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八大山人晚年临习作品看其对王羲之书法的阐释

2018-03-30方丹

东方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继承王羲之

摘要:八大山人晚年书法风格日臻成熟,在其《临兴福寺半截碑》、《临河叙》等作品中能够看到他对于王羲之书法乃至魏晋风度的理解和表达,本文通过运笔、结字、章法等方面详细分析他的书法实践。

关键词:八大山人;王羲之;临河叙;继承;发展

八大山人(1626----1705),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宗室后裔,生于江西南昌,原名朱统銮、朱耷,号个山,晚年在60岁前后才自号八大山人,他的书法怪伟,画法雄奇,书画兼修,相互促进,大器晚成,开创了风格独具的“八大体”,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书家中于右任、弘一法师、谢无量、周昌谷、朱以撒等人均从他的书法世界中汲取养分。

八大山人的书法所学甚多,早年主要受到欧阳询(如《传綮写生》)、董其昌(如《题夏雯看竹图》)、黄庭坚(如《刘伶酒德颂》)等书家影响,取法广泛,博涉晋唐法帖,擅长篆、隶、草、行、楷各体。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这样点评道:“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书法,则脱胎换骨于魏晋矣。”晚年八大山人的书法逐步摆脱诸多书家的束缚,力追晋人风味,在笔法、结体、章法布局等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改造,回归晋人书法风韵,在笔情墨趣中蕴以禅道,以独到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自有的风格。

晚年临帖作品中《临兴福寺半截碑》、《临河叙》是八大山人对王羲之书法具有代表性的解构,极具特色。他并没有以作品的原貌展现,而是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王字的神采,表现出极强的自我风格意识。这些临作对于八大山人晚年书法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临兴福寺半截碑》作于康熙三十八年乙卯年(1699),八大山人时年七十四岁。据八大山人研究专家王方宇统计,自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年)至康熙庚辰(1700年)八年内,款署八大山人的《临河叙》所见共十九件,可以确定为真迹的为十二件。如此数量的内容重复的作品在八大山人作品中可谓仅有,且创作时间如此集中,同时又处于八大山人晚年书法风格形成期,对于我们研究八大山人对于王羲之书法的继承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以下,我们将从笔法、结体、章法布局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篆隶运笔,极简风韵

八大山人晚年以篆籀笔法入行草,不同于王羲之《兰亭序》或是集王字作品《兴福寺半截碑》中按锋直引、铦锐方硬的运笔方式,而是更接近王羲之早期行书,如《姨母帖》,其线条圆厚沉实,字形拙朴,横张之势较为醒目。《临兴福寺半截碑》、《临河叙》等作品中没有明显的、大幅度的提按,没有行草书中常见的牵丝映带,线条圆厚有力,点画形态厚重,隐没锋芒,转折处以圆转代替棱角分明的方折,强调线条内部运动的复杂性。在创作过程中,八大山人使用折了笔锋的“秃笔”,运笔迅疾,多呈弧势,具有高古浑朴的美感。吴昌硕曾经这样评说:“八大山人用墨苍润,笔如金刚杵,神化奇变,不可仿佛。”王方宇在《八大山人的书法》中谈到,八大山人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从有棱角一触即发的方笔出锋,改成圆润藏锋,提顿收敛,雄强而又婉约,浑朴多姿,参合篆书笔意的笔法,有立体感的中锋笔画。

二、计白当黑,神构空间

八大山人在临习中具有创造性地对空间结构进行了大胆变化,通过位移、变形、夸张、倚侧等方式打破原先方正、严整的结构,结构造型变得富于变化,充满奇趣。在他六十八岁所作《书法山水册》之八的题识上有一句“以示书法兼之画法”,这一点在结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与原作相比较可以发现,在《临兴福寺半截碑》、《临河叙》等作品中,他有意识地将字形变化与惯例相左,然而,基于他高深的造型修养,在字形移位后反而得到了令人意外的变形之美。周昌谷先生致陈清狂信札中谈到八大山人晚年的作品:“也是王字的一种变种,只是我以为他是将画意结合进去了,再加用笔不同。”

八大结字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对比,善用留白。凭借绘画的构图经验,他在书法中融入画法,凭借对空间布白的特殊敏感性,把字内空白集中到字的某一个部位,造成大块面的白,与实写的笔画做出对比,形成空白虚灵空远的视觉效果。

三、多样形式,各具神采

现存《临河叙》形式多样,有卷册类小品、大幅立轴、扇面、册页等多种尺幅,每件都有风格上的差异,与王羲之《定武兰亭》等作品相较,八大山人运用不同的章法布局表达自己的审美趣味。其中,书于丁丑(1697年)的《临河叙》立轴高202.5厘米,宽75厘米,可谓巨制,能够较为明显地体现他独到的章法空间感。整篇运用错落式的结字方式,不求行与列的分明,减弱了线条粗细对比,整篇作品朴拙中充满空灵、雅逸的神采。小品《临河叙》中往往没有拉长的笔画,而在立轴作品中,将“带”“序”等字拉长,结合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留白调整整体节奏的变化。

八大山人晚年无论书法创作还是待人接物,都有明显的魏晋遗风,在作品临习中,不像中年臨习各家书法那样追求形似而是重在对王羲之书法意境的体会。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生命意识自觉的时代,王羲之书法风格风流多样,《临河叙》文本受玄学思想的影响,提倡生命的独立,追求自由萧散的生活,作为晚明遗民,八大山人的情绪、思想、人生乃至于哲学,都表现在他的艺术之中,他对于王羲之乃至晋人风韵的理解远不止于其表面的笔法技巧,而是书法本质的文化涵养,他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自己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对王羲之书法新的解读,对后世的书法临习、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八大山人书法集》[Z].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

[2]《八大山人研究》[M].朱良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刘涛.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刘恒.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5]《八大山人书法与绘画作品中空间特征的比较研究》.邱振中.《八大山人全集》(第五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方丹(1990.6—),女,汉族,籍贯:陕西榆林人,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书法学,研究方向:中国书法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继承王羲之
王羲之送字
图说书法(179)
大书法家王羲之
八大山人:我很惨,但我有胜算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