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服务的“供需错配”问题研究
——以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例

2018-03-29顾高菲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非营利志愿志愿者

顾高菲

(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非营利组织之名称在中国属于舶来品,但中国从事公益的人和组织却可追溯到上世纪初,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结构不断转型深化,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是发展迅猛,志愿和奉献的理念和精神已经为社会所认可。“志愿者”这个概念在上个世纪80 年代才引进到我国,然而,在经历了近30年的本土化之后,现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自中国志愿者协会与1994年成立起,作为除政府和市场以外的“第三势力”——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随着非营利组织蓬勃发展起来,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不仅仅提供志愿服务,这与高校的育人理念更为契合,它希望其服务对象能成长为积极的行动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惠者。而作为拥有最广大志愿服务人群的学校,给人类创造了一个陶冶性情、拓展视野、培养奉献精神和知识的教育环境[1]。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志愿性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中志愿服务的不可或缺的组织部分。

据统计,到2010年的国际志愿者日,正式注册的青年志愿者(包括国家各级团组织)人数逾3124万,形成青年志愿服务的工作网络雏形,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其中之一[2]。志愿服务在各高校实际上承担着思想引领的职责。2015年3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思政[2015]1号文)指出,高校应自行开展志愿服务的学生支持,要扶持建设此类社团并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管理[3]。

因此,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服务的成效。

一、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现状

经南京三所高校的600份问卷抽样调查,其中有过志愿服务经历的学生占到89.2%,这表明,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供给的数量是充足的。其中,调查显示参加志愿活动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学校及学院团委牵头的青年志愿者组织统一报名参加”,这占参加志愿服务人数总数的62.1%,通过学校爱心协会等志愿服务社团参加占32%,由此可见,大学生志愿活动很大程度上依托共青团系统、自上而下发动。有52%的人选择志愿服务的形式为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67%的人选择曾去小学教学生做作业,其中81.2%的人认为目前志愿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活力,亟待创新,但是,仅有12%的学生尝试过改变志愿服务形式。在某外来民工子弟小学老师访谈中发现,传统的志愿服务形式,例如指导学生做作业、陪学生聊天这样的志愿服务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就南京而言,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志愿服务团队与需要志愿服务的学校对接,自2014年,一些外来民工子弟小学就已经出现了此种志愿服务模式的饱和趋势,他们更希望有新的志愿服务形式出现。这表明就数量和质量而言,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供给与社会对志愿服务需求之间出现了“供需错配”。随着近年来科技网络的迅猛发展,上至耄耋,下至幼齿,与社会乃至世界的连接途径越来越丰富,速度也越来越快,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若不紧跟时代就会出现滞后和创新问题,其中有社会原因、高校原因,更多的原因在于志愿服务供给侧需要改革,如何改革大学生志愿服务如何才能引入新的活力,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也许先要厘清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供需错配”具体影响因素。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出现“供需错配”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大学生志愿服务出现“供需错配”的问题,可以分别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分析。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供给侧

1. 法规或制度缺失

直至现今,我国在志愿者服务保障方面的法制仍然不够健全,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法规缺失,尤其是做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更为迫切需要法律对他们从事志愿服务行为的保护,缺乏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社会就会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志愿服务供给局面,一方面会打击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的热情,同时也有碍工作顺利开展。目前,我国除非营利组织登记注册的相关大框架的规定外,并无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方面的规定[4]。大学生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如若其不能有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话,一方面会伤害他们进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会使自己充满挫败感。

2.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机制问题

目前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列属于第二课堂的形式,志愿服务的评价大多不关注志愿服务内容,只看累计服务时长,同时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直接导致很多志愿服务大多都只需要以走过场式的进行,甚至有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活动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或累积服务时长,很少有志愿服务者去考虑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也较少有思考如何去将志愿服务真正做好。另外,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也缺少认同,在社会招聘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时,中共党员、学生干部等工作经验常常被社会视为能力的见证,但很少有单位特别重视学生从事志愿活动的经历,这也是社会不够重视志愿服务的结果。

3.组织机构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多是学校共青团组织以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对接院级青年志愿者协会或者社团形式进行组织和管理,在一些学校,院级青年志愿者协会或者社团也就存在着校级、院级并行管理,经常出现有活动摊派下去无参与活力,在访谈中,也有不知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到底是谁来组织的情况。同时,自上而下的任务型活动也会使得志愿服务活动有陷入完成任务的形式化。

4.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结构的不合理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学生志愿服务同样也因为学生的轮流更替而缺乏长效机制,在问卷调查中,95%的学生表示会安排一、二年级时从事志愿服务,三、四年级他们更倾向去为工作或者升学做准备,从而减少各项活动,包括志愿服务活动。在与南京某高校分团委老师访谈也同时证实了这一点,志愿服务组织中基本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到了大三就很少参加志愿活动了。因此,影响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供给质量埋下了隐患。

5.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念问题

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奉献,志愿者奉献、社会受益理所当然,但社会很少考虑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和需求,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不够重视,在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经常表现为志愿服务参与的被动性和服务工作的低要求,双方对服务工作的认同度同时呈下降趋势,循环至此,志愿者亦很难从身边的环境汲取到足够的精神支持,积极性和自我满足感都不高。当作为主体的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既缺少积极性的同时,创新思维理念也同时不足,不能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正确认识时,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参与看似主动,实际行动约定俗成。

6.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从事志愿服务的学生中有接近82.7%的人没有接触过专业培训,同时,参加志愿服务全靠一颗红心,几乎没有门槛。因此,志愿者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无法保正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热心有余而专业素质不足的情况比比皆是,专业技术和知识的长期缺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志愿服务的质量[4]。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侧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规模以及数量问题

从调研来看,接受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或者社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供大于求的端倪,南京某区的农民工子弟小学拒绝了南京某高校的志愿服务社团,该学校老师表示,很多大学都有志愿服务组织来帮助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孩子,这种传统的模式已经饱和,在有更为创新的形式出现之前,他们暂时已经不需要同一类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但是,笔者从南京市慈善总会了解到,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大学生志愿者的规模和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的领域被大学生志愿者们所忽略了。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问题

从志愿服务对象来看,无论是谁,目前面临的都是一个崭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飞快建设,使得信息产品已经迅速渗透到每一个个体,信息的产出量呈指数级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志愿服务接受对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传统的志愿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饱和,例如,南京某区的敬老院,单纯的陪老人聊家常已经不能让老人们觉得开心,甚至他们觉得有些单调和无聊。他们需要的帮助已经和过去信息不畅通时代有了明显的变化,对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着与时俱进的要求。因而如何创新才能让志愿服务长效发展成为摆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供需平衡的对策探索

(一)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完成志愿服务工作的程序性立法

随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不仅仅可以保护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维护志愿服务供给市场的法制规范,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志愿者注册认证机制。

(二)将志愿服务与就业相结合,关注学生成长

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培养奉献精神,更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净化社会人文氛围,同时还为社会提供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所以,大学生志愿服务可将学生成长和就业恰到好处的融合起来,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合起来,形成一条健康的人才发展路径,有利于推动教育和社会的共同发展[5]。

(三)建立大学生志愿者认证制度,建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首先,如何有效管理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是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志愿者注册认证系统通常用于世界先进的志愿者组织和管理,建立一个志愿者组织和管理系统的志愿者注册,并按照其志愿服务给予认证机构,国内外有不少NGO组织都采用此种管理方式,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也可借鉴此种认证制度。第二,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构,摈弃多头管理模式,采用直接负责直接管理的方式,一线管理更能提高活动组织的效率。第三,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完善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更为注重被服务者体验,可通过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质量和效果,结合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表现进行综合而非单一评价,为激励工作提供参考,提倡志愿服务去行政化、去任务化,避免作秀。激励中蕴含人文关怀,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内部沟通,给组织成员一个平等相处的机会,增强团队凝聚力。第四、通过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机构始终关注学生的培训,一年级到第四年级应参与,保持志愿者队伍的层次性,避免出现断层,同时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骨干力量,让志愿者更好的实现自我管理。

(四)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培训

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从理念、经费和制度上给予支持,避免培训出现短期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定期提供系统志愿服务相关专业化培训,同时,在大型活动之前进行针对性技能培训,构建大学生志愿者专业培训、实践体系。另外,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志愿者基本素质的培养,丰富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理念,根据志愿者的发展细化培训目录和方向,进行个性化的管理,进而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提高社会认同度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与自我要求。

(五)平衡大学生志愿服务规模和数量、提升质量

一方面,学校可与市级、省级慈善机构联系,准确把握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合理配置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规模,避免浪费。在现有志愿服务组织中进行志愿服务创新理念的培育和引导,加上专业化培训,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也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志愿者个人自身的特点,对志愿组织能否达到其工作目标也有很大影响。合理安排服务岗位,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的个人意愿与专业技能,发挥志愿者的自身特长,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理念与形式,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相关部门、高校及社会应给予大学生志愿服务以足够的重视,让其健康地向前发展。如果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同时平衡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均,政府和市场的公益供给不足,完善社会结构,使志愿服务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中得到有效的整合与开发,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为服务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1] 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德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0-43.

[2] 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3-10.

[3] 中国社会科学网. 教育部:高校应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管理[EB/OL].(2015-04-01) [2016-03-08] http://ex.cssn.cn/gx/gx_zcjd/201504/t20150401_1570393.

[4] 陈秀峰,刘 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路径与对策探讨[J].社团管理研究,2012,(10):41-43.

[5] 祝志君.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的几点思考——基于高校视角[J].经营管理者,2013,(6):253-255.

猜你喜欢

非营利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