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德性涵养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梳解

2018-03-29刘红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之德仁爱树人

潘 乾,刘红云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引导大学生脚踏实地、胸怀抱负、肩负责任,学会仁爱处世与崇德励志。高校不仅要专注于知识传授,还要重视德育培养与德性提升,而“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和目标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内蕴在儒家文化中的德性涵养品质,对大学生个体的道德品性及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一、儒家德性涵养的内在品质

德性涵养由“德性”与“涵养”组合而成。“德性”,指个体层面的行为品质以及社会层面的文明素养。《说文》释“德”字:“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即其“行为”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许,“内得于己”指个人内心具备善的“品性”。可见“德”兼有“德性”与“德行”二重含义。[2]“涵养”指修身养性和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德性涵养就是将德性转化为德行的结果,是人内在修养的表现,而儒家德性涵养立基于人之为“仁”的内在品质和水准,旨在实现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与形成。

(一)以“仁爱礼义”为德性涵养核心

仁爱的根基以“孝悌”,即孝敬父母为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人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这表明了人之成“仁”的内在要求和外在标准:“仁”者要心怀博爱,外在行为也要顺乎礼义。“义者,宜也。”(《礼记· 中庸》)“义”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义”意味着要树立至高境界的人生修养目标。将“仁爱礼义”充盈于内心,方能具备立足社会的根本。

(二)以“礼乐教化”为德性涵养规范

“礼”告诉人们要向善和自律,“乐”包含着和谐的境界,二者密切关联。荀子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可以善民心”,能够“移风易俗”(《荀子·乐论》)。把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纳入礼制,可使“礼”的观念和音乐节奏深入人心,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德性涵养的规范标准。英国作家凯伦指出,“轴心时代的先哲们……全都断定,如果人们努力克制自我,改造自我,就会经历一种人性的升华。他们设计的训练规划,总是以某种方式清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社会暴力的自我中心主义,并推进‘金规则’中推己及人的精神。”[3]儒家德性思想强调以“礼”制“心”,对私欲进行约束,进而涵养完美人性,实现社会和谐。

(三)以“谦卑至和”为德性涵养原则

儒家德性思想将“谦卑”立为做人做事的态度和准则。这种“谦卑”是指凡事达到“中”的状态,即“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也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谦卑至和”反对极端和绝对,是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这也印证了“和”的内在依据。孔子的“子温而立”“威而不猛”“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等言论,也都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天命之谓性……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第一章》)从“中庸之道”本体论窥见“谦卑”思想,将天道与人道贯通,形成调和适中的效果,使德性涵养达到“至和”境界。

二、儒家德性涵养与立德树人的使命交融

(一)尊奉儒家孝道思想,立“孝”之德

孝道作为儒家德性涵养的内容之一,是儒家德性的涵养基点。孝道思想要求遵循儒家之“礼”,对父母奉养、感恩和宽容。于现代而言,将孝道思想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不仅是对儒家“仁”的理念传承,更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尊崇儒家“孝道”思想与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具有一致性,这一使命为立“孝”之德。

(二)虔敬儒家诚信理念,立“信”之德

诚信是奉行高尚人格之本,也是儒家德性涵养的重要主题。“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学》)诚,即是天道的本然,构成个体道德践行的出发点。“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信。”(《论语》)可见,品德高尚的君子以诚信美德为立德之本。在这一意义上讲,“诚信”之品性先天地融于立德树人的使命中,我们称之为立“信”之德。强调立“信”之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思想。

(三)奉行儒家仁爱之道,立“仁”之德

仁爱是儒家为人处世的行为标准。在现代社会,“仁爱”思想要求人们关爱、帮助和尊重他人。人际关系融洽才能使社会达至和合状态,形成和谐的伦理规范。作为儒家德性涵养的理论基础,仁爱思想与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相一致,我们称之立“仁”之德。立“仁”之德可激发当代大学生将“仁”内化为个体的生命本质,实现本心自由、自觉和自为。

(四)崇尚儒家正义品格,立“义”之德

义与利是一对相反的价值范畴。《孟子·告子上》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麦金太尔指出,“在美德与法则之间还有另一种关键的联系,因为只有对于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来说,才可能了解如何去运用法则。”[4]正义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它不仅在传统文化中受到称颂,也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这一使命构成立“义”之德,是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对培养大学生的正义感具有重要意义。

三、儒家德性涵养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逻辑

(一)树“仁爱孝道”之人,涵养个人正义情怀

“仁爱孝道”,即孝敬父母、仁爱他人。身体受之父母,孝之始。德性涵养要以孝心的养成为根基,只有爱自己、爱父母,才会爱他人。这是涵养正义情怀的前提,而这种情怀也是树“仁爱孝道”之人的价值目标,是现代社会德性涵养的需要。高校加强仁爱孝道的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孝心的养成,才能使学生在立身处世中涵养良好的品性,建树正直人格,涵养正义情怀。

(二) 树“诚信友善”之人,涵养社会责任意识

诚信的缺失会导致个体社会责任感的欠缺,进而扰乱社会秩序,加剧社会道德风险。社会责任意识是个体人格完善和人生幸福的基础,也是个体德性品格的核心和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石。因此,重视儒家诚信友善的美德建设,拓宽诚信活动的方式,树“诚信友善”之人,培养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的正确认知,才能引领学生立足社会并肩负责任。[5]

(三)树“理想信念”之人,涵养人生道德信仰

树“理想信念”,即要有坚定的人生价值目标。朱熹说,“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6]一个人要有仁有勇,成为君子,需要以知识丰富和完善个体德性并确立人生理想信念,而只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涵养其道德信仰。从本质上讲,道德信仰是个体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最高程度的道德水平表征,是思想意识和行为取向的牵引和动力。而培育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成为涵养人生道德信仰的桥梁和中介。

(四)树“明理智德”之人,涵养人性至善情怀

儒家思想认为“智”从于“善”,“智”是人特有的理性认知和择善而从的能力,也是儒家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树“明理智德”之人,旨在培养大学生对道德现象的认知、明辨、体会和把握能力,使其懂得学思并重和仁智合一。一个“明理智德”之人,必将形成仁爱友善的价值观,涵养其人性至善情怀。

四、结语

王阳明说,“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7]德性涵养之事实际上就是日用践履之事。立德树人重在“德”的信仰传承,这是对道德律的敬重和坚定信奉。从“德性”观人之内在的道德修养,它是德行之“种”;从“德行”察人之外在的道德品行,它是德性之“果”。所谓“知行合一”,德性无疑是德行的践行前提,德性必然融于德行之中。传承儒家德性品质所立之“德”,才能肩负树“人”的使命与责任,提升人格境界与涵养德性,实现内在德性与外在德行的交融。

[1]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EB/OL].(2014-03-03)[2017-10-08].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303/c40531-24507951.html.

[2]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85.

[3]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M].孙艳燕,白彦斌,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411.

[4]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9.

[5]胡大敏,刘宝瑞,张中兴.基于主题挖掘的国内高校图书馆人书信息聚合研究[J].情报科学,2016(5):174-177.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6.

[7]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1.

猜你喜欢

之德仁爱树人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伦理生活与形上超越
——亚里士多德arete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内在张力
人生“十不得”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常修“四为”之德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