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市台专题节目现状及创新路径探析
——以襄阳广播电视台为例

2018-03-29黄长文

传播与版权 2018年5期
关键词:专题片栏目

黄长文

一、国内电视专题节目发展概览

电视专题节目具有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属性,较为全面、概括、深入地反映事物发展过程和背景以及事件产生深远意义,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

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开始,以1994年开播的《焦点访谈》为代表,我国电视专题节目蓬勃发展。以此为契机,各地方电视台对电视专题节目日益重视,并投入大量的资源专门设置专题部甚至开办了评论部,大量的电视专题全面开花,这个时期被业内人士誉为电视专题节目发展的黄金期。

在这十余年里,涌现出一批有思想、有内容、有深度的电视专题片。其中,新闻类专题节目最受关注,法制类、情感类、纪实类、军事类、社会人文类也都有一定的受众。2000年左右开始,国内电视专题节目开始走下坡路,随后的十年间不少电视台的专题栏目在艰辛努力中纷纷告退,多家电视台的专题节目都从那时起开始停办或者改版成其他诸如情感、法制、旅游、餐饮、综艺活动类的节目。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项:上星节目和电视专业频道的开播,电视节目栏目市场化导致的电视业竞争的加剧,传播手段的多元化特别是新媒体的冲击,专业公司大规模介入电视节目生产、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等。目前,电视专题节目主要集中在地市级城市台,大多为与部门合办栏目。

二、襄阳广电台电视专题节目现状

作为一家地市级电视台,襄阳广电台共有《天下襄阳人》(2012年)、《汉江创客》(2016年,其前身为创办于1992年的《党员生活》)、《深度空间之人大视点》(2006年)、《深度空间之政协论坛》(1999年)、《说案明纪》(2014年,其前身为创办于2000年的《反腐倡廉纵横》)、《襄阳警讯》(1995年)、《汉江风》(1994年)等7档专题类节目,分别与市委统战部、市委组织部、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市公安局合办。多年来,这些专题节目为服务中心工作、展示部门形象、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每年还为电视台创收近百万元(合办经费)。然而,近年来,这些专题节目发展都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节目质量参差不齐,收视率与市场占有率偏低;与专业频道及国内较高水平栏目比,不少节目制作粗糙,故事性、可视性差,缺乏多电视元素的运用,片头宣传及后期包装简单,画面单一缺乏美感。

节目形态相对固化,“合办”模式约束发展。目前襄阳广电台的电视专题节目除政协论坛为访谈形式外,大多为主持人出像加人物专题或工作动态汇编,不少节目没有开场以及中间部分引人入胜的宣传小片,主持人直接切入,无故事悬念设计,很难引人入胜。

选题关注度不高,新闻性故事性可视性不足。现有合办栏目选题大多由主办方确定,时效性和关注度明显较低。其他合办栏目在选题关注度上大多不高,可视性大打折扣。

人员捉襟见肘,节目运营日益困难。不少栏目生产缺乏应有的人力支撑,进而影响到栏目质量。现在,往往1.5个人办一档节目,每月两期15分钟的节目,难出精品。

节目生产成本高,无广告承载。专题节目大多生产周期较长,从选题会商到拍摄方案确定到成片到审片播出,环节较多,涉及多岗位合作。以《天下襄阳人》为例,该栏目一期制作成本可达到数千元(不含人员工资和设备损耗),节目虽然有较高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但目前仍然没有广告承载。

考评分配机制待完善,创新动力不足。栏目没有实行制片人选任和制片人负责制,栏目核心人员编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对栏目本身品质提升,对摄像、制作的调配使用等方面缺少动力。

三、电视专题节目发展路径及创新初探

(一)电视专题类节目的发展路径

1.大幅度削减、上市场化栏目。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经验,对现有栏目进行大刀阔斧地裁并,能撤销的撤销,选优配强人力资源,精心策划,强化包装推介,以市场化为导向,新上旅游、餐饮、法制、情感等社会关注度高栏目,提升栏目品质,结合频道特点进行混合编排,打造自办节目带,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继续合办,部门主导、提供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与部门开展合作,栏目主导权以部门为主,节目考评和播出时段以台内为主,以部门满意为目标。

3.继续合办,市场主导、节目自主。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与部门开展合作,部门冠名并为日常节目运作提供协调,台内安排较好播出时段,由专业营销人员进行市场化运作,节目考评以台内为主,以较高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和台内创收为目标。

(二)电视专题类节目创新路径

1.节目形态创新。纯电视专题。“主持人演播室出像+人物故事(工作动态)+主持人出像”,这是最为常见的电视专题节目形态。这种节目形态的优势是制作成本和组织难度相对较低,需要的人力资源配置也相对较少。就地市台现有节目来看,这种节目样态最为可取,但节目内容要能够出彩抓人,更需要精心打磨。

演播厅访谈。宣传小片(精编带故事悬念的前情提要)+人物小片+人物访谈(演播室),这种节目形态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配置,需要演播厅及多工种的团队合作,访谈剧本的前期设计、嘉宾组织及后期的字幕铺设,整体成本较高,也往往受到访谈嘉宾表达能力较差、资源容易枯竭的制约,节目运转容易捉襟见肘。

压缩节目时长。随着电视快餐消费文化的形成,现有15~20分钟的节目时长显得过长,不少节目有注水痕迹,也影响了整个节目品质,专题节目最好压缩到8~12分钟。

2.专题的故事化表达。专题片与新闻节目有所不同,它更关注的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等深层次的观念冲突、价值彰显。有知名电视策划人员说:“电视专题能讲述一个好故事足矣!”可见,讲好故事对于电视专题节目来说尤为重要。

要理清故事脉络,注重悬念设置。悬念是受众对事物或人物的未来发展、存在状况的一种期待与探究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被激发,就可以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节目导视和节目中间穿插的小片,就是一种当前电视专题最为常见的一种故事悬念设置。

设置矛盾冲突,抓住观众兴奋点。美国学者道尔夫齐尔曼经过严格的实验和分析提出著名的“兴奋转移理论”,认为受众观看影视作品时的心理兴奋程度决定了他们对该节目的兴趣。兴奋点就是能引发观众在观看时产生情绪变化的情节或细节,有冲突也就无所谓兴奋点。电视节目有了“兴奋点”,才能使观众将节目看下去,而且还能引发观众思考、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兴趣。

加强沟通,进入被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好故事都是讲出来的,更是通过深入沟通、发掘出来的,蜻蜓点水式的采访绝对讲不出好的故事。情到深处自然浓,只有在对被采访对象深入沟通之后,才能进入拍摄阶段的,否则很难打开人物内心的情感大门,进而抓住观众。

3.电视画面语言的表达。专题节目不同于新闻报道,“推拉摇移跟甩”等拍摄手法的使用更加丰富多样,对整体画面的节奏感要求也趋于多元。电视画面拍摄到位、运用得当可为整个专题节目增色添彩。像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舌尖上的中国》,就运用了不少先进的电视画面的表达方式。

纪实性跟拍。通过对被拍摄对象的跟踪拍摄,即时表达被采访对象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进而反映人物特质和精神风貌。这种画面表现手法在我们的专题节目中经常使用,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互动经常融入其中,往往会做出较好的体验式报道。

场景重现。写意性重现,即采用相似的场景,运用虚实对比的手法,进行表意性的再现;相似性再现,即使用类似视频素材,重现过去的场景;重构性再现,即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使用各类素材,实现创作意图的表达,自然、贴切而生动。

注重画面节奏。作为这个时代的纪录的专题节目就要有符合观众生活节奏的画面节奏,也就是要注重把握画面节奏,画面节奏相对以前的专题片整体上看节奏要快一些,同时,就像音乐作品一样,节奏的整体较快不意味着一快到底。要有张有弛、张弛有度,每隔一个时间段有一个视觉冲击强、节奏感强烈的片段,这样的叙述方式比较符合多媒体环境下观众的审美取向。

4.包装与多元素运用。“酒香也怕巷子深。”以互联网为技术平台的新媒体,给迅捷的碎片化传播提供了无限空间,同时广电媒体娱乐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深度的东西虽然也备受关注,但关注度和兴奋点往往被淹没。因此,顺应新的时代要求和新媒体带来的竞争日益加剧的媒体时代,电视专题节目更应通过自身制作水准的提升,用多元素和多种技术手段自我宣传推介,主动作为去迎合观众。

精心打磨小片。无论是对电视剧还是电视专题节目来讲,前情提要能不能引人入胜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故事悬念的设置、经典画面的选取、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包装以及节奏感强的音乐,寥寥数语、10秒钟左右的小片,往往是一个好的专题片能够留住观众的“撒手锏”。

灵活运用多元素表现。在电视多元素运用当中,特技的使用必不可少。反观地市台的专题节目,淡入淡出、黑过度、白过度、固定画面的节奏变换等特技的使用较少,或者使用不当的现象尤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质量和收视效果。

此外,要进一步丰富栏目表现手段,让节目“活”起来。主持人的演播室出像可以不局限于立姿纯说,要利用大屏等装备,让背景“动”起来,增加电视画面的信息量;采访形式也可以是访谈,把关联任务带到问题的现场;同时,充分运用动漫、动画、数据等各种表现形式,对画面不能表现的东西予以生动地呈现。

5.运行机制创新。制片人竞争选拔机制。制片人是一档节目运营的核心所在,选优配强一名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的制片人,对于节目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设置一定的岗位条件,给出较为优厚的待遇,扩大选拔范围,明确责权利,让真正适合栏目特点、有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编导走上前台。

[1]红梅.散论电视专题片解说[J].西藏研究,2011(3):37-39.

[2]崔克彦.浅谈工作报告型的电视专题片[J].科技信息,2013(17):27-28.

[3]温向军.论电视专题片制作与技巧[J].山西科技,2015(4):42-43.

[4]曹翠兰.电视专题片的节奏[J].青年记者,2015(20):35-36.

[5]邵寅.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J].青年记者,2017(15):24-25.

[6]张广生.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审美品格[J].青年记者,2016(19):97-98.

[7]张锦凤.关于电视新闻中画面和解说词运用的几点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9):55-57.

[8]褚廷有.电视专题片节奏感的把握[J].今传媒,2017(6):76-78.

猜你喜欢

专题片栏目
关于栏目的要求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栏目约稿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稿约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