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电视节目跨文化传播的SWOT分析
——以《国家宝藏》为例

2018-03-29张馨文原松梅

传播与版权 2018年4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宝藏类节目

张馨文 原松梅

“跨文化传播”是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曼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提出的,该词指“处于不同文化圈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组织甚至国家之间在意识形态、制度、文化方面的沟通与交流”[1]。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互联网、电视等大众媒介不断普及,跨文化传播冲破了时空的限制,“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处于整个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之中的文化,现在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2],跨文化传播为文化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而电视节目面向的传播对象广泛,是实现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其中文化类节目作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为塑造我国的文化形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近年来优秀的文化节目层出不穷,例如2017年最受关注的《国家宝藏》,九大国家级博物馆携27件国宝,以故宫600周年特展为契机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奇妙夜”,与观众一同探索国之重器的前世今生。这样的节目不断刷新着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掀起一阵阵的中华文化热,成为一股综艺清流。中华民族的文化香火绵延不断,成为中国人共有的文化宝藏,理应受到重视和弘扬。习近平主席也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创新”的发展方向,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可以说文化类节目的发展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文化类节目能在跨文化传播中独树一帜,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好评,主要在于其本身的原创性、新颖性与文化性。下面将运用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分析法,通过对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内部条件以及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文化类电视节目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路径。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跨文化传播的优势(Strengths)

(一)文化根基深厚,资源丰富

顾名思义,文化类节目的核心自然在“文化”。纵向来看,中华文化千百年来迭代绵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正如《国家宝藏》的开场词所道,“五千年的文明,延续着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告诉我们从何而来;五千年的文明,创造每一件文物都是文化,时代的印记告诉我们,将走向何处。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一笔无尽的财富。横向上,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各个地方在中华文化大框架下还保留着诸多地方特色,比如方言、节庆祭祀等,地方特色浓郁,文化多元,资源丰富,创新立足点众多。这些文化类节目立足于传统文化,从内容、主题上横向纵向深挖,多层次多角度变现,将传统文化作为节目的主题和素材,内容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国家宝藏》着眼于博物馆领域,梳理历史故事,用现代元素演绎前世传奇,展现文物承载的文化与精神。

(二)群众基础深厚

大众媒介面对的对象广泛,人民大众不仅是电视节目的收视基础,也成为社会舆论的主阵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发展文化事业首先要考虑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重塑节目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使节目所蕴含的人文追求与时下观众的文化需求相结合”[4]。《国家宝藏》邀请了众多家喻户晓的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引出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这些幽默诙谐、充满现代感的台词也成为历史与大众沟通的桥梁。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跨文化传播的劣势(Weakness)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显著

一直以来西方文化思维是直线型,而东方文化孕育出的思维方式更为复杂,导致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文化类节目在跨文化传播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被选择和接受的问题。文化类节目在国内播出受到关注,它唤起了国人部分文化记忆,生活在中华文化这样的大环境下自然对节目里相关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仅需具有基础的文化常识就能懂得节目设置的情感高潮点,可以接住节目里抛出的“梗”,也更易于和节目传递的内容产生共鸣。然而,这种文化与思维上的差异,以及在宗教、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下形成的语境使文化类节目中一些涉及传统文化的词难以准确翻译,即使翻译出来,其他语境下的观众也很难与该文化类节目在文化传播与情感交流上找到共鸣。

(二)国内缺乏原创力,电视节目同质化严重

近几年国内很受关注的综艺节目如《极限挑战》《奔跑吧》大多都是舶来品,国内制作团队或引进版权或直接模仿抄袭进行本土化改造制作成新的节目,在节目环节设置甚至剪辑风格上几乎全部复制国外节目,鲜有原创。为了收视率而追赶潮流,一款节目的火爆往往引来成批的节目模仿,很多文化类节目都采用“知识竞技+专家点评”的模式,比赛形式也多是背诵、书写,节目类型同质化、单一化问题严重;并且国家对电视节目制作把关严,为不触碰边界,节目制作只求稳不求新,电视制作领域风气浮躁,越发缺乏创新力度。《国家宝藏》一时间受到广泛关注,其他频道的综艺节目也开始以戏说历史为题材,历史、文物一时间成为流行的标牌;前些年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一时间相似题材占据各大卫视频道,跟风严重,观众审美疲劳,节目也缺乏传播的文化价值。

(三)中华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处于劣势文化

通常认为在政治、经济上强势的一方所处的文化环境是强势文化,当强势文化是以强势的姿态对外传播时,不管被认可、接受的程度如何,都会扩散传播,甚至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强烈冲击着相对较弱的一方。虽然我国经济实力雄厚,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但在跨文化传播中却处于劣势。国内近几年流行拜金主义,社会环境过度娱乐化,形成畸形的受众狂欢奇观。多元的文化也不断冲击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认知。文化类节目近几年虽异军突起成为一股综艺清流,但并未成为主要潮流,只起到令人眼前一亮的作用。

三、文化类电视节目跨文化传播的机会(Opportunities)

(一)国家政策扶持文化产业,鼓励优秀传统文化复兴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以《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于2017年制订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文件提出了“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5]等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6]。跨文化传播的力度和传播塑造的影响力是文化软实力强弱的一种体现,跨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文化类节目作为一种软文化输出,它的产生是必然的。

(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传播契机

在互联网发展浪潮下,新媒体为电视节目向外传播提供了多种传播手段和形式,而且传播速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利用新媒体“碎片化”“社交化”的特点使多样的节目内容在网络社群中传播,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提升了节目的社会价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例如央视频道成为B站的“up主”,在B站这样年轻人的聚集地播出《国家宝藏》的精彩片段,借助碎片化阅读的特点,以“超链接”的形式广泛传播,受到大众欢迎;《朗读者》节目的特别策划——13位西南联大老校友朗读《告全国同胞书》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得到了年轻人的集体致敬,既宣传了节目也传播了文化。

(三)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平稳发展,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话语权。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注意着中国,汉语热就是中华文化在国外广受重视和欢迎的很好体现。中国成为机会的聚集地,了解中华文化也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趋势带动下,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也获得了良好的机遇,这里也就包括了一系列类似《国家宝藏》的优质文化类节目的传播。

四、文化类电视节目跨文化传播受到的威胁(Threats)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

社会的开放伴随着文化交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越发频繁。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的各种流行文化例如韩流、欧美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是一场主流文化在话语权上的争夺。青年一代从小在互联网和教育环境下受来自欧美、日韩流行文化的影响较深,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和深入了解,欧美、日韩文化传播起步早,中华传统文化想突破包围圈需要付出“精心”的努力。

(二)西方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形象的认知偏颇

一直以来受政治和文化差异的影响,西方普遍对中国文化认知肤浅,对中国形象的认识有失偏颇,带有歧视挑衅的意味。西方对中国文化里的复杂内涵难以准确理解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阻力。《国家宝藏》里的一些历史典故和用词,现在也难以被国人准确理解,更不用说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了。

(三)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后劲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重视,电视节目制作对原创的呼吁和需求越来越多,媒体人也在积极地、多角度地探求对传统文化的形式创新。《国家宝藏》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中国诗词大会》以诗会友,重温耳熟能详的中华诗词;《见字如面》朗读古人书信,以文字传递家国情怀。这些节目内容各有侧重,令人耳目一新,但大多集中在诗词等文字领域,形式上多是背诵、朗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有的模仿国外节目模式,只不过替换内容为传统文化,不伦不类;有的过于追求娱乐大众,不讲求传统文化的细节真实;一段时间里同质化节目大量产生,之后便销声匿迹,观众审美疲劳,内容重复缺乏新意。有些节目例如《百家讲坛》这类节目对观众的要求有一定的基础门槛,并非完全适合所有不同背景下的大众,这样的节目在跨文化传播当中也同样会遇到如何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与节目产生共鸣互动的问题。

五、结语

开放的社会环境必然会有跨文化传播交流。传统媒体以电视行业为例,为响应国家号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付出诸多努力且成果颇多,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近年来推出的文化类节目精品不断,但目前仍不占据电视节目的主流,文化类节目在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更是任重道远。因此,如前所述,文化类电视节目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为:

首先,立足传统文化,丰富文化类节目的内容。任何时候,内容为王都是节目发展的前提,优质内容是节目的灵魂,打造文化类节目就要坚持内容创新。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多面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贴合,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不仅要讲好过去的中国故事,还要讲现在正在发生的中国好故事。除此之外还要努力寻求文化认同,求同存异,把持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的度,适当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找到与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实现跨文化传播。

其次,树立品牌意识,延长文化产业链。“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7]。文化节目成为文化品牌不仅要有优秀的电视节目,还要有线上线下相关的文化产业配合。文化类节目成为文化品牌助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繁荣又反哺文化类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最后,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文化节目的传播路径和形式,借助新媒体力量发出有力的中国声音,打造、传播文化品牌,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1]杨琳,申楠.论跨文化传播活动中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1):6-11.

[2]王金会.跨文化传播下的文化融合与文化自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2):101-103.

[3]周赟,赵晖.以辩证思维驾驭对外文化交流——习近平对外文化交流思想的显著特征[J].理论探索,2017(6):64-72.

[4]赵凤兰.文化深度+创新让传统文化类节目“细水长流”[N].工人日报,2015-08-10(005).

[5]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27/c_1121867529.htm.

[7]王钟的.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现实[J].教育,2017(9):14.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宝藏类节目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