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旦大学揭示大气污染化学机制

2018-03-31钟华雯

上海化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二甲胺王琳硫酸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琳和他的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并证实了上海大气中的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现象,揭示了大气新粒子形成的化学机制,为我国制定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在此之前,污染城市大气中的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的化学与物理机制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对于这一发现,王琳给出了一个比喻:“这相当于我们从133倍于地球人口数的气体分子中找出了最关键的那两个——硫酸分子和二甲胺分子,它们碰到一起,就可能发生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了。”

在大众观念中,工厂和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PM2.5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这只是“一次排放”。还会时常发生着的还有颗粒物的“二次形成”。“二次形成”不仅会增加颗粒物的重量,更会形成新的大气新粒子,让大气中的颗粒物变得更重、更多。

利用国际上最新发展的纳米颗粒物粒径放大技术,王琳团队测得了上海城市大气中1~700 nm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浓度,获得了大气新粒子的形成速率和成长速率,并应用大气常压界面-飞行时间质谱和硝酸根试剂离子化学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测量了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期间大气中性和带电分子团簇的化学组分。

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气体硫酸分子和一个二甲胺分子随机碰撞,通过氢键形成稳定的分子簇,分子簇通过与其他硫酸分子、二甲胺分子或其他硫酸-二甲胺团簇的碰撞继续生长;形成一定尺寸以后,其他物种加入这个过程,并最终形成大气新粒子。研究还首次在外场观测中发现并证实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机制可以用于解释我国典型城市大气中的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

未来,该项目团队在现有的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化学机制框架下,进一步明确我国城市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中的前体物主控因素,理解城市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与雾霾形成的关系,助力国家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控措施。

猜你喜欢

二甲胺王琳硫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废水中的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胺
离子色谱法测定盐酸二甲双胍药物中二甲胺的含量
烟嘧磺隆中间体废水中二甲胺的分析提取研究①
新型油井堵水用原油乳化剂的研究与应用
硫酸渣直接还原熔分制备珠铁
2019年硫酸行业运行情况
2018磷复肥硫酸大数据发布
王琳等
硫酸很重要特点要知道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