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18-03-29影,贾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政治

杨 影,贾 红

(1.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2.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艰巨任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都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有利于大学生丰富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水平,但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困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建设主力军的艰巨任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复杂、任务艰巨

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深入,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变得越发艰巨。根据这一现象,我们依托问卷星网络平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次问卷共设计了65道题,内容涉及大学生对“中国梦”、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等宏观问题的认同度或认知,也包括大学生对学习、就业、人生、网络交流等微观问题的认知。此次问卷调查的国内学校类别涵盖了985、211、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等各类型学校的5156名受访对象。总体上,他们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道路的认可度都较高,但在很多重大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受访者中只有46.2%的学生较为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12.1%的学生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10.55%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是模糊的。只有24.4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大部分受访者认同但谈不上信仰马克思主义。这说明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因此,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时代发展相结合是必要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质。当前的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大学生面临的危机也复杂多样。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抵抗力,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互联网+”时代中,形形色色、鱼龙混杂的信息铺天盖地,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信仰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避免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最终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抵御西方“思想演变”“文化演变”的思想武器

在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来就没有消歇过,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网络信息时代,文化渗透、信息交流为部分西方国家荼毒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他们试图动摇青年大学生思想和信仰,破坏我国发展的未来力量。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便捷,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内容受到冲击和挑战

利用“互联网+”是时代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表征。它不仅节省教学时间和空间,而且可以快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便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但是,网络世界的多元性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上,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上,体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上,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包罗万象,包括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人生态度等。如此多的不同混在一起,就形成一种强劲的多元化力量,直接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元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课堂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多数情况下由教师讲授、学生学习。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越来越趋于独立,追求平等的欲望更强烈。互联网的平等性恰恰满足和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时间。鉴于有些学生不善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留言、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网络对信息数据的智能整合和筛选,可以清晰、直观地反馈学生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互联网尤其是各种自媒体的发展,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课堂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冲击和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体会到了互联网为其工作带来的便利性。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通过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洞察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随着网络的出现,想做到这一点就很难了。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交流方式,增加了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的难度,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冲击。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教育理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体现,是构建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框架体系的基础。“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理念的核心,“人”这个中心始终没有变。所以,“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作为引导教育发展的航标,是制定各项具体教学措施和实施各种教学行为的核心。进行教育改革必须首先进行理念转变和创新,进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变革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信息化时代,应该以“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核心教育理念为基础,树立互动理念。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础,这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变“单向灌输”为“多项互动”。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互动理念,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大众传媒,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互联网+”条件下,可以利用多媒体、慕课、微课、短视频等形式,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可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代的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受教育者和知识接收者,而是变成了课堂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知识灌输式课堂,而变成了充满朝气的互动式课堂。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寓教于乐,增加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在“互联网+”条件下,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新媒体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比如利用网站、QQ、微信、微博等平台,以多种方式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理解和消化,帮助他们在网络平台上选择符合国家意识形态要求的信息,于潜移默化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仰。通过网络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需求,按照供给侧的原则推送相关活动,开展实践教学,既满足学生的需求,又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活”起来。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互联网+”手段将网络与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仅是高校的机遇,也是高校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让网络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防范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侵蚀,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互联网+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