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阳古民居的空间布局及装饰艺术形态研究

2018-03-30叶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4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

叶军

摘 要:建于晚清时期的东阳下石塘德润堂是东阳清嘉庆咸丰年间民居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东阳仅存的一幢厅堂一个村的孤例,更是东阳古建筑发展多样化和东阳古建筑传承的重要实例。本文通过对其建筑空间布局以及装饰艺术形态的深入探析,从其建筑布局、设计思想、结构技术以及构造形式、装饰形态等多个层面总结东阳古民居建筑体系的艺术特色及营造特点,进而探索对其保护和传承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晚清时期;东阳古民居;空间布局;装饰艺术形态

东阳民居起源、发展、成熟于浙江省中部的东阳,故名。其发端于秦汉,成熟于唐末,鼎盛于明清。它是东阳本土的住宅形式,而且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不仅是东阳人民不断适应地域资源、气候条件以及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更是体现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生存理念、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的重要载体,凝结着东阳人民的生存智慧。对东阳古民居的研究,有助于东阳传统地域文化的提炼及发展,也为东阳古民居的保护及修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建于晚清时期的东阳下石塘德润堂是东阳清嘉庆咸丰年间民居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东阳仅存的一幢厅堂一个村的孤例,更是东阳古建筑发展多样化和东阳古建筑传承的重要实例。本文以东阳下石塘德润堂建筑为个案,从其建筑布局、设计思想、结构技术、构造形式及装饰形态等多个层面的剖析,以及从文化和建筑的角度,总结东阳古民居建筑体系的空间布局及装饰艺术形态特点,进而探索对其保护和传承的实践价值。

1 东阳古民居的建筑布局

1.1 选址讲究,主次分明

东阳古民居建筑位置的选定,讲究审“势”观“气”。一般选择依山傍水,避风向阳之地,依据地形地势布置。东阳地区多丘陵,因此古民居往往按山坡地势及河道流向来布置。另外古民居选址往往讲究建筑风水,以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佳。建筑群正前方往往是池塘或溪流,后面是山坡。德润堂,为清中晚期建筑。其建筑朝向东南,前后三进,由照壁、门楼、前厅、后堂和两侧厢楼及左右重厢组成,呈棋盘式格局布置。门楼正前设照壁。整个建筑背靠山地,东南有池塘一口。住宅门户重重,大小庭院,安排有序。其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东阳民居选址和布局的特点。

东阳人氏族观念浓厚,一般村落都是同族同宗,以宗祠为向心,四周布置住宅,并按房系群落分片而居。

1.2 空间布局形式对称,平面规整

东阳古民居平面格局式样丰富,特点鲜明,充分体现了其空间布局的因地制宜和灵活性。在具体布局上,空间形态的具体表现往往以竖向和横向两个轴线方向组织发展,其建筑的布局、结构、技艺等都有内在的规则。其中“一明两暗”平面空间序列作为基本形式,其功能空间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建筑整体的均衡关系。其次,单幢的空间布局形式也充满多样性,有“一”字形、“∟”字形、“︻”字形等。再者,东阳古民居在单幢布局的典型建筑形式是“十三间”和“二十四间”,其格局通常较为宽大,空间组织严密,可以解决人丁兴旺的家庭居住问题。

德润堂位于东阳市六石街道枫树下村下石塘。总占地面积3509平方米,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整个建筑群有门楼、厅堂、厢房、耳房等大大小小房屋79间,均分布在构成棋盘形状的5条纵轴和3条横轴线上。整体建筑以前厅为中心进行建筑布局,门楼、前厅和后堂前后三进。门楼五开间,比一般的厅堂多出两间,前厅、后堂为与门楼面宽一致,在其两侧各添建一间耳房,形成了门楼与前厅相对,共用一天井,二十六间头围成的四合院前院和十五间头三合院后院。前厅后堂各三开间,配有左右耳房二间,两侧厢楼各十三间二弄,左右翼以重厢跨院各十九间二弄,人字坡顶,共七十九间、六个大天井、九个小天井,天井雨水均向前从东南角排出。后期为扩展居民生活空间,后裔在中路主体建筑两侧添建了重厢跨院,平面布局纵向横向衍变组合,使德润堂平面呈棋盘式布置,从而在东阳清中晚期民居建筑中极具代表性,对研究东阳明清住宅的平面空间关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同时,德润堂单幢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充分反映出明清时期东阳“以人为本”的使用思想,把人的主体性作为重点突出,和环境融合,这是东阳古民居单幢布局的核心思想所在。

2 东阳古民居空间布局的设计思想

2.1 整体建筑布局的思想,反映了宗族与村落的重叠

东阳人氏族观念浓厚,一般村落都是同族同宗,以宗祠为向心,四周布置住宅,并按房系群落分片而居。宗族观念对东阳人的生活方式、建筑形态都有根本性的影响。据史载,清嘉庆年间,石塘村王永清楼兰夫妇买田竖屋,建造了德润堂前后三进,并分居于此。旧时下石塘全村王氏一姓村民共同生活在德润堂一幢宅子厅堂中,集祭祀、聚会、娱乐、吉庆、起居、生产等功能于一体,并逐步形成一幢厅堂一个村的建筑格局。德润堂建筑的基本布局是一种典型的封建家族聚居模式的缩影,详尽地体现了明清东阳古民居空间布局的整体建筑思想。东阳古民居空间形态的发展,在传承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同时,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这主要与宗族的繁衍相关。可以说,强烈的族群宗族意识和快速的族群繁衍是建筑形态出现变异、家族成员不断突破原有生存空间、历经家庭—家族—宗族聚居的变化,使东阳古民居呈现相当活跃的现象。

2.2 整体建筑布局的思想,体现了防火防水的设计意义

在人类设计发展的历程中,功能其实始终是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的。明清时期东阳古民居的整体设计始终坚持“满足人们功能需求”的第一准则,针对浙中地区平地村庄建筑密度大,民居建筑和装饰多以砖木结果的楼居式建筑,以及江南多雨水、洪灾时常发生的情况,整体建筑布局中的防火防水尤为重要。所以,防火防水功能的设定,在一定意义上对明清东阳古民居的规划和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正是这些作用最后形成了浙中古民居的风格和特色。

德润堂以前厅为中心建筑布局,门楼、前厅和后堂前后三进,防火分区划分为前四进后五进两大块。主体建筑与重厢火巷分隔,反映了当时居民朴素的防火意识。从前厅到后院,走廊的尽头都有双扇石拱门,一共12个,是防火的安全出口。其整个建筑布局的设置,也充分体现了建筑设计中防火间距的基本要求,这在古民居的布置中是一项不小的成就。同时,德润堂建筑屋顶设有马头墙及硬山,该设计既美观又大方,更有防火的功能,在发生火灾时可阻挡火势的蔓延。坡屋面有利于排水,适应浙中地区多雨的气候环境。屋面的瓦片叠放形式可以通畅地将雨水排放出去,并且在有小漏时可轻移瓦片达到防漏的目的。立瓦脊中瓦片一方面起压栋的作用,同时可作为翻漏时的瓦片储备。其次,德润堂建筑的整体布局以走廊将全部房屋连接在一起,住户即使雨天也可不走一步湿地。6个大天井,9个小天井,天井雨水均向前從东南角排出。整栋建筑只有一个排水口,但至今不曾堵塞,完整水系至今可用。足见德润堂建筑的设计功能之强大。

2.3 单幢建筑的布局,呈现空间设计的美感

东阳古民居的建筑空间,一般分为室内空间、露天空间和介于二者间的“灰”空间,有些单个建筑综合运用了这三种空间类型,并以一定的秩序加以组织,在建筑内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室内空间与中国传统木架体系建筑一样以“间”为基本单元进行分隔和组合,具有标准化和灵活性的特点。露天空间多种多样,但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一般就有主庭院侧庭院以及起采光、通风作用的小天井。

下石塘德润堂建筑天井外围一周石板作框,框内鹅卵石铺就,明沟立石以加固天井外围石板与厅堂厢房的阶沿陡板石。前院天井当中铺回纹石板,前厅前设一对旗杆石。既适应浙中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又将建筑中“日照充沛、通风良好、土地利用率极佳”的设计充分运用。下石塘德润堂建筑门楼采用五開间,面宽19米,进深9.45米。前厅德润堂:三开间,面宽分别为4、4.6、4米,进深12.6米。后堂:三开间,面宽如前厅,进深为9.6米。厢楼:左右厢楼各十三间二弄。前院八间一弄,以墙体分为露明三间、南暗两间与北暗三间一弄。后院五间一弄,中以墙体分为露明三间与暗二间一弄。通过德润堂建筑的空间布局,我们可以发现,浙中明清时期的居住文化气息具有共性,但展示的整体艺术确却是其他古民居不可比拟的,体现了明清东阳古民居那种向心秩序和邻里观念,反映了东阳古民居的建造者从平淡中求得乐趣,把人的生活当做建筑设计的中心,在等级观念中寻求生活艺术,充满和谐优雅情趣。

3 东阳古民居的结构技术及其构造形式

东阳古民居的单体结构大致分为基础和墙体、木构架、屋顶三部分。

3.1 基础和墙体

下石塘德润堂建筑的基础采用人工开挖基槽,清理平整基槽后,手工摆放块石基础,根据石料形状大小进行摆放,石与石之间紧密排放,大石之间的空隙用小石填充。基础内外侧面平整度较高。其墙体大多采用无眠空斗清砖墙,选用清砖为砌筑材料,在中空部分填充碎砖、泥土。从使用功能上来分析,在留存的古民居中墙体主要起围护作用,而不是承重作用,所以可以采用无眠空斗墙的砌筑方式,另外填入碎砖、泥土可以改善墙体的热工性能。

3.2 古民居的木构架

明清东阳古民居主要采用插梁式构架,屋架往往由柱、梁、檩等构件组成,柱分为檐柱、金柱、瓜柱、中柱,柱下为稳柱底石,梁的两端插入柱身,梁上承瓜柱,瓜柱间插梁,梁上再承柱,柱端承接檩,以插接榫连成一体,柱上端承接檩插梁式构架条。整个木构架承重系柱梁多层相互支撑,相互牵制,连成一体,具有较好的整体稳定性,故有“墙倒屋不倒”的说法。

下石塘德润堂因规模宏大,建筑有四百六十多根柱子,当地俗称“千柱落地”。其建筑门楼前后檐柱用覆盆磉石,瓜楞柱础。明缝抬梁四柱七檩抬梁前后廊,次缝五柱七檩前后廊穿斗式构架,梢缝五柱八檩穿斗式构架。当中三间底层敞厅,前金柱里各安装4扇屏风门分割里外空间。左右梢间为封闭式大房,八字墙朝南敞开,前檐墙封护。前厅彻上露明造,用材硕大,有侧脚。明间两缝十檩前轩后两双步,抬梁式用五柱,边缝穿斗式构架用六柱。梁上施雕花隔架科,进深方向置雕花倒挂龙形状的虾背梁(似劄牵)及插翼,与横向拱相交。前金枋上明间施2攒,次间施1攒工字拱平身科;明间后上金枋、次间后下金枋各施2攒雕花工字拱平身科。后廊后檐柱、明缝后下金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易木为砖,后檐檩易木为水泥。前厅两侧各添有1间耳房,面宽3.3米,进深6.6米,与厢楼相连,前金里居中安装2扇雕花五抹头格扇门,两侧上为方窗,下为板壁。后有小院,院墙墙身设漏窗,与后院相望。后堂为六柱八檩穿斗式,前廊有腰檐,楼上草架。前檐柱明缝施雄狮子牛腿,与前厅雌狮牛腿相呼应,边缝施人物牛腿,上置琴枋和雕花斗拱承托挑檐檩。前廊月梁上立擎檐柱承上檐前檐檩,擎檐柱之间置承椽枋承下檐屋面。擎檐柱与前檐柱之间部位施倒挂龙状的虾背梁,铺鹤胫轩椽,而擎檐柱与前金柱之间部位施雕花天花。明次间天花均分为三樘,硬壳子作框,明间当中一樘硬壳子框内置三个圆形木雕构件,两侧各置一个圆形木雕构件,次间三樘硬壳子框内各饰一个圆形木雕构件。前廊挑檐檩、前檐檩、楼栅底均饰花草雕花,做工精致。厢楼以墙体分为露明三间、南暗两间与北暗三间一弄,五柱七檩穿斗式,前檐锁壳牛腿出檐,上置琴枋和雕花斗拱承托挑檐檩,高檐落水。出面前檐柱用覆盆磉石,瓜楞柱础,前廊及露明中央间斜方格纹三合土地面。山墙前廊南首尽头设石门框,上施砖檐门罩。后院为五柱七檩穿斗式,前廊有腰檐,楼层草架。前檐柱出锁壳纹牛腿,上置琴枋和雕花斗拱承下檐挑檐檩。

下石塘德润堂建筑的结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明清东阳古民居的插梁式构架的合理性:一是通过梁插入柱的构造形式将屋架连成一个整体,增加了屋架的稳定性;二是檩安放在柱上端,与梁没有承接关系,因此梁的位置设置更加灵活;三是插梁式构架中,瓜柱不落地,增加了柱的间距,减少了室内柱子的阻挡,更有利于室内空间的利用与布置。

3.3 屋顶

东阳古民居屋面一般采用硬山式屋顶,即采用两坡、硬山、平脊的形式。硬山山墙常采用屏风式,也就是俗称的马头墙。下石塘德润堂建筑的山墙顶部高过屋脊,山墙两边成阶梯式降低,呈三段阶梯布置。屋面设置成坡形,上盖瓦片,瓦片张张相叠,高处瓦片叠放在上。屋脊为立瓦脊,即用瓦片斜立而成。马头墙及硬山的设计,不仅美观大方,体现江浙民居特色,而且有防火的功能,在发生火灾时可阻挡火势的蔓延。屋面瓦片的叠放形式也在另一程度上保证了排水的顺畅。立瓦脊中的瓦片一方面起压栋的作用,同时也可作为翻漏时的瓦片储备。德润堂建筑的构造无处不体现了东阳民居的建筑特色及智慧。

4 东阳古民居的装饰形态及其艺术文化

梁思成说:“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从下石塘德润堂建筑的装饰形态来看,其同样反映了当地民众的思想与当地的文化传承。

东阳是木雕之乡,建于晚晴时期的德润堂的木雕装饰已经非常成熟。从门楼到后堂,其建筑采用了大量的东阳木雕装饰,门窗格扇、牛腿、天花、梁垫、斗拱、轩廊等采用了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镂空雕、圆雕等技法,纹饰多样、工艺精湛,有较高的技艺水平,为清嘉庆时期木雕艺术的时代风格明显。门楼有回字纹格扇门,虽然没有人物、花鸟等主题装饰,但纹案样式也颇为别致。檐柱上的雕刻主题是戏曲人物,矮柱之间安装月梁状枋木。正对着照壁这一侧门罩上,还可看见石墙浮雕和镂空砖雕。前厅三开间,人字坡顶,前上金枋前悬“德润堂”匾额,左右各配耳房一间,两侧马头山墙封护。下碱石雕刻麒麟、蝙蝠、仙鹤、猴等纹样。檐柱上方的双狮戏球、牛腿上的灵鹿衔芝无不惟妙惟肖,前厅前廊上部结构众多细节图案多到令人眼花缭乱,梁枋、雀替、斗拱、栏板、撑拱都雕刻着不同的纹案,每根檐柱上都有一件鬼斧神工的木雕作品。写意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雕刻得玲珑剔透、错落有致。龙、麒麟、狮子、鹿、象等各种瑞兽几乎都能在这里被找到。水波纹、祥云纹、绣球纹、如意纹、回字纹等各种纹案种类装饰均可见于建筑各处。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镂空雕、圆雕等丰富的雕刻技法被运用得炉火纯青。院墙上有漏窗性雕花砖,上面的墙绘至今仍可见色彩的变化。三开间的后堂面宽如前厅,为重檐穿斗式结构。虽然木雕面积不如前厅大,但后堂的梁、柱、门、窗、天花板雕刻得更为精细。尤其是各种雕花图案的槅扇窗,花格玲珑剔透,中间的木雕构建也工艺精湛。后厅底层前廊左右都有青石框门洞,与耳房前廊及厢廊相通。这两扇青石框门洞上也有精致的浮雕图案围绕在“谦益履恭”“种德锄经”阳雕篆体字四周。相比之下,后院、厢楼、重厢的装饰简单而古朴,但木雕、石雕、砖雕、墙绘也遍布其间,仍能感受到工匠营造之匠心,更体现东阳民从崇尚自然、锄经种德、创新图强的文化精神。

另外,在一般的古厅堂里,牛腿上的狮子是前雄后雌、雄狮在东的,有点男尊女卑的意思。但在润德堂里恰恰相反,同一厅堂均为同性,且前雌后雄。据说,这和润德堂的由来有关。据记载,石塘村王永清、楼兰夫妇买田竖屋,于清嘉庆年间建造了德润堂前后三进,其后裔在咸丰九年(1859)建造了东西重厢,润德堂的修建跨度长达38年。王家后裔至今都能脱口而出楼兰太婆的名字,提及的频率甚至比太公王永清更多。其实,王家在嘉庆年间并非大富大贵的人家,而是靠做豆腐起家,之所以能发家致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楼兰太婆的持家有道。也有人说,德润堂的建造者其实是楼兰太婆。据说当初竖屋之时,楼兰太婆特别能干,也善待工匠,工匠为表示对她的尊敬,故把雌兽放在前厅。这也反映了当时尊重女性的文化因子。楼兰太婆80岁做寿时,当时官至内阁学士的东阳籍官员李品芳前来贺寿,留下的两幅对联至今仍悬挂在德润堂前厅。德润堂的天井里,至今保存着当年太婆做豆腐用的石质压板。

下石塘德润堂的木雕装饰题材广泛,雕刻精细,同时采用了磨砖、石雕、墙绘、砖雕等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虽然称不上精品,但每一个装饰图案仍然都具有不同的寓意,反映着建造者以及当下的文化及寓意。其表现手法通过运用象形、借代、会意、隐喻、谐音等形式,从动物、植物、花卉、人物、故事、神话、书画中广泛选取题材,体现着屋主人的真实想法与写照,体现了晚晴时期东阳建筑的营造水平,是东阳木雕装饰与传统民居结合的典型案例。

5 小结

东阳古民居的发展和变迁经历了发明、积累、传播和调适的演进过程,这一演进过程是社会对民居建筑体系进行适应性遴选的结果,在下石塘德润堂建筑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改变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东阳古民居建筑体系的生存空间、发展路径、传承形式和价值诉求。由此,深入挖掘下石塘德润堂的艺术价值将极大的促进传统建筑的保护及传承。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王仲奋.东阳传统民居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名城,2009(06).

[3]拉普普.住屋形势与文化[M].台北:境与象出版社,1979.

[4]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丁俊清.浙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王仲奋.东方住宅明珠——浙江东阳民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

[7]洪铁城.经典卢宅[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8]潘勤.家园精神之创造——东阳民居文化初探[J].浙江师范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04).

[9]陆琦.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内涵[J].华中建筑,1998(02).

[10]司丽霞.北宋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5.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地区弱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及路径选择
基于多元理念的产业园区
湖南省区域增长极布局研究
京津冀城市中心地体系结构分形研究
成都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问题研究
基于空间布局的“网格化”配网规划方法的应用研究
饲料加工业集聚与玉米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协调分析
沈阳故宫的营建与空间布局特色分析
自然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