云南省云南美丽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们创造美丽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